2014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背影》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背影》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8 22: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背 影——朱自清学习设计:第1课时一、课前热身:★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 “朱自清”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示例:故事一: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故事二: 朱自清故居在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北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清的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住所。而今房屋保护良好,环境雅静,已列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著作及一些实物照片,正屋内还有朱自清塑像。1992年10月,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写了“朱自清故居”的挂牌。 故事三: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现在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是1917年,那时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还冒危险参加二人的追悼会,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战士。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 其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都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 二、认定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三、夯实基础: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踌躇 迂 栅栏 蹒跚
橘子 举箸 赋闲 拭
琐屑 颓唐 晶莹 奔丧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狼藉簌簌惨淡赋闲勾留迂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四、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浦口依依惜别。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3.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叙述了“我”与父亲在车站分别的事情。第2课时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1、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各抒己见噢!2、全文中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完成表格。我最不能……背影。最不能忘记记叙开篇点题;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怀念;“最”字突出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回忆。我看见他戴着……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肖像、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点明全文中心等他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记叙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深化主题又看见那……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记叙,回忆中重现从儿子疼惜、怀念父亲的角度反衬父爱的力量,进一步深化主题小结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文章线索——背影(明线)3、文章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找出来并完成表格。(表格见后)徐州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家庭的不幸变故悲哀浦口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被父爱所感动感动浦口我的眼泪又来了为父亲的离开惜别北京在晶莹的泪光中对父亲的理解、疼惜、怀念思念小结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点题的背影
买橘子时的背影
离别时的背影
思念中的背影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悲哀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感动之泪惜别之泪思念之泪父子情深(暗线)疑点探究:1.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2.文章以“背影”为题有何作用 ?颓唐的父亲的背影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因此作者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集中表达了儿子的情感。重点突破: 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得最详细。语言欣赏1 我看见他戴着 小帽,穿着 大马褂, 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 ,要 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 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黑布黑布深青蹒跚探 穿爬攀缩倾赏析:1、从穿着写背影: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2、以行动写背影: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语言欣赏2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小结 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真理是朴素的。因此,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二、把握主旨: 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在浦口车站父亲送别“我”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三、拓展延伸:热点争鸣1.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各抒己见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各抒己见热点争鸣3.在你 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各抒己见4.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各抒己见5.作业:课外阅读:《朱自清传》、《朱自清散文全集》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