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典例剖析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3题。
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答案】1.B 2.B 3.C
【解析】1.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正确。故选B。
3.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考点分析
一、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图解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能量转换
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 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 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 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 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 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 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考法训练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湖畔为藏羚羊重要产羔区,其水质有利于羔羊的生长。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湖水外泄。下图为2019年卓乃湖湖岸线及藏羚羊产羔地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卓乃湖溃决后的数年内,湖水消退区( )
A.地下水水位上升 B.风沙活动增多 C.植被生物量剧增 D.昼夜温差变小
4.至2019年,卓乃湖面积的变化影响了藏羚羊的( )
A.产羔时间 B.饮水距离 C.产羔区域 D.饮食习惯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被称为风化壳,这些风化产物结构疏松,逐步发育成土壤。下图示意不同气候一植被带情况下风化壳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与其他植被带相比,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较大的根本原因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低洼地多积水 C.生物作用强烈 D.人类活动频繁
6.决定甲地区土壤肥力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风化壳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8.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10.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11~13题。
1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② B.① C.③ D.④
1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1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同一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下图为世界两著名岛屿分布简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甲岛屿优质乳品生产基地集中于岛屿北部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 )
①地价便宜 ②港口众多,海运便利 ③接近消费市场 ④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5.乙岛屿西部和南部无遮蔽地带仅有矮木和苔藓,其主要原因是( )
①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 ②受沿海西风影响,多大风天气
③受高纬度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 ④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6-18题。
16.抱坡岭自然恢复能力差,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势起伏较大,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自我修复能力差
C.石灰岩风化而成,土壤贫瘠,植被生长量少
D.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17.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拦截碎石滑落 B.增加耕地面积C.减少台风侵袭 D.拦截地表径流
18.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高温C.耐涝、抗台风 D.耐涝、耐盐碱
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据此回答19-20题。
19.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淹没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B.4~5月C.7~8月D.9~10月
20.与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陆地雨林生态系统( )
A.水土流失较轻B.生物种类更丰富
C.土壤有机质较少D.物种传播较迅速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调查发现沿途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河流的浑浊度(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差异较大,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
(1)简析图示地区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说出科考期间图中甲地河流浑浊度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1.A 2.D3.B 4.B5.A 6.C7.B 8.D 9.A 10.D11.B 12.B 13.D14.C15.A16.D17.D18.A19.A 20.C
21.(1)图中山脉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西风向东深入,导致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浑浊度较高。原因:图中甲地所示河流均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1月份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多,污水排放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
(3)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