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第六单元预习验收+双基限时练+单元检测(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5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第六单元预习验收+双基限时练+单元检测(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0 09:27:44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双基限时练(十五)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一、选择题
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出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试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答案 C
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这说明的最实质的问题是(  )
A.孔子在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
B.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的偶像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D.认为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清楚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希望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次再现史实可知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的结合体。由此可排除B、D项。最后明确这与孔子在思想界中的至尊地位有直接关系,更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 C
3.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21世纪教育网
D.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析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突出体现,民主是相对专制而言;最能体现民主思想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说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代议制度包含君主立宪制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2·1·c·n·j·y
答案 D
4.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矛盾
解析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清政府主要是封建主义的代表。故选A。
答案 A
5.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来源:21cnj*y.co*m】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 梁启超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他所说的“民贼政体”指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在这一政体下,君主权力极度膨胀,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因此,题干中省略的两字应该是与之相对应的“民权”。【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D
6.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他的这种观点(  )
A.完整地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
B.违背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学说
C.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D.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独创性理论
解析 康有为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他把儒家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分别比附和阐释西方的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强调中国当时应该由据乱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 C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解析 梁启超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变得强大、中国只学习西方科技而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衰弱的道理来证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故选A。【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A
8.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排除法是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本题适用此法,B、C都是洋务派的主张,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都应排除。
答案 A
9.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主要目的在于(  )
A.利用传统思想为理论武器
B.动员士大夫们参加变法
C.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
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解析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顽固势力较强,他们强烈反对“以夷变夏”,故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D。2-1-c-n-j-y
答案 D
10.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就中国实行何种制度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他们论战的实质是(  )
A.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一次交锋21世纪教育网
B.资产阶级内部就达到最终目的而采取何种手段的交锋
C.统治阶级内部就如何维护封建统治的交锋
D.顽固派与洋务派就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交锋
解析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代表资产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不过前者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主张用君主立宪方式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后者代表资产阶级下层,主张用民主共和方式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故选B。
答案 B
1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21·cn·jy·com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通过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绍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血腥,旨在警示光绪帝,如果不变法会酿成人民起义的严重后果。结合材料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要用意,即让光绪帝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教训,坚定变法的决心。  21*cnjy*com
答案 B
12.章太炎说:“长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 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了革命派与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派在政治主张上的区别。材料中康有为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流血成河”的情况,但章太炎否定了“立宪可不以兵刃得”的观点,而主张进行革命。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21·世纪*教育网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21cnjy.com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略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三说明,“斯役”“武昌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是材料一、二中的三种革命中的哪两种?孙中山为什么说“斯役”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呢?其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在正确理解材料二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说明问题;在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说明原因。第(2)问在充分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3)问在充分理解三民主义内涵的基础上联系黄花岗起义和辛亥武昌起义成功的史实分析问题。
答案 (1)内容:“民族革命”是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满清贵族专制;“政治革命”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原因:只有进行这三种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21*cnjy*com
(2)借鉴: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教训。问题:解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也要杜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www.21-cn-jy.com
(3)说明: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原因:革命党人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英勇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联系: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把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纲领与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认识。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网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
材料二 康有为说:“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还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
(2)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解释“三世说”的?有怎样的意义?
(3)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主张。
解析 第(1)问,从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信息“立宪政体”可知,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第(2)问,康有为是从人类文明演化(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三世说”的;“意义”要结合其对维新变法的影响来分析。第(3)问需要在第(2)问的基础上作答,指出其政治变革的渐进性。
答案 (1)君主立宪政体。
(2)解释: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解释“三世说”。意义: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法的阻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在政治上,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双基限时练(十七)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选择题
1.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  )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外债
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后借款合同》原因和目的的认识。其中A、B两项易排除,可从时间和目的上对C、D两项进行区别,签订此合同是在1913年,正是国民党在议会中势力大增而引起袁世凯惊恐的时候。因此,袁世凯为镇压国民党的势力而签订该合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C
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  )
A.对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表示异议
B.为清朝专制统治辩护
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D.反对黎元洪继任总统
解析 本题是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关于护国运动的史实,同时要注意理解《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含义,抓住“国体”二字进行分析,联系袁世凯复辟帝制进行思考,应不难作答。www.21-cn-jy.com
答案 C
3.在1912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即可由国民党(  )
A.解散现任政府 B.组织下任内阁
C.推荐下任总统 D.修订宪法
解析 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第一大党负责组织下任内阁。
答案 B
4.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专权的斗争,将其称为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而言的(  )
A.领导力量 B.革命任务
C.革命性质 D.斗争方式
解析 辛亥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确立共和制;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反对袁世凯实行专制,巩固共和制度,从革命任务上,两者一脉相承。21教育网
答案 B
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违背这一思想潮流的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张勋复辟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而张勋复辟违背了这一思想潮流,最终以失败而结束。【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D
6.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这是孙中山在什么事件后得出的结论(  )21*cnjy*com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反张勋复辟
解析 根据时间“1918年”即可得出这是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被西南军阀排挤而被迫辞去大元帅之后得出的结论。
答案 C
7.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这样写道:“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哪方面的局限性(  )2·1·c·n·j·y
A.革命规模 B.革命过程
C.革命性质 D.反封建程度
解析 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深入发动群众,对封建思想没有彻底批判,只是触及了表面封建帝制,反封建程度不深,故选D。
答案 D
8.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因而不能领导中国完成民主革命。故选C。www-2-1-cnjy-com
答案 C
9.“府院之争”的根源是(  )
A.黎元洪与段祺瑞的权力之争
B.总统府与国务院的参战之争
C.黎元洪与段祺瑞争夺日本贷款
D.美国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
解析 帝国主义国家鉴于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形势,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寻找在华代理人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答案 D
10.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解析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并在1913年的大选中获胜,希望通过政党政治,走议会道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遭到袁世凯刺杀,这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答案 B
11.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21·世纪*教育网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解析 “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答案 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以下对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表述中,不够准确的是(  )
A.号召武力讨袁,领导“二次革命”
B.发表《讨袁宣言》,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C.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
D.成立护法军政府,倡导护法运动
解析 B项中的护国军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组建;A、C、D三项均是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史实,故选B。2-1-c-n-j-y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说:“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非如新进耳食家(指主张民主共和者)之心醉共和,故于共和国体(实际指政体)非有所偏爱,而于其他国体有所偏恶。鄙人生平持论,无论何种国体皆非所对,唯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今在共和国体之下而暂行专制,其中有种种不得已之理由,犯众谤以行之,尚能为天下人所共谅……”【出处:21教育名师】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天下汹汹,徒为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氏之故,苟可以去袁氏而借于兵,其道何由,固无所择。我师之起,职在讨袁……非袁自退,黎大总统(指黎元洪)继任,不能罢兵。守此范围,无敢逾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军务院考实》
材料三 孙中山说:“保持民国,不徒以讨袁为毕事,讨贼之举当视其职志之究竟为何,其所表示尊重者为何,其策略由来与建设根本者为何,而后乃有牺牲代价之可言。民国前途始有依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梁氏文中表明的对“国体”的立场如何?其在文中阐述的对现实“国体”的主张有何基本特点?梁氏是否真正主张“共和”?为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正文中阐述的出师北伐的斗争目标有何针对性?其一旦实现,能否达到护国的目的?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二,看看两者的思想有何不同?孙中山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为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各派力量共同反袁,说明了什么问题?客观上对倒袁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主要考查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一向鼓吹保皇的梁启超也主张维持现有政体,但他并不是真正拥护共和,而是以共和之名行立宪之实。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梁启超把矛头直指袁世凯,而孙中山则以恢复民国为目的,不独以推翻袁世凯为最终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各派人物主张的异同点,这样才能把握他们思想的本质。  21*cnjy*com
答案 (1)梁启超是站在中立立场上评论国体。其主张是维持现行国体。不是,因其主张以共和之名而行君主立宪之实。
(2)只针对袁世凯。不能,因其起兵是不得已的;只反袁而不反军阀统治。
(3)材料二认为只要袁世凯退位、黎元洪继位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不仅仅是去掉袁世凯,更重要的是恢复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不能,由于客观原因,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复辟帝制是没有出路的。加强了反袁力量。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1)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2)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3)用武力胁迫要求共和。——《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来源:21cnj*y.co*m】
材料二 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材料三 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从一姓之威严驯服亿兆,尤为总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段祺瑞联名要求共和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决不多发一言”又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目的又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说段祺瑞是“三造共和的功臣”,对此你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祺瑞是在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上台创造条件;第二小问要从袁世凯众叛亲离的形势角度考虑。第(2)问实际考查府院之争的概况,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要明确段祺瑞是封建军阀的代表,其“三造共和”是各有目的,并分别论述即可。
答案 (1)逼迫清帝退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在袁世凯复辟帝制问题上,段祺瑞“不多发一言”,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导致了众叛亲离。21·cn·jy·com
(2)段祺瑞被“罢斥”是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他和黎元洪在是否参加一战问题上矛盾激化,被黎元洪免职。“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的实际目的是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
(3)不赞同。段祺瑞绝非真心拥护共和,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目的是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铺平道路;材料二中对袁世凯复辟“决不多发一言”是因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材料三中的目的是伺机东山再起,重新掌握大权。他重掌大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就充分暴露了他以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的丑恶嘴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预习验收
即学即练 巩固双基
1.20世纪初,清政府慈禧太后被迫实行新政,在新政最初的几年里,清政府的主要措施有(  )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据教材知识,①②③④均是清末新政的举措。
答案 D
2.下列最能体现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史实是(  )
A.规定“预备立宪”的期限21世纪教育网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D.“皇族内阁”的建立
解析 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
答案 D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宣扬热潮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革命团体包括(  )
①华兴会 ②日知会 ③同盟会 ④光复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同盟会是孙中山领导的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是革命团体,应排除③。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21世纪教育网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手段包括(  )
①军事威胁 ②武装干涉 ③外交孤立 ④经济封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武昌起义后,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只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5.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革命所做的准备有(  )
①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②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发动  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④即可。
答案 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钦定宪法大纲》仿效了日本宪法的一些内容。因为在当时立宪各国中,日本宪法最重君权。拟定者申明《钦定宪法大纲》的宗旨是:认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大纲条款中也是把“君上大权”放在首位,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宪法大纲中赋予“臣民”的权利却十分有限。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个部中,只有陆军、外交和教育三个部的总长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这些立宪派或旧官僚的总长有些长期不到职,有些偶尔参与部内会议,大都由次长代行,人称“次长内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请回答:
(1)清政府为什么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
(2)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清末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背景,指出清政府颁布“宪法大纲”,一是为欺骗舆论,二是为强化统治的目的。第(2)问要从封建势力强大和资产阶级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统治,并遏制革命的发展。21教育网
(2)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这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的。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测试(六)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其中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冯桂芬21世纪教育网
C.张之洞 D.孙中山
解析 鸦片战争后,首先倡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其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
答案 A21世纪教育网
2.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www-2-1-cnjy-com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解析 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它们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www.21-cn-jy.com
答案 D
3.下列关于“中体西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
B.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传统的“伦常名教”
C.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D.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解析 “中体西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向西方学习初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到维新变法之时则主要起阻碍作用。故选D。【来源:21cnj*y.co*m】
答案 D
4.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内容丰富,观点纷呈。下列作品体现了维新思想中的“进化史观”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①《劝学篇》 ②《孔子改制考》 ③《天演论》 ④《海国图志》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劝学篇》是张之洞所作,《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都不属于维新派,排除①④。
答案 C21世纪教育网
5.洋务派和顽固派是清政府内部的两大派系,他们的相同点有(  )
A.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
B.都主张“中体西用”
C.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都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 顽固派不主张学习外国的任何东西,故B、C、D都不符合顽固派。
答案 A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书中强调:“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里的“官制”指(  )21教育网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立宪君主制
解析 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最根本的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改革官僚体制、变革政体,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所以这里的“官制”是指变革前的政治体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A
7.“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上述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应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西方政治体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C.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相结合
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析 “上师尧舜三代”是指要借古代圣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外采东西强国”是主张学习欧美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维新派把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要求变法的思想。
答案 B
8.1905年,慈禧太后称,“立宪一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慈禧为进行“调查”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宣布实施《钦定宪法大纲》
B.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C.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D.发动戊戌政变,逮捕维新人士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答案 B
9.1907年清政府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到1909年秋,全国大多数省份建立了谘议局,其中当选议员的大部分代表是(  )  21*cnjy*com
A.官僚、地主 B.工人、农民
C.立宪党人 D.革命派
解析 当选谘议局的议员,大部分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和地方乡绅,他们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被称为“立宪党人”。
答案 C
10.预备立宪是清政府维护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到1911年春,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成立了“责任内阁”,任命的内阁总理是(  )21*cnjy*com
A.载沣 B.袁世凯
C.章炳麟 D.奕劻
解析 责任内阁的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
答案 D
11.1901年1月,清廷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01年”。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C项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12.中国最早喊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口号是在(  )
A.兴中会誓词中
B.同盟会纲领中
C.邹容《革命军》中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
解析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A
13.在阐述维新变法思想过程中将张扬民权与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的思想家是(  )
A.孙家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解析 梁启超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和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
答案 D
14.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 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 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 ④实则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因此③④不可能是他的主张。故选A。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15.19世纪末的中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革君主专制制度问题上先后出现了两种主张。康有为等人主张清政府要实行“君主立宪”,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要“创立民国”。这两种主张实质上(  )
A.前后承继,互相补充21世纪教育网
B.形式各异,本质相同
C.均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支持
D.表明政治变革已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康有为、孙中山二人的最终目的都是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主义,因此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主张用君主立宪的方式,后者主张用民主共和的方式,故形式不同。21·cn·jy·com
答案 B
16.1910年前,中国的政局虽有动荡,但变化不大,1911年,中国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表现在(  )【版权所有:21教育】
A.多数省份宣布反清独立
B.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C.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
D.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B、D都发生在1912年,C发生于1919年,故只有A发生在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的2个月内。故选A。
答案 A
1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此宣言中所说的“民贼”是(  )
A.张勋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解析 材料是孙中山《讨袁宣言》的内容。
答案 B
18.1915年秋梁启超不顾政府要员的威逼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他支持的国体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君主专制 D.复辟帝制
解析 梁启超发表这篇文章是反对袁世凯称帝,故C、D明显错误,此时中华民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已不可能,梁启超维新变法时赞成君主立宪,但发表文章时明显支持民主共和,故选B。
答案 B
19.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不辞劳苦,到处奔走,发表文章,下列文章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讨袁宣言》 ②《三民主义》 ③《第二次讨袁宣言》 ④《讨逆宣言》 ⑤《革命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②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前,应排除,⑤是邹容的作品,也发表于辛亥革命之前,也应排除。故选C。
答案 C
20.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  )
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到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解析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虽有诸多措施,但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2·1·c·n·j·y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专制阶级谋妥协……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败,又待何言!21cnjy.com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形势是怎样的?(6分)
(2)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8分)
答案 (1)态度:孙中山妥协退让。形势:帝国主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立宪派、旧官僚乘机进攻革命派,袁世凯采用两面手段。
(2)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3)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进攻革命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3年《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 ,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2-1-c-n-j-y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实行共和,建立民主共和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预习验收
即学即练 巩固双基
1.宋教仁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但仅仅活了31岁。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  )
A.身体虚弱,积劳成疾
B.主张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遭袁世凯派人暗杀
C.发动二次革命,战败牺牲
D.反对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而自杀殉国
解析 1913年,袁世凯指使凶手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
答案 B
2.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的原因是(  )
A.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B.袁世凯解散国会
C.张勋复辟,拥溥仪称帝
D.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解析 孙中山认为国会和《临时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就是不要共和国,故发动护法运动。
答案 D
3.孙中山虽然两次发表了讨袁宣言,但没有真正领导讨袁战争,发动讨袁战争的人是(  )
A.梁启超         B.段祺瑞
C.蔡锷 D.黎元洪
解析 在孙中山号召下,1915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起兵反袁,此即护国运动。
答案 C
4.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就是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下列他的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领导二次革命 ②领导护法运动 ③反对张勋复辟 ④领导护国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 ①发生于1913年,②发生在1917年张勋复辟之后,③发生于1917年护法运动之前,④发生于1915年底,故正确排列是①④③②。21教育网
答案 C
5.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其根本意图是(  )
A.侵占整个山东 B.排斥欧洲列强
C.灭亡整个中国 D.控制北洋军阀政府
解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旨在灭亡中国。
答案 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词》
材料二 各地“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时,全场内外布满军警,名为保护,实则威胁。投票前,先由当地官员作称颂君主制、诋毁共和制的演说予以引导,又给每个投票人发五百大洋进行收买。投票时,所用票上只印“君主立宪”而无“民主共和”的选票,令投票人写明“赞成”或“反对”,并要签上自己的姓名。据参政院最后的计票结果,各省国民代表共1 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的票正好1 993张,没有一人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请回答:
(1)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的实质是什么?对袁世凯的权力有何威胁?21世纪教育网
(2)袁世凯是怎样对付宋教仁的?之后他又干了什么?21世纪教育网
(3)材料二中的投票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为什么?
解析 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力,由此回答第(1)问。第(2)问概括说明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进行独裁专制的具体表现。第(3)问要从袁世凯“强选”和“贿选”两方面说明理由。
答案 (1)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如果运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选举,袁世凯最后将落选无疑。
(2)派人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加紧专制独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不能。因为“国民代表”投票是在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凯进行复辟活动猖獗时,由他操纵进行国体投票的;在投票时又采用贿赂的手段,验票也是由袁世凯指使成立的参政院负责。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双基限时练(十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选择题
1.“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它们的势力,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www.21-cn-jy.com
A.“新政”的措施多数未实行
B.“新政”没能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
C.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社会矛盾
D.当时中国正处于民主革命的高潮阶段
解析 因为清政府的“新政”仅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欺骗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中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反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故选B。
答案 B
2.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准备武装干涉变为“严守中立”,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来源:21cnj*y.co*m】
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C.袁世凯卖国求荣
D.清政府土崩瓦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
答案 B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教育】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们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 辛亥革命前,中国是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是与以前的最大区别,故选A。
答案 A
4.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解析 图片含义是清政府把人民看得很低,而人民则把清政府看得更低、更渺小,它试图传达的是政治民主的观念。
答案 C
5.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发点是(  )
A.企图缓和与清政府的矛盾
B.企图缓和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力图维护清朝统治的现状
D.渴望通过“预备立宪”参与政权
解析 资产阶级立宪派企图通过参与政权,逐渐改变政权的性质,实现平稳过渡的君主立宪政体,以此来抵制革命。
答案 D
6.1905年,在广西桂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这一年,清政府采取的所谓“立宪”措施是(  )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网
A.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
解析 题干中的限定时间是“1905年”,A项正确,B项是1908年,C项是1906年,D项是1911年。2-1-c-n-j-y
答案 A
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解析 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项;选择C项。
答案 C
8.清朝末年,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决定实行新政,但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已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 本题是考查“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A项说“新政”是骗局,这是实质而非原因,B项谈“新政”引起人民反抗,这是“新政”失败原因的一个方面;C项中谈到外国设置障碍,这是外因。所以说只有D项“新政”已不符合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更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才是根本原因。21*cnjy*com
答案 D
9.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解析 本题为因果关系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对袁世凯掌权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原因的分析。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这一统治工具已不能满足英美列强维护其在华利益的要求,需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正是有能力满足列强这一目的的工具。
答案 D
10.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C.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结论的能力。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B
1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解析 说辛亥革命“不结果实”,是从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角度说的。
答案 C
12.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里的“失败”是指(  )
A.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
B.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21世纪教育网
C.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D.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没有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即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失败。
答案 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问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判断论证说明问题。第(2)问首先明确试题观点,然后运用辛亥革命的意义去说明问题。第(3)问再认再现史实作分析说明。21·cn·jy·com
答案 (1)不矛盾。这是因为,袁世凯以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裁取代民主共和,北洋军阀进行割据混战,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革命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1·c·n·j·y
(2)从历史发展的整体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有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统治下去,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21cnjy.com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21·世纪*教育网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材料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说:“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www-2-1-cnjy-com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三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康有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维新报》上发表“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  21*cnjy*com
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孙中山说)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地?此为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民之病,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出处:21教育名师】
——《总理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2)依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对待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和目的。
(3)依据材料四,回答孙中山反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理由。
解析 第(1)问,据两则材料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可知,载泽要借立宪欺骗舆论,慈禧则欲借机巩固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薄海闻之,欢腾喜蹈”可知,康有为对“预备立宪”持欢迎态度;其目的是“中国从兹不亡矣”。第(3)问,对材料四进行分层次概括可得答案。
答案 (1)载泽认为,改行宪政后,革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因此为了消除革命,应当实行君主立宪;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谕旨则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大权统于朝廷)。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态度:康有为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表示拥护,大加赞扬。原因:民权实现,中国从此就不会亡国了。
(3)理由:一是民主、平等就不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君主;二是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遭到人民反对,中国不能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是如果保留君主,人人都想当皇帝,如果实行民主,这种争当皇帝的内乱就不可能存在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双基限时练(十四)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其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抵御外来侵略
C.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
D.研究中西方文化
解析 比较四个选项,结合题干中的“主要目的”判断。主要目的是指根本要求、主观想法,做题时要把握这一基本点,魏源代表的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他们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是抵御外国的侵略,继续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1·cn·jy·com
答案 B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 A项指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B项指新文化运动,C项指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进行分析,应选D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D
3.“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解析 材料的观点非常保守,为了“社稷”宁肯不要“机警多智”和“富国强兵”,是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基本主张。
答案 C
4.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往往打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牌子,由于分不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结果形成“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现象,下列观点就是如此,“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应属于(  )【来源:21cnj*y.co*m】
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解析 正确理解材料意思是解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材料意思是“不能变的是伦理纲常,而不是法律制度,不能变的是古代圣人的道路而不是器械物质,不能变的是人心正术而不是工艺技术”。属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故选D。【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D
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6.早期维新思想对中国的民主思潮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列说法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解析 A是“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派冯桂芬即有这种思想;B、D是顽固派思想,C是严复的思想,故选A。
答案 A
7.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解析 本题属比较选择题,重在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区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其差别的关键就是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答案 C
8.中国古代以华夏大国自居,称外国为“夷”,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称呼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21教育网
A. 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B.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
解析 “夷”是对外族或外国人的蔑称,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而客观,故称呼也由蔑视变为正视。故选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B
9.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派在民权思想方面更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
A.国家的阶级实质    B.反对封建统治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反对民族压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维新派在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方面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要实行民主共和制。A、B是二者的相同点,D不属于民权思想。21*cnjy*com
答案 C
10.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的主张最根本的目的是(  )www.21-cn-jy.com
A.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
C.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用以自强
D.改变中国落后局面,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 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A
11.“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作自己的名。这反映了(  )www-2-1-cnjy-com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21世纪教育网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争后林、魏的开眼看世界思潮,也不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的现状,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12.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版权所有:21教育】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解析 从题目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一方面主张民权,另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因此,B项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4)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时间和所代表阶级都是识记知识,关键是把握中体西用的目的、含义与评价。
答案 (1)主张:洋务派。时期: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2)方法:先购买,再仿造。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观点:不正确。理由:认识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21世纪教育网
(4)都主张购买外国武器,认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自强的途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若强中国御外之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自同治、光绪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2·1·c·n·j·y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21·世纪*教育网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
(4)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实施结果有何异同?其结果的相同点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者分属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据此可进行比较。第(2)(3)问同样先弄清二人的阶级属性,据此可回答问题。第(4)问第一小问要求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败一成的结果;第二小问要求说明两者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21世纪教育网2-1-c-n-j-y
答案 (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认为“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
(2)同:都认为法制、器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二主张皇权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原因:双方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
(3)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4)异:后者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同: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了(或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预习验收
即学即练 巩固双基
1.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他最早体验到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在(  )
A.日本         B.俄国
C.香港 D.澳门
解析 康有为青年时期出游香港,在那里最早体验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答案 C
2.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是指(  )
A.康有为         B.谭嗣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严复 D.李鸿章
解析 在维新派中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评,故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B
3.梁启超虽然是康有为的助手,但他的思想比康有为更为激进,他认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是(  )
①伸民权 ②定宪法 ③开学校 ④广民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梁启超把“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把开学校、广民智作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4.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方案增加了(  )
①立法权 ②考试权 ③司法权 ④行政权 ⑤监察权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解析 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指立法、司法、行政。孙中山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称“五权分立”。21·cn·jy·com
答案 D
5.严复的思想在清朝末年影响巨大,他的主张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实行君主立宪 D.实行社会革命
解析 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 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21教育网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 “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21cnjy.com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www.21-cn-jy.com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可知,康有为主张提高君权,以此强力推进改革,这与19世纪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有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和谭嗣同都主张宪政改革,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分歧,一个主张渐进实施,一个主张激进实行。2·1·c·n·j·y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预习验收
即学即练 巩固双基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就有人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个人是(  )
A.李鸿章         B.冯桂芬
C.魏源 D.康有为
解析 冯桂芬最早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答案 B
2.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比较系统地阐述“中体西用”的专门著作(  )21世纪教育网
A.《革命军》 B.《劝学篇》21世纪教育网
C.《法意》 D.《校邠庐抗议》
解析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 B21世纪教育网
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个思想最早提出的人是(  )
A.郑观应 B.严复
C.魏源 D.梁启超
解析 该材料的意思是善于向四周外国学习的人,可以控制外国,不善于学习四周外国的人,被外国控制,这属于魏源等人的思想,故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C
4.清末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百日维新前夕发表了《劝学篇》,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我们从他的思想主张当中可以判断他是(  )21cnjy.com
A.革命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洋务派
解析 “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5.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比较深刻,他们呼吁中国向西方学习。维新派代表下列哪个阶级的利益(  )21世纪教育网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D.中小资产阶级
解析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革命派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答案 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部分清朝官员提议修筑铁路,遭到部分守旧势力的反对。理由是:“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指责修筑铁路违背“祖宗成法”,会引起天下大乱。21教育网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21·cn·jy·com
材料三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郑观应《盛世危言》2·1·c·n·j·y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代表了哪些派别的观点?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观点有何异同之处?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主张有何进步之处?试找出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及教材知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得出结论。第(2)问,要求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同”要从二者的阶级本质考虑;“异”要从两者对待西学的态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二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比较;第二小问要着眼于两者的阶级立场分析。
答案 (1)顽固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异: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同: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
(3)进步之处: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治制度。原因:“中体西用”说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没落的旧制度;而材料三中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由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其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阶级立场的不同,是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