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输血与血型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4.4输血与血型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7 15: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图是一幅血型漫画,你知道你是哪一种血型吗?猜猜这四种血型之间的关系。
进而引出本节课题——输血与血型
【新课讲授】
(一)血量与输血
【自主学习一】
自主阅读教材P69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维持体内血量的稳定有什么意义?
2.失血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当失血过多,发生生命危险时,怎么办?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展示。
总结:体内血量的稳定,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危及生命;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头晕、心跳、眼发黑、出冷汗;
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
(二)血型
【自主学习二】
1.谁最先发现了血型?
2.兰德斯坦纳是怎样发现的?
3.兰德斯坦纳将人的血型分为几类?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却不会发生凝集。
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即ABO血型。自从ABO血型发现以后,输血就成为临床上实际可行的重要治疗措施。
兰德斯坦纳:1868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1900年发现A、B、O 3种血型。1919年在荷兰巴库的一所医院工作。1922年赴美,受聘于洛克菲勒研究所。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43年逝世。
提问: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的?
2.ABO血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进行回答。
ABO血型系统是以人体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的种类而定型的。
教师:介绍ABO血型,进而引导学生对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进行比较,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A型:红细胞中含A抗原,血清中含抗B抗体;
B型:红细胞中含B抗原,血清中含抗A抗体;
AB型:红细胞中含A抗原、B抗原,血清中无抗体;
O型:红细胞中无抗原,血清中含抗A、抗B抗体。
总结:
(三)安全输血
【想一想】
1.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血液的成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人因某种原因大量失血该怎么办?
3.输血前必须要做的是什么事?
(验血。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会发生凝集反应。)
1.输血原则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
输血关系表:
思考与讨论:有人说“O型血时万能输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你认为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作答,踊跃发言。
提示:O型血红细胞中没有凝集原,与其他血型的血清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可以为其他血型输血,所以O型称为万能输血者。
2.成分输血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原则:缺什么补什么。
想一想:对于严重贫血者,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呢?烧伤病人呢?
(四)倡导无偿献血
问:为什么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你认为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
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与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课堂小结】
血型的发现
血量和输血
输血原则: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
【随堂练习】
1.我国何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2.什么样的人可参加献血?
【布置作业】
1.查阅心血管病的相关知识。
2.完成习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血量与输血
2.血型
(1)血型的发现
(2)ABO血型
3.安全输血
(1)原则:输同型血
成分输血
4.倡导无偿献血
教学反思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