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 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
2)了解长颈鹿进化的过程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家鸽形成新品种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处
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长颈鹿进化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
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
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法、谈话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师: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说出相关答案。
(二)新课讲授
1.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师:在开始正课之前,请同学们找找图片那些地方有动物。
生:观察图片,尝试找出图片中的动物。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造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
生: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生: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到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少数。
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长满地衣的树干,浅色桦尺蠖不容易被鸟类捕食,深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被污染的黑褐色树干,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捕食。
师:动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周围的环境相似的体色,这有什么意义?
生:躲避敌害。
生:提高觅食的机会。
师:生物的这种状态在生物学中称为保护色。同学们能说说什么是保护色吗?
生:保护色: 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师:类似保护色这种的生物特性,你还知道有哪些吗?
生:警戒色。
生:拟态。
师:这些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阅读教材63-64页探究内容。完成相应问题。
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
师:作出假设?
生:体色与栖息环境色彩相似的个体容易生存。
师:提供实验的相关数据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生:小组合作,注意操作事项,完成相关实验。
师: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者”最多?这与彩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与底色相同的。
生:纸片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下来的机会更大。
师: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生: 第二代时,个别颜色纸片个体消失,底色纸片个体增多;
师: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生:第五代时,其他颜色纸片个体都消失,剩下的全是底色纸片个体。
师: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是否所有颜色
都有“幸存者”?为什么
生:否。由于环境的选择,其他颜色个体被淘汰了。
师: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
生:生物的体色会产生各种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与环境颜色相似体色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通过逐代的累积,与环境颜色相似体色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多,其他颜色个体逐步被淘汰,于是形成了与环境颜色相似的保护色。
师: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生:适者生存
师:产生这种保护色有什么意义吗?
生: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2.自然选择
师:同学们都认识或者见过长颈鹿吧,那长颈鹿都是长脖子的吗?
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师:出示长颈鹿进化图,并解释相关内容。同学们想想,在长颈鹿进化过程中什么是其进化的动力。
生:自然选择。
师:什么事自然选择啊?
生: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师:为什么生物之间会进行生存斗争?
生: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食物和空间又是有限的。
师:为什么各种生物没有把地球占满
生:生存斗争。
师:生物后代出现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吗?
生: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不适应环境。变异是不定向的。
师:什么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下来呢?
生: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三)课堂练习:
1.绿草从中绿色的蚂蚱居多,枯色蚂蚱较少,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角度来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草从是绿色的枯色蚂蚱也渐渐变成绿色
B.在绿草从中,蚂蚱的枯色体色属于有利变异
C.绿色蚂蚱居多是对蚂蚱体色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D.绿色的蚂蚱不能很好地适应绿草丛这一环境
答案:C。
解析:生活在绿草丛里的蚂蚱,体色是绿色的蚂蚱混在草丛中,难以被敌害发现,存活下来;体色是枯色的蚂蚱很容易被敌害发现,逐渐被淘汰。形成这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讷色(夏天)的变换。据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羽毛的变换有利于它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B.这种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毛色中较细密的是灰讷色的
D.雷鸟的羽毛发生的变化是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答案:C。
解析: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换上白色的羽毛,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方面,羽毛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另一方面,较细密的白色羽毛更利于保温。
3.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既有适应环境的,也有不适应环境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4.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没有变化
C.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D.农药在生产的过程中药品质量逐渐下降
答案:C。
解析: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B错误;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而不是害虫接触农药后才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C正确;是由于经农药选择后,抗药个体增多,导致农药的效果变差,而不一定是农药在生产的过程中药品质量逐渐下降,D错误。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了大概了解。它
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从这一学说中我们吸收了生物是进化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界有着重要意义,把我们从“神造人”的谬论中解放出来。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或另行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二、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有: 1.过度繁殖; 2.生存竞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三、人工选择的概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
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