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某种动物行为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影响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把握当下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吃过核桃吗?如果没有核桃夹,大家都是怎样打开核桃的呢?看来同学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乌鸦又是如何打开坚果的呢?
生:吃过。锤子砸、摔碎……
师:那么,乌鸦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吗?这样一种行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二)新课讲授
1.多种多样的行为
师:我们一直在说是行为,那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认识中的是行为?
生: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也就是说动物行为是受到神经系统刺激,激素调节,遗传物质控制,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活动。
师:每一种行为都有有自己的目的,同学们可以给他们分分类吗?
生:按行为目的分:取食行为、 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师:讲解每一种行为的概念。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师:同学们想想动物的行为是从生下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学习的。请说明理由。
生: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叫做先天性行为。
生: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这种行为叫做学习行为。
师:哦,动物是两那种行为都由的,那这两种行为由什么不同的。
生:一种是先天就会的,一种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人为或外界干预下才能会。
师:先天性行为主要有趋性、反射和本能等三种。趋性是动物对刺激的一种简单反应,它能促使动物到达对自己生活有利的环境中去,从而躲避不利的条件。是低等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重要的适应行为.动物越高等就很少有简单的趋性反应,到了哺乳动物趋性已基本消失。反射也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方式,这种反射行为在低等动物生活中显得更重要。动物越高等这种行为越显得不够用,到了哺乳动物,反射行为大多数为复杂的行为所代替,使它们增强了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本能行为有些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它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如鸟类的筑巢就是如此。本能行为是先天具有的,由遗传决定的。例如,同一种蜘蛛的结网方式及形状,同一种鸟的造巢方法,都很相似。 想一下人的先天性行为有哪些。
生:吸允,呼吸,哭泣。
师:学习行为大多是人为在动物的原有基础上通过重复的训练而是动物拥有的行为,同学们能分别列举动物和人类学习行为有哪些?
生:狮子钻火球、鹦鹉学舌,海豚表演,马戏团、
生: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开车,红灯停。
3.行为的特征。
师:这些行为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吗。产生各种行为又有什么条件。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种行为属于那种行为。
师: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之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生:学习行为。
师:刚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样大,眼睛还睁不开。它出生时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
生:先天性行为
师: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生:学习行为。
师: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生:先天性行为。
师: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徒手拿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生:学习行为。
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先天性行为:简单的,必不可少的,生存的基本保障。
生:学习行为: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师:那不同生物间学习的能力是如何的。是所有动物的学习能力都一样,还是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
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指导学生讨论。
生: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生: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
生: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师:总结并讲解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差。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小白鼠为例,让它从“迷宫”的入口处出发,摸索着最后找到食物的实验来说明。开始,小白鼠几次进入迷宫,来来去去怎么也走不到放食物的地方。但是练习数次以后,便几乎能毫无差错地到达目的地了。高等动物能进行判断,能利用经验作出有效行为。实验证明,各类动物在学会越过障碍物而取得食物的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把食物放在让章鱼(软体动物)能够看到的障碍物)(如玻璃板)的一侧,章鱼只是直扑障碍物,在障碍物上乱碰乱撞,不会绕过障碍物去捕捉。最后只可能由于碰巧,偶然爬到障碍物的另一侧才获得成功。鸟类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的学习才能成功。但狗可以较快地学会绕道,而猴子和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只要一次就学会绕道。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猴子表演骑车 B.小黑猩猩模仿取食白蚁
C.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 D.蚯蚓走“T”字形迷宫
答案:C。
解析: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体现的是母鸡的哺育行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答案:D。
解析: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为的是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
3.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里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答案:B。
解析: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老鼠打洞是生下来就会的。其余的都是学习性行为。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了解到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可以用实验法和观察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观察“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和乌鸦吃坚果的行为我们建构了学习行为的重要概念,继而知道了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并分别了解了两种行为的意义,其中,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适应生活环境,学习行为则可以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或另行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