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的那天,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将这一天称之为“伟大的一天”,有人曾称赞张伯伦“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急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这一现象表明( )
A.英国对绥靖政策抱有幻想 B.《慕尼黑协定》能够制止战争
C.英国庆幸能避免卷入战争 D.英国未认识到战争必然爆发
【答案】A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而英国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上,这表明英国对绥靖政策抱有幻想,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不能制止战争,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遭到德国侵略,被迫卷入战争,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正是由于看到了战争的威胁而采取的措施,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绥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的那天,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将这一天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及绥靖政策的表现进行分析。
2.某一西方学者曾经说过: “大战降低兴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百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由此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原因之一是( )
A.亚非拉人民的觉醒 B.帝国主义力量削弱
C.殖民者间矛盾激化 D.亚非拉实力的增强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力量削弱,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亚非拉人民的觉醒,A项错误;
“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C项错误;
“亚非拉实力的增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3.有学者指出:洞察过去70余年历史发展轨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东亚“工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南亚印度“混合现代化”模式、拉美和西亚非洲国家的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依赖发展型”模式以及“中国模式”。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经济发展道路多元 B.重视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权益
C.经济建设依赖欧美国家 D.进一步加速各国之间的合作
【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同发展模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多元化,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权益的内容,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对于欧美国家的依赖,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是描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并未提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洞察过去70余年历史发展轨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东亚‘工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南亚印度‘混合现代化’模式、拉美和西亚非洲国家的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依赖发展型’模式以及‘中国模式’”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进行分析。
4.二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人民觉醒。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亚非拉掀起了又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这次浪潮与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不同的是( )
A.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提高
B.民族解放运动有暴力革命的方式
C.出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D.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D项正确;
根据材料“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可知,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都受到大战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都有加强,A项错误;
根据材料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浪潮都有暴力革命方式,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也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亚非拉掀起了又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特点进行分析。
5.印度尼西亚的很多重要建筑都以苏加诺的名字命名,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
A.成立印尼共产党,推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
B.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争取民族独立
C.1926—1927年,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D.与荷兰殖民当局合作,促进了印尼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加诺是印尼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对荷兰殖民者采取不合作政策,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代表印尼资产阶级的利益,积极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争取民族独立,“成立印尼共产党,推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1926—1927年,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与荷兰殖民当局合作,促进了印尼的发展”与史实不符,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及苏加诺的历史贡献进行分析。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这种局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债务风险加大
B.出口单一农作物,经济波动较大
C.单纯追求经济速度,忽视经济质量
D.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体系建设
【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外资,造成还款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所以负面影响是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债务风险加大,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局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出口单一农作物,经济波动较大”、“单纯追求经济速度,忽视经济质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体系建设”与依赖国际资本的描述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7.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与美国形成结盟关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这一变化说明拉美国家( )
A.开启了区域一体化潮流 B.摒弃了冷战思维
C.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 D.摆脱了美国控制
【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国家正逐步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启”表述错误,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冷战思维,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表述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8.据统计,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据此可知,二战的胜利(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推动了新关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
C.带来了世界人口自由流动
D.标志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这些地区的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不是人口的自由流动,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关于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及二战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表述片面化,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2022高一下·荆州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
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
材料中的观点是在分析“非殖民化”的原因,没有体现出“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B项错误;
二战后出现的“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是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
材料是在肯定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而非贬低,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海淀二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随即伙同以色列发动入侵战争。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 )
A.推动埃及建立君主立宪制
B.宣告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崩溃
C.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表明埃及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可得出埃及通过不懈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独立不是非洲全部独立的标志,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进行分析。
12.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 )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发展民族经济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改善南北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调整政策,已经是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因此④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13.下图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统计( )
内容 1960年 1980年
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 7.1% 9.4%
国民生产总值 1861亿美元 19118亿美元
年人均收入 138美元 1003元
工农业比重 工业 24.8% 39.4%
农业 30.9% 17.4%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冲击
B.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C.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60年—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收入以及工业占比均在增长,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许多国家纷纷独立,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冲击”,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工业和农业比重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并不合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的内容、数据变化趋势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大洲。非洲各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如坦桑尼亚有120个民族,尼日利亚有250个民族,甚至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竟也有100多个民族。与这一状况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 B.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腹地的探险
C.宗主国任意划定殖民地的边界 D.非洲人民坚持联合反帝的策略
【答案】C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很多是按照原始的居住部落来划分,但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掠夺黑人,打破了原有的民族界限,任意划定殖民地的边界,造成了一个国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是非洲国家独立的情况,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腹地的探险是掠夺材料和贩卖黑人,这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非洲人民坚持联合反帝的策略”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瓜分非洲,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非洲各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如坦桑尼亚有120个民族,尼日利亚有250个民族,甚至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竟也有100多个民族”及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5.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如外交上经常互通情况和磋商;法国允诺向缔约对方提供经济援助;应缔约国政府邀请进行军事干预;承诺对组建当地军队、警察提供顾问和装备等。这种合作( )
①延缓了非洲国家独立的进程 ②以新形式维护传统殖民利益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④反映了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国在原有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也体现了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困难,需要与法国“合作”,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表明此时非洲国家已经实现独立,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合作过程无法冲击当时的冷战格局,因此③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6.(2022高三上·鹿寨开学考)二战后,在匆忙中独立的非洲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下表表明,战后非洲战后独立非洲国家发展道路对比( )
道路 特点
资本主义 实行民主制;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非资本主义 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的计划化以及改变生产关系来改造经济基础,消灭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
村社社会主义 以非洲传统村社为发展基础,重视改变农村面貌;对城市工商业实行国有;实行土地公共所有
A.传统与现代文明成功融合 B.发展道路选择受国际局势影响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欧洲前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按照意识形态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这说明二战后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国际局势影响,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而非融合,排除A;
材料未体现区域集团化,排除C;
材料未体现前宗主国的主导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但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一、它采取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二、对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三、新加坡政府廉洁高效世界公认。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
——《新加坡模式的崛起》
史料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会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需要新的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往往与污染等环境问题相关联。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发展中国家模式的新探索》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加坡崛起的两个重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有何新的探索?
【答案】(1)政府主导和利用外资。
(2)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可得出利用外资。
(2)探索:根据材料“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可得出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故答案为:
(1)政府主导和利用外资。
(2)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年,新加坡规定: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其报酬可结汇汇出。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
——摘编自《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始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六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轮产业转移浪潮,平均每20年间就完成一轮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轮产业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轮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轮产业转移。第一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欧洲传统产业逐步向日本转移。第二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摘自曲建《中国制造业步入“走出去”阶段为境外经济特区发展带来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原因。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面临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答案】(1)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2)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应对策略: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可得出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根据材料“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可得出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根据材料“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可得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中国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原因,如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等。应对策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下我国的国家政策,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思考,如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等。
故答案为:
(1) 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2)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应对策略: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及“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及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骤起,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1973—1975年、1979—1982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促发因素之一,充分显示了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联合反殖、反帝斗争的巨大威力。
材料二: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他们一致行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逐月减少石油供应5%,此外,还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西欧、日本各国纷纷讨好阿拉伯国家,改变了态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单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石油贸易。伊拉克在多方交涉甚至发出各种威胁无效之后,加上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竟贸然出兵占领科威特,阿拉伯世界因此正式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苏联解体,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使阿拉伯世界更加四分五裂。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帝反殖斗争的特点和成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特点: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变化: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原因: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可得出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根据材料“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的角度进行归纳。原因:根据材料“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可得出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故答案为:
(1)特点: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变化: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原因: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及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20.(2022·房山模拟)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一: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材料二:
国家 经济发展状况
新加坡 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
韩国 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马来 西亚 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70年代,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沙特 阿拉 伯 20世纪60年代,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80年代,石油权益实现国有化。国家利用对外合资经营、重视科研教育及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进步,最终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
(1)归纳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对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原因做出解释。
(要求:请选择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特点: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例如,印度的国大党,提出“自治”,号召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菲律宾革命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亚洲一些国家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印度孟买1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第三,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例如,中国革命者援助菲律宾、越南的革命等,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组建了“亚洲和亲会”。
(2)角度一:民族国家独立。实现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或政治前提。二战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摆脱了西方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经济才得到自主发展。角度二:政府政策因素。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政府,依据国情,进行政策调整或在政府主导下,探索适合本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如新加坡、韩国等,依据国情发展外向型经济,马来西亚利用国家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沙特阿拉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石油经济。这些国家均因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角度三:科学技术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充分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如新加坡、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推进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到80年代两国均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角度四:传统文化创新。亚洲许多新兴民族国家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本土特色的新文化。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都注意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凝聚民族向心力,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通过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一中“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等信息可知,亚洲觉醒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随后用国大党和菲律宾革命的相关资料说明,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根据“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在得出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特点后,用孟买十万大罢工和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说明;根据材料一中“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等,可得出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的特点,然后用相关信息加以说明即可。
(2)角度和说明:首先按照题意,阅读材料二,根据“(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 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韩国)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 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科学革命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的角度,有民族国家独立、政府政策、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创新等;然后,联系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选取相关史实和信息,选择三个角度分别分析、说明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如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为例,需要说明民族独立对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用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依据国情制定并调整本国经济现代化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例子,说明政府政策因素对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用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做法,说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提升认识,说明20世纪60到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通过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个解题过程注意,须选用三个角度分析,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第一问考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 第二问考查 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 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战后,亚洲大多数国家获得了民族国家独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的那天,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将这一天称之为“伟大的一天”,有人曾称赞张伯伦“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急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这一现象表明( )
A.英国对绥靖政策抱有幻想 B.《慕尼黑协定》能够制止战争
C.英国庆幸能避免卷入战争 D.英国未认识到战争必然爆发
2.某一西方学者曾经说过: “大战降低兴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百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由此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原因之一是( )
A.亚非拉人民的觉醒 B.帝国主义力量削弱
C.殖民者间矛盾激化 D.亚非拉实力的增强
3.有学者指出:洞察过去70余年历史发展轨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东亚“工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南亚印度“混合现代化”模式、拉美和西亚非洲国家的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依赖发展型”模式以及“中国模式”。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经济发展道路多元 B.重视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权益
C.经济建设依赖欧美国家 D.进一步加速各国之间的合作
4.二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人民觉醒。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亚非拉掀起了又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这次浪潮与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不同的是( )
A.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提高
B.民族解放运动有暴力革命的方式
C.出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D.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建立
5.印度尼西亚的很多重要建筑都以苏加诺的名字命名,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
A.成立印尼共产党,推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
B.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争取民族独立
C.1926—1927年,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D.与荷兰殖民当局合作,促进了印尼的发展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这种局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债务风险加大
B.出口单一农作物,经济波动较大
C.单纯追求经济速度,忽视经济质量
D.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体系建设
7.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与美国形成结盟关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这一变化说明拉美国家( )
A.开启了区域一体化潮流 B.摒弃了冷战思维
C.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 D.摆脱了美国控制
8.据统计,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据此可知,二战的胜利(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推动了新关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
C.带来了世界人口自由流动
D.标志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2022高一下·荆州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
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11.(2022·海淀二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随即伙同以色列发动入侵战争。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 )
A.推动埃及建立君主立宪制
B.宣告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崩溃
C.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表明埃及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12.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 )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发展民族经济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改善南北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图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统计( )
内容 1960年 1980年
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 7.1% 9.4%
国民生产总值 1861亿美元 19118亿美元
年人均收入 138美元 1003元
工农业比重 工业 24.8% 39.4%
农业 30.9% 17.4%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冲击
B.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C.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1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大洲。非洲各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如坦桑尼亚有120个民族,尼日利亚有250个民族,甚至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竟也有100多个民族。与这一状况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 B.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腹地的探险
C.宗主国任意划定殖民地的边界 D.非洲人民坚持联合反帝的策略
15.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如外交上经常互通情况和磋商;法国允诺向缔约对方提供经济援助;应缔约国政府邀请进行军事干预;承诺对组建当地军队、警察提供顾问和装备等。这种合作( )
①延缓了非洲国家独立的进程 ②以新形式维护传统殖民利益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④反映了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2022高三上·鹿寨开学考)二战后,在匆忙中独立的非洲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下表表明,战后非洲战后独立非洲国家发展道路对比( )
道路 特点
资本主义 实行民主制;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非资本主义 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的计划化以及改变生产关系来改造经济基础,消灭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
村社社会主义 以非洲传统村社为发展基础,重视改变农村面貌;对城市工商业实行国有;实行土地公共所有
A.传统与现代文明成功融合 B.发展道路选择受国际局势影响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欧洲前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一、它采取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二、对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三、新加坡政府廉洁高效世界公认。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
——《新加坡模式的崛起》
史料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会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需要新的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往往与污染等环境问题相关联。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发展中国家模式的新探索》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加坡崛起的两个重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有何新的探索?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年,新加坡规定: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其报酬可结汇汇出。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
——摘编自《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始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六十年间,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轮产业转移浪潮,平均每20年间就完成一轮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轮产业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轮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轮产业转移。第一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欧洲传统产业逐步向日本转移。第二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摘自曲建《中国制造业步入“走出去”阶段为境外经济特区发展带来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原因。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面临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骤起,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1973—1975年、1979—1982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促发因素之一,充分显示了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联合反殖、反帝斗争的巨大威力。
材料二: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他们一致行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逐月减少石油供应5%,此外,还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西欧、日本各国纷纷讨好阿拉伯国家,改变了态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单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石油贸易。伊拉克在多方交涉甚至发出各种威胁无效之后,加上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竟贸然出兵占领科威特,阿拉伯世界因此正式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苏联解体,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使阿拉伯世界更加四分五裂。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帝反殖斗争的特点和成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0.(2022·房山模拟)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一: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材料二:
国家 经济发展状况
新加坡 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
韩国 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马来 西亚 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70年代,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沙特 阿拉 伯 20世纪60年代,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80年代,石油权益实现国有化。国家利用对外合资经营、重视科研教育及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进步,最终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
(1)归纳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对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原因做出解释。
(要求:请选择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而英国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上,这表明英国对绥靖政策抱有幻想,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不能制止战争,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遭到德国侵略,被迫卷入战争,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正是由于看到了战争的威胁而采取的措施,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绥靖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的那天,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将这一天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及绥靖政策的表现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力量削弱,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亚非拉人民的觉醒,A项错误;
“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C项错误;
“亚非拉实力的增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同发展模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多元化,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权益的内容,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对于欧美国家的依赖,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是描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并未提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洞察过去70余年历史发展轨迹,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东亚‘工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南亚印度‘混合现代化’模式、拉美和西亚非洲国家的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的‘依赖发展型’模式以及‘中国模式’”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D项正确;
根据材料“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可知,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都受到大战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都有加强,A项错误;
根据材料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浪潮都有暴力革命方式,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也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亚非拉掀起了又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特点进行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加诺是印尼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对荷兰殖民者采取不合作政策,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代表印尼资产阶级的利益,积极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争取民族独立,“成立印尼共产党,推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1926—1927年,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与荷兰殖民当局合作,促进了印尼的发展”与史实不符,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苏加诺为印度尼西亚作出的突出贡献”及苏加诺的历史贡献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外资,造成还款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所以负面影响是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债务风险加大,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局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出口单一农作物,经济波动较大”、“单纯追求经济速度,忽视经济质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经济体系建设”与依赖国际资本的描述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国家正逐步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启”表述错误,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冷战思维,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表述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这些地区的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不是人口的自由流动,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关于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二战前夕,殖民地和用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及二战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表述片面化,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
材料中的观点是在分析“非殖民化”的原因,没有体现出“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B项错误;
二战后出现的“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是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
材料是在肯定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而非贬低,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可得出埃及通过不懈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独立不是非洲全部独立的标志,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在埃及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进行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调整政策,已经是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因此④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60年—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收入以及工业占比均在增长,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许多国家纷纷独立,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冲击”,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工业和农业比重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并不合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的内容、数据变化趋势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很多是按照原始的居住部落来划分,但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掠夺黑人,打破了原有的民族界限,任意划定殖民地的边界,造成了一个国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非洲独立国家数量众多”是非洲国家独立的情况,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腹地的探险是掠夺材料和贩卖黑人,这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非洲人民坚持联合反帝的策略”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瓜分非洲,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非洲各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如坦桑尼亚有120个民族,尼日利亚有250个民族,甚至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竟也有100多个民族”及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国在原有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也体现了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困难,需要与法国“合作”,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表明此时非洲国家已经实现独立,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合作过程无法冲击当时的冷战格局,因此③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按照意识形态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这说明二战后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国际局势影响,B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而非融合,排除A;
材料未体现区域集团化,排除C;
材料未体现前宗主国的主导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但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17.【答案】(1)政府主导和利用外资。
(2)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可得出利用外资。
(2)探索:根据材料“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可得出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故答案为:
(1)政府主导和利用外资。
(2)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进行分析。
18.【答案】(1)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2)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应对策略: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可得出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根据材料“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可得出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根据材料“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可得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中国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原因,如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等。应对策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下我国的国家政策,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思考,如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等。
故答案为:
(1) 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2)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设立。应对策略: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注意发展教育,培养需要的高端人才;将中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及“亚洲四小龙”崛起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第三轮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和部分低技术型产业逐步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及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分析。
19.【答案】(1)特点: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变化: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原因: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可得出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根据材料“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的角度进行归纳。原因:根据材料“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可得出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故答案为:
(1)特点: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成因:中东地区盛产石油,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大都控制了本国的石油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变化: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化;西方大国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原因: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科威特背弃“价格同盟”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海湾战争的进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一问,需根据材料“大半个阿拉伯世界争取石油输出的卖方垄断价格,曾两度造成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及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缝。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瓦解”、“海湾国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美国急欲复圆‘大国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20.【答案】(1)特点: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例如,印度的国大党,提出“自治”,号召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菲律宾革命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亚洲一些国家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例如,印度孟买1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第三,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例如,中国革命者援助菲律宾、越南的革命等,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组建了“亚洲和亲会”。
(2)角度一:民族国家独立。实现民族独立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或政治前提。二战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摆脱了西方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经济才得到自主发展。角度二:政府政策因素。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的政府,依据国情,进行政策调整或在政府主导下,探索适合本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如新加坡、韩国等,依据国情发展外向型经济,马来西亚利用国家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沙特阿拉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石油经济。这些国家均因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角度三:科学技术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亚洲新兴民族国家充分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如新加坡、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推进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到80年代两国均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角度四:传统文化创新。亚洲许多新兴民族国家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本土特色的新文化。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都注意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凝聚民族向心力,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通过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一中“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等信息可知,亚洲觉醒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随后用国大党和菲律宾革命的相关资料说明,不仅是反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运动等;第二,根据“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在得出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族,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广泛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特点后,用孟买十万大罢工和人民群众参与菲律宾革命等说明;根据材料一中“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等,可得出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持并进行联合尝试的特点,然后用相关信息加以说明即可。
(2)角度和说明:首先按照题意,阅读材料二,根据“(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 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韩国)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 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政府政策、科学革命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的角度,有民族国家独立、政府政策、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创新等;然后,联系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选取相关史实和信息,选择三个角度分别分析、说明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如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为例,需要说明民族独立对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用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依据国情制定并调整本国经济现代化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例子,说明政府政策因素对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用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做法,说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提升认识,说明20世纪60到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通过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个解题过程注意,须选用三个角度分析,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第一问考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亚洲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本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 第二问考查 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 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战后,亚洲大多数国家获得了民族国家独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