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4章质量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首个火星基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红崖地区建成,这里与火星环境特征类似的是( )
①以流水地貌为主②沙丘砾石遍布③大气的主要成分④昼夜间温差 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考查地貌的判断和地貌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解答】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貌以风力作用为主,火星为沙漠行星,地表无稳定的液体水体,没有流水作用地貌,①错;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火星质量较小,周围大气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差,昼夜温差大,②对;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而火星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③错;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多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砾石,火星昼夜温差大且干旱,地表沙丘、砾石遍布,④对。
故选D。
2.下列有关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内部进行着氢核聚变
B.八大行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等
C.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层一些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太阳系中能量的转化,根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A.中太阳内部进行的是氢核的聚变;
B.中八大行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并不相等,距离太阳近的,直径较大的获得的太阳较多,距离太阳远的直径较小的获得的太阳能较小;
C.中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太阳的自转有关;
D.太阳黑子是一些发光的温度较低的区域,并不是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故选A。
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二)在北京召开。则会议召开当晚的月相最接近的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月球形态的圆缺变化,是地、月、日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变化一个周期。
【解答】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二)为下弦月。
故选D。
4.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地球——太阳——银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星座——宇宙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目前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其包括河外星系和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解答】从低到高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故选D。
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历是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
B.地球转到B位置时的节气是夏至
C.太阳系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天体系统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1个恒星年。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结合太阳系的基本情况解答。
【解答】A.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公历也就是阳历,是依据地球公转运动编制的,A正确;
B.B位置是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处于夏至日,B正确;
C.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旋臂的上面,离中心非常遥远,所以说太阳系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系统,C错误;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D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太阳和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
B.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
D.国际上规定太阳黑子周期第一周从1755年算起
【答案】D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解答】A: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错误。
B: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错误。
C: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C错误。
D:国际上规定太阳黑子周期第一周从1755年算起,D正确。
故选D。
7.下列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图表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
行星 直径(千米)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6千米)
水星 4879 58
金星 12104 108
地球 12756 150
火星 6794 228
A.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B.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C.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D.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由图可分析出各行星公转速度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由表可分析出各行星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行星体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行星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解答】A.水星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是最大的,故说法错误。
B.由图可分析出各行星公转速度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由表可分析出各行星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所以可以得出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故说法正确。
C.火星体积比地球小,其公转速度也比地球小,故说法错误。
D.地球质量比金星大,其公转速度却比金星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8.假如地球只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江水不会流动
C.太阳东升西落 D.没有昼夜交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解答】A选项,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就会存在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边是昼,背向太阳一边是夜,这与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
B选项,江水流动与地球自转、公转均无关系,故B错。
C选项,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由一日变成了一年,故C错。
由此可知D选项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彗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11年
B.彗核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
C.彗星轨道和八大行星一样都是圆形的
D.彗星是“灾星”,每当它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就会发生灾难
【答案】B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彗星方面的相关知识。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600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解答】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不固定,如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故不正确;
B:彗星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正确;C: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故不正确;
D: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故不正确;
故选B。
10.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所处的位置,“五一劳动节”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可判断,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④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则③表示秋分日,①为春分日。
【解答】5月1日,位于春分日(3月21日)到夏至日(6月22日)之间,即图示的①②之间。
故选A。
11.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开始在月球“背面”的A处巡视探测,如图所示。月球在绕地球一周的过程中,月球车要经历强光照射的高温考验时段,该时段为农历( )
A.初一前后 B.初七前后 C.十五前后 D.二十二前后
【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车在月球“背面”A处巡视时,月球车被强光照射,则月球向地球的一面没有阳光,则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解答】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被强光照射,则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没有阳光,则该时段为农历初一前后;
故选A。
12.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解答】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故选D。
13.“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 )
A.空气 B.水 C.生物体 D.环形山
【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的背面,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背面的18%因为天秤动能够看见)。月球两个半球的特征有着显著的不同,正面有许多巨大的月海(这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认知上的错误,以为这些平原有水,才称之为海);另一边受到撞击,有着密集的陨石坑,只有少量,大约2.5%的面积被海覆盖著,相比较之下正面的海覆盖的面积高达31.2%。
【解答】环形山大多是流星、陨石击落月面形成的。流星从四面八方向月球袭来,而沿地球到月球这个方向飞来的流星先被地球截获,或者被地球的引力偏折,也就是说这个方向来的流星大多不能落到月球上,面对地球的一面的环形山少得多。所以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环形山。
故选D。
14.(2021·湖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超过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
B.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受到的重力不变
C.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后密度变大
D.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重力的大小;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和温度无关。(2)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3)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
【解答】A、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石头以后,石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含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月球的引力相当于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所以石头到达地面,受到的重力相对于月球将变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月球土壤的质量不变,因此到地球后它的密度也不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因此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 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108平方千米 3.8×107平方千米
周长. 40075千米 10 927千米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月球和地球的概况解答。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16.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17.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有些差异,读(地球图并根据有关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a是太阳的视位置②c 是太阳的视位置③b是地平线④a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⑤c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当太阳升起时,太阳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看的是在下面的虚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阳位置偏高一些了;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 a是太阳的视位置; ③ b是地平线; ⑤ c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故选C。
18.科学家预测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则“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解答】白太阳”现象出现时,说明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此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将会变弱,所以①②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故选D。
19.科学家曾发现过一颗被称为“Gliese 581g”的类地行星,它环绕着银河系内天秤座中的一颗恒星运行。则“Gliese 581g”位于下图宇宙结构层次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宇宙结构层次是:宇宙>总星系>超星系团>星系团(或星系群)>星系(例如银河系)>行星系(例如太阳系)。
【解答】Gliese 581g”是类地行星,它环绕着银河系内天秤座中的一颗恒星运行,说明它不在太阳系,但是在银河系,只能是丙。
故选C。
20.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判读,该图为南极地区图;
【解答】A.依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断,①点位于③点西北方,①点比③点晚看到日出,A错误。
B.从图中看出,此时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因此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B正确。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南极点,C错误。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E),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5分)
21.右图所示为小明同学在做关于演示月食模拟实验中的情景,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 表示太阳,小球表示 ,大球表示 。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 向 ,也就是月球 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 (星球名)的 (部位)开始的。
(3)下列节日中哪一个最有可能看到该天文现象?( )
A.中秋节 B.春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答案】(1)灯泡;月球;地球
(2)西;东;公转;月球;东部
(3)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月食的形成过程,结合地图解答即可。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解答】(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灯泡表示太阳,小球表示月球,大球表示地球。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是月球公转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月球的东部开始的。
(3)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A:中秋节,八月十五;
B:春节,正月初一;
C:重阳节,九月初九;
D:端午节,五月初五;
故选A。
22.弯弯的月亮横躺在夜空,它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几乎与月牙儿成一条直线,形成了奇特的“二星拱月”现象,如图所示。
(1)这一上一下两星分别是金星和木星,它们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 公转。
(2)月球体积小,但亮度比木星亮,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填字母)。
A.月球是一个自己能发光的星球
B.月球距地球近,木星距地球远
C.木星不会反射太阳光
D.月球的表面很光滑,能镜面反射太阳光
【答案】(1)太阳
(2)B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太阳系就是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八颗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
【解答】 (1)金星和木星是太阳系的行星,它们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
(2)A:月球自己不能发光,A错误。
B:月球距地球近,木星距地球远,正确。
C:木星会反射太阳光,C错误。
D:月球的表面不光滑,D错误。
故选B。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晨昏线是一条 线。
(2)图1中,晨线是 ,昏线是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 ;图2中晨线是 ,昏线是 。
(3)图2的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 ,处在黑夜的是 ,处在晨线上的是 ,处在昏线上的是 。
(4)地球上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主要有① ;② 。
(5)简述昼夜交替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
【答案】(1)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
(2)ABC;ADC;垂直;NC;NA
(3)D;B;C;A
(4)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5)昼夜交替周期不长,这使得地面白昼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解答】(1)晨昏线是一条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图1中,晨线是ABC,昏线是ADC,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图2中晨线是NC,昏线是NA。
(3)图2的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D,处在黑夜的是B,处在晨线上的是C,处在昏线上的是A。
(4)地球上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主要有① 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5)昼夜交替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昼夜交替周期不长,这使得地面白昼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4.据图回答问题。
(1)随着月球继续绕地球运动,我们看到的明亮的月面面积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
(2)写出日、地、月三者处于图示位置时的月相 ,一般出现在农历的 或 。
【答案】(1)变小
(2)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1.农历中的日期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农历与月相是有关系的。初一新月,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廿二、三下弦月;
2.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制定的历法,阳历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图甲中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解答】(1)随着月球继续绕地球运动,我们看到的明亮的月面面积将逐渐变小
(2)写日、地、月三者处于图示位置时的月相下弦月,一般出现在农历的二十二或二十三。
25.2021 年5月19日,庆祝第十九届中国旅游日暨徐霞客开游节系列活动在宁海举行。结合“月球公转轨道图(如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2021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当晚,月球在公转轨道图甲中的位置是 (填字母)点。
(2)火星也有与地球类似的季节变化,当火星位于图乙中的③位置时,此时火星北半球的季节类似于地球北半球的 季。
【答案】(1)a
(2)夏
【知识点】月相;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1.农历中的日期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农历与月相是有关系的。初一新月,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廿二、三下弦月;
2.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制定的历法,阳历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图甲中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解答】(1)2021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当晚,为上弦月,月球在公转轨道图甲中的位置是a点。
(2)火星也有与地球类似的季节变化,参照地球公转,当火星位于图乙中的③位置时,此时火星北半球的季节类似于地球北半球的夏季。
26.如图为观测到的月轮明亮部分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中, (填“甲”或“乙”)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 ;乙出现的时间是 。
(3)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 (填“甲”或“乙”)。
(4)上海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1)甲
(2)十五、十六;初七、初八
(3)甲
(4)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解答】(1)图中甲、乙中,甲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月食出现满月时,故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十五、十六。
乙为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是 初七、初八。
(3)月食是地球上所见到的地影遮没月球的一种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接近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被地球的阴影所挡住,从而产生月食现象。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甲。
(4)月食是东边开始,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故选C。
27.如图甲,乙分别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处。
(3)下列节日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
A.儿童节 B.元旦 C.国庆节 D.劳动节
(4)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
【答案】(1)不发光,不透明
(2)A
(3)A
(4)向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在B是春分日,A是夏至日,D是秋分日,C冬至日。
【解答】(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A处。
(3)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A:儿童节,6月1日。
B:元旦,1月1日。
C:国庆节,10月1日。
D:劳动节,5月1日。
故最近的是A。
(4)A处直射北回归线,C处直射南回归线,故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南。
28.读“日、地、月 及哈雷彗星绕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是 (形状)的,它的公转周期是 年。
(2)当月球运行到D处时,有可能发生的天文现象是 。当月球运行到C处时,你看到的月相是 。
【答案】(1)椭圆形;76
(2)日食;满月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图中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八大行星按照其结构特征划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解答】(1)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它的公转周期是76年。
(2)当月球运行到D处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可能发生的天文现象是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C处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三、实验探究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20分)
29.过去的2020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
①“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天圆地方说”。
②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认为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③1543年,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④1927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在每一个星系,上都能观测到其他星系离它远去,宇宙膨胀是没有中心的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
(1)根据以上科学史信息,请选出“日心说"所对应的模型图( )
A. B.
C. D.
(2)2020年,日食和月食发生的频率不低,地球上发生了四次半影月食、一次日环食和一次日全食。6月21日夏至日(初一)我们可以看到日环食,为什么日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 。
(3)2020年为太阳黑子第24个周期,以下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B.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是太阳上出现了黑色物质
C.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
D.每隔11年地球才受太阳活动影响一次,其余时间不受太阳活动影响
【答案】(1)C
(2)月球绕 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3)A;C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日心说原理、日食原理以及太阳的概念解题即可。
【解答】(1)日心说建立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C符合题意。故选C。
(2)如果要发生日食,月球需要位于日地之间,并且三者几乎还要呈一条直线。只有这样,月球的阴影才会投射到地球上,从而让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日食的现象,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5的夹角故日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3)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即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不稳定状态的表现,但不影响太阳的基本稳定,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其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黑子少的一年),故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并不是每隔11年地球才受太阳活动影响一次,其余时间也会受太阳活动影响。
故选AC。
30.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某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杆影长度会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一天中杆影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2为不同季节杆影长度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天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 方。因此,他处于 半球。
(4)据图1,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 。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 日的楼影来计算。
【答案】(1)地球自转
(2)地球绕 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
(3)北;北
(4)大
(5)冬至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解答】(1)一天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与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
(2)一年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轨道有一夹角,该夹角使得一年之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北方,因此,他处于北半球。
(4)从图1可以看出,一天中,正午的杆影长度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表示地球的是 ,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的行星是 和 (均填字母)
(2)如图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
(4)在图中画出小行星的公转方向。
【答案】(1)C;B;D
(2)两;太阳;它的质量最大
(3)日地距离适中
(4)图略(逆时针方 向)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小行星带的位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等。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解答】(1)八大行星中,表示地球的是C,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的行星是B和D。
(2)如图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它的质量最大。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日地距离适中。
(4)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如图:
四、解答题(32题11分,33题4分,共15分)
32.仔细阅读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五带分布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内不同的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如果今天是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今天南半球按四季划分属于 。
(2)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 时,温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则地球上不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昼夜更替④昼夜半球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0°(或赤道);春季
(2)23.5°;23.5°N~23.5°S;30°
(3)D
(4)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1)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其纬度是0°;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为春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23.5°S-23.5°N之间;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30°时,热带的范围是30°S-30°N, 北温带的范围是30°N-60°N, 北寒带的范围是60°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30°S-60°S, 南寒带的范围是60°S-90°S;五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变为90°,那么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同一地区将不会再有季节的变化;但地球依旧自转,所以会有昼夜半球,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
故选D。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33.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看起来彼此都不同?请你尝试着做一做玻璃弹珠下落沙面的实验(如图)。
步骤:①在一个大容器(如塑料盆)中装上2厘米厚的沙子(或面粉等),摊平。
②从20厘米的高度向下面的沙里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取出弹珠,观察它们留下的坑的形状。
③想一想,如果从更高处扔下玻璃弹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④摊平沙子,把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取出弹珠,观察它们下落形成的坑的形状。
(1)在哪个步骤玻璃弹珠下落速度更快些?
(2)如果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体撞击产生的,那么,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对产生的环形山的大小有何影响?
【答案】(1)第④步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
(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有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与撞击月球的天体有关,撞击月球速度越快的天体造成月球表面环形山越大。
【解答】(1)相同质量的物体,高度越大,平均速度越大,因此在第④步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
(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4章质量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首个火星基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红崖地区建成,这里与火星环境特征类似的是( )
①以流水地貌为主②沙丘砾石遍布③大气的主要成分④昼夜间温差 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内部进行着氢核聚变
B.八大行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等
C.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层一些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二)在北京召开。则会议召开当晚的月相最接近的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4.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地球——太阳——银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星座——宇宙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历是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
B.地球转到B位置时的节气是夏至
C.太阳系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天体系统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6.下列有关太阳和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
B.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中心
D.国际上规定太阳黑子周期第一周从1755年算起
7.下列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图表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
行星 直径(千米)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6千米)
水星 4879 58
金星 12104 108
地球 12756 150
火星 6794 228
A.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B.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C.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D.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8.假如地球只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江水不会流动
C.太阳东升西落 D.没有昼夜交替
9.下列有关彗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11年
B.彗核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
C.彗星轨道和八大行星一样都是圆形的
D.彗星是“灾星”,每当它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就会发生灾难
10.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所处的位置,“五一劳动节”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11.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开始在月球“背面”的A处巡视探测,如图所示。月球在绕地球一周的过程中,月球车要经历强光照射的高温考验时段,该时段为农历( )
A.初一前后 B.初七前后 C.十五前后 D.二十二前后
12.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 )
A.空气 B.水 C.生物体 D.环形山
14.(2021·湖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超过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
B.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受到的重力不变
C.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后密度变大
D.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
15.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 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108平方千米 3.8×107平方千米
周长. 40075千米 10 927千米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16.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17.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有些差异,读(地球图并根据有关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a是太阳的视位置②c 是太阳的视位置③b是地平线④a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⑤c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18.科学家预测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则“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科学家曾发现过一颗被称为“Gliese 581g”的类地行星,它环绕着银河系内天秤座中的一颗恒星运行。则“Gliese 581g”位于下图宇宙结构层次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二、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5分)
21.右图所示为小明同学在做关于演示月食模拟实验中的情景,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 表示太阳,小球表示 ,大球表示 。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 向 ,也就是月球 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 (星球名)的 (部位)开始的。
(3)下列节日中哪一个最有可能看到该天文现象?( )
A.中秋节 B.春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22.弯弯的月亮横躺在夜空,它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几乎与月牙儿成一条直线,形成了奇特的“二星拱月”现象,如图所示。
(1)这一上一下两星分别是金星和木星,它们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 公转。
(2)月球体积小,但亮度比木星亮,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填字母)。
A.月球是一个自己能发光的星球
B.月球距地球近,木星距地球远
C.木星不会反射太阳光
D.月球的表面很光滑,能镜面反射太阳光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晨昏线是一条 线。
(2)图1中,晨线是 ,昏线是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 ;图2中晨线是 ,昏线是 。
(3)图2的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 ,处在黑夜的是 ,处在晨线上的是 ,处在昏线上的是 。
(4)地球上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主要有① ;② 。
(5)简述昼夜交替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 。
24.据图回答问题。
(1)随着月球继续绕地球运动,我们看到的明亮的月面面积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
(2)写出日、地、月三者处于图示位置时的月相 ,一般出现在农历的 或 。
25.2021 年5月19日,庆祝第十九届中国旅游日暨徐霞客开游节系列活动在宁海举行。结合“月球公转轨道图(如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2021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当晚,月球在公转轨道图甲中的位置是 (填字母)点。
(2)火星也有与地球类似的季节变化,当火星位于图乙中的③位置时,此时火星北半球的季节类似于地球北半球的 季。
26.如图为观测到的月轮明亮部分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中, (填“甲”或“乙”)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 ;乙出现的时间是 。
(3)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 (填“甲”或“乙”)。
(4)上海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27.如图甲,乙分别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处。
(3)下列节日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
A.儿童节 B.元旦 C.国庆节 D.劳动节
(4)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
28.读“日、地、月 及哈雷彗星绕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是 (形状)的,它的公转周期是 年。
(2)当月球运行到D处时,有可能发生的天文现象是 。当月球运行到C处时,你看到的月相是 。
三、实验探究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20分)
29.过去的2020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
①“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因此这一学说又称为“天圆地方说”。
②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认为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③1543年,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④1927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在每一个星系,上都能观测到其他星系离它远去,宇宙膨胀是没有中心的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
(1)根据以上科学史信息,请选出“日心说"所对应的模型图( )
A. B.
C. D.
(2)2020年,日食和月食发生的频率不低,地球上发生了四次半影月食、一次日环食和一次日全食。6月21日夏至日(初一)我们可以看到日环食,为什么日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 。
(3)2020年为太阳黑子第24个周期,以下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B.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是太阳上出现了黑色物质
C.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
D.每隔11年地球才受太阳活动影响一次,其余时间不受太阳活动影响
30.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某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杆影长度会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一天中杆影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2为不同季节杆影长度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天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 方。因此,他处于 半球。
(4)据图1,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 。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 日的楼影来计算。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表示地球的是 ,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的行星是 和 (均填字母)
(2)如图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
(4)在图中画出小行星的公转方向。
四、解答题(32题11分,33题4分,共15分)
32.仔细阅读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五带分布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内不同的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如果今天是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今天南半球按四季划分属于 。
(2)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 时,温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则地球上不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昼夜更替④昼夜半球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看起来彼此都不同?请你尝试着做一做玻璃弹珠下落沙面的实验(如图)。
步骤:①在一个大容器(如塑料盆)中装上2厘米厚的沙子(或面粉等),摊平。
②从20厘米的高度向下面的沙里扔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取出弹珠,观察它们留下的坑的形状。
③想一想,如果从更高处扔下玻璃弹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④摊平沙子,把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取出弹珠,观察它们下落形成的坑的形状。
(1)在哪个步骤玻璃弹珠下落速度更快些?
(2)如果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体撞击产生的,那么,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对产生的环形山的大小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考查地貌的判断和地貌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解答】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貌以风力作用为主,火星为沙漠行星,地表无稳定的液体水体,没有流水作用地貌,①错;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火星质量较小,周围大气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差,昼夜温差大,②对;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而火星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③错;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多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砾石,火星昼夜温差大且干旱,地表沙丘、砾石遍布,④对。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太阳系中能量的转化,根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A.中太阳内部进行的是氢核的聚变;
B.中八大行星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并不相等,距离太阳近的,直径较大的获得的太阳较多,距离太阳远的直径较小的获得的太阳能较小;
C.中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太阳的自转有关;
D.太阳黑子是一些发光的温度较低的区域,并不是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是月球形态的圆缺变化,是地、月、日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变化一个周期。
【解答】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二)为下弦月。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目前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其包括河外星系和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解答】从低到高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1个恒星年。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结合太阳系的基本情况解答。
【解答】A.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公历也就是阳历,是依据地球公转运动编制的,A正确;
B.B位置是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处于夏至日,B正确;
C.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旋臂的上面,离中心非常遥远,所以说太阳系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系统,C错误;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D正确。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解答】A: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错误。
B: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错误。
C: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C错误。
D:国际上规定太阳黑子周期第一周从1755年算起,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由图可分析出各行星公转速度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由表可分析出各行星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行星体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行星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解答】A.水星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是最大的,故说法错误。
B.由图可分析出各行星公转速度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由表可分析出各行星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所以可以得出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故说法正确。
C.火星体积比地球小,其公转速度也比地球小,故说法错误。
D.地球质量比金星大,其公转速度却比金星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解答】A选项,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就会存在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边是昼,背向太阳一边是夜,这与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
B选项,江水流动与地球自转、公转均无关系,故B错。
C选项,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由一日变成了一年,故C错。
由此可知D选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彗星方面的相关知识。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600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解答】A: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不固定,如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故不正确;
B:彗星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分为彗核、彗尾、彗发三部分,正确;C: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故不正确;
D: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故不正确;
故选B。
10.【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可判断,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④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则③表示秋分日,①为春分日。
【解答】5月1日,位于春分日(3月21日)到夏至日(6月22日)之间,即图示的①②之间。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球车在月球“背面”A处巡视时,月球车被强光照射,则月球向地球的一面没有阳光,则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解答】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被强光照射,则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没有阳光,则该时段为农历初一前后;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解答】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的背面,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背面的18%因为天秤动能够看见)。月球两个半球的特征有着显著的不同,正面有许多巨大的月海(这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认知上的错误,以为这些平原有水,才称之为海);另一边受到撞击,有着密集的陨石坑,只有少量,大约2.5%的面积被海覆盖著,相比较之下正面的海覆盖的面积高达31.2%。
【解答】环形山大多是流星、陨石击落月面形成的。流星从四面八方向月球袭来,而沿地球到月球这个方向飞来的流星先被地球截获,或者被地球的引力偏折,也就是说这个方向来的流星大多不能落到月球上,面对地球的一面的环形山少得多。所以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着陆探测。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一定存在的是环形山。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重力的大小;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和温度无关。(2)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3)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
【解答】A、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石头以后,石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含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月球的引力相当于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所以石头到达地面,受到的重力相对于月球将变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月球土壤的质量不变,因此到地球后它的密度也不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因此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月球和地球的概况解答。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1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当太阳升起时,太阳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看的是在下面的虚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阳位置偏高一些了;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 a是太阳的视位置; ③ b是地平线; ⑤ c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故选C。
18.【答案】D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解答】白太阳”现象出现时,说明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此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将会变弱,所以①②说法错误,③④说法正确。
故选D。
19.【答案】C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宇宙结构层次是:宇宙>总星系>超星系团>星系团(或星系群)>星系(例如银河系)>行星系(例如太阳系)。
【解答】Gliese 581g”是类地行星,它环绕着银河系内天秤座中的一颗恒星运行,说明它不在太阳系,但是在银河系,只能是丙。
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判读,该图为南极地区图;
【解答】A.依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断,①点位于③点西北方,①点比③点晚看到日出,A错误。
B.从图中看出,此时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因此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B正确。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南极点,C错误。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E),D错误。
故选B。
21.【答案】(1)灯泡;月球;地球
(2)西;东;公转;月球;东部
(3)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月食的形成过程,结合地图解答即可。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解答】(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灯泡表示太阳,小球表示月球,大球表示地球。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是月球公转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月球的东部开始的。
(3)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A:中秋节,八月十五;
B:春节,正月初一;
C:重阳节,九月初九;
D:端午节,五月初五;
故选A。
22.【答案】(1)太阳
(2)B
【知识点】行星及其卫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太阳系就是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八颗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
【解答】 (1)金星和木星是太阳系的行星,它们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
(2)A:月球自己不能发光,A错误。
B:月球距地球近,木星距地球远,正确。
C:木星会反射太阳光,C错误。
D:月球的表面不光滑,D错误。
故选B。
23.【答案】(1)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
(2)ABC;ADC;垂直;NC;NA
(3)D;B;C;A
(4)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5)昼夜交替周期不长,这使得地面白昼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解答】(1)晨昏线是一条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图1中,晨线是ABC,昏线是ADC,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图2中晨线是NC,昏线是NA。
(3)图2的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D,处在黑夜的是B,处在晨线上的是C,处在昏线上的是A。
(4)地球上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主要有① 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5)昼夜交替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昼夜交替周期不长,这使得地面白昼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4.【答案】(1)变小
(2)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1.农历中的日期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农历与月相是有关系的。初一新月,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廿二、三下弦月;
2.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制定的历法,阳历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图甲中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解答】(1)随着月球继续绕地球运动,我们看到的明亮的月面面积将逐渐变小
(2)写日、地、月三者处于图示位置时的月相下弦月,一般出现在农历的二十二或二十三。
25.【答案】(1)a
(2)夏
【知识点】月相;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1.农历中的日期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农历与月相是有关系的。初一新月,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廿二、三下弦月;
2.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制定的历法,阳历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图甲中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解答】(1)2021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当晚,为上弦月,月球在公转轨道图甲中的位置是a点。
(2)火星也有与地球类似的季节变化,参照地球公转,当火星位于图乙中的③位置时,此时火星北半球的季节类似于地球北半球的夏季。
26.【答案】(1)甲
(2)十五、十六;初七、初八
(3)甲
(4)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解答】(1)图中甲、乙中,甲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月食出现满月时,故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十五、十六。
乙为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是 初七、初八。
(3)月食是地球上所见到的地影遮没月球的一种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接近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被地球的阴影所挡住,从而产生月食现象。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甲。
(4)月食是东边开始,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故选C。
27.【答案】(1)不发光,不透明
(2)A
(3)A
(4)向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在B是春分日,A是夏至日,D是秋分日,C冬至日。
【解答】(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A处。
(3)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A:儿童节,6月1日。
B:元旦,1月1日。
C:国庆节,10月1日。
D:劳动节,5月1日。
故最近的是A。
(4)A处直射北回归线,C处直射南回归线,故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南。
28.【答案】(1)椭圆形;76
(2)日食;满月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图中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八大行星按照其结构特征划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解答】(1)图中哈雷彗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它的公转周期是76年。
(2)当月球运行到D处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可能发生的天文现象是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C处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29.【答案】(1)C
(2)月球绕 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3)A;C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日心说原理、日食原理以及太阳的概念解题即可。
【解答】(1)日心说建立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C符合题意。故选C。
(2)如果要发生日食,月球需要位于日地之间,并且三者几乎还要呈一条直线。只有这样,月球的阴影才会投射到地球上,从而让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日食的现象,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5的夹角故日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3)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即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不稳定状态的表现,但不影响太阳的基本稳定,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其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黑子少的一年),故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并不是每隔11年地球才受太阳活动影响一次,其余时间也会受太阳活动影响。
故选AC。
30.【答案】(1)地球自转
(2)地球绕 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
(3)北;北
(4)大
(5)冬至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解答】(1)一天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与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
(2)一年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轨道有一夹角,该夹角使得一年之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北方,因此,他处于北半球。
(4)从图1可以看出,一天中,正午的杆影长度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
31.【答案】(1)C;B;D
(2)两;太阳;它的质量最大
(3)日地距离适中
(4)图略(逆时针方 向)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小行星带的位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等。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解答】(1)八大行星中,表示地球的是C,距离地球轨道最近的行星是B和D。
(2)如图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它的质量最大。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日地距离适中。
(4)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如图:
32.【答案】(1)0°(或赤道);春季
(2)23.5°;23.5°N~23.5°S;30°
(3)D
(4)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1)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其纬度是0°;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为春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23.5°S-23.5°N之间;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30°时,热带的范围是30°S-30°N, 北温带的范围是30°N-60°N, 北寒带的范围是60°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30°S-60°S, 南寒带的范围是60°S-90°S;五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变为90°,那么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同一地区将不会再有季节的变化;但地球依旧自转,所以会有昼夜半球,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
故选D。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33.【答案】(1)第④步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
(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速度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有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与撞击月球的天体有关,撞击月球速度越快的天体造成月球表面环形山越大。
【解答】(1)相同质量的物体,高度越大,平均速度越大,因此在第④步玻璃弹珠从50厘米的高处往下扔时速度更快些。
(2)撞击月球的天体的运行越快产生的环形山越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