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7 11: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仔细品味文本独具特色的语言; 2.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领会文章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定点换景、由水及人的写法,感悟黄河所象征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著名音乐家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我们今天就学习梁衡先生笔下黄河上最壮观的《壶口瀑布》,再次感受黄河的力量。 央视最新一期的《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计划走进壶口瀑布,通过镜头展现壶口瀑布的独特景象。导演组邀请我们班同学加入书本旅行团,一起设计本期的研学指南。 (一)寻所至,发现独到的视角 任务一:设计观赏攻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梁衡眼中壶口瀑布的最佳观赏季节、最佳观赏地点、最佳观赏视角,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推荐理由。 预设1:推荐时间:枯水季节,从文章第三段“我们从从容容下到沟底......”可以看出这个季节的河水没有那么迅猛,比较安全,而且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美景。 预设2:推荐地点:河心。从第三段“我们一直走到河心......”一句能看出谷底异常开阔,视野也开阔,可以看到更多的景色。 预设3:观赏视角: 1.俯视。从“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可以看到龙槽的形状,并明确壶口的由来。从“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可以看出被水凿得窟窟窍窍,蜂窝杂陈的石头。 2.仰视。从“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可以看到巨瀑的源头以及水的各种动态和巨大的气势。 【小结】梁衡先生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在描写人所习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我们发现,作者写了两次壶口瀑布的景色,一次在雨季,一次在枯水季,写雨季时,采用的是常见的河岸俯视的视角,一带而过,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既交代了作者的游踪,串联起全文所见之景,又使得视角独特,层次分明。 设计意图:明确写景角度为定点换景,游记前两个要素为所至、所见。引导学生发现所到之处决定所见之景。 (二)察所见,品读独有的画面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看到的景物,感受到的意境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做到图文并茂,研学指南会更具吸引力。 任务二:挑选文章配图。 1.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画课文中描写壶口瀑布的句子,确定图片内容。从句子中挑选出合适的关键词作为图片的标题,并从修辞、用词、等角度批注理由。 经过自主学习,现在,请同学们确定最恰当的图片小标题,并明确理由。 预设1:第三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排排涌来(叠词)千军万马(比喻)推推搡搡(叠词)前呼后拥(拟人)堆堆白雪(叠词、比喻),体现出来的是河水磅礴、壮观、猛烈、惊险的特点。 预设2:这句话多为语义相近的小短句,读起来短促有力,体现了壶口瀑布的迅猛气势。 预设3:第四段“......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拟人: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哀哀打旋 ,既体现了黄河水的丰富多变的形态,又照应了人面对困难的心态:落荒而逃、伺机而动、果断放弃、坚持前进、灰心丧气。 【小结】我们通过对文章描写壶口瀑布句子的梳理品鉴,看到了第三段中磅礴壮观、猛烈惊险的壶口瀑布,也看到了第四段千姿百态、丰富多变的壶口瀑布,感受到了黄河水刚柔并济的总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体味作者多重视角下的多样化审美体验,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 任务三:添加配图朗读。 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根据刚才的分析品鉴,设计配图朗读,并阐述设计理念。 预设1:有同学选择的是第四段瀑布水柔美多姿的一面。作者运用许多四字词语,整齐,充满节奏感。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龙槽两边水的柔和之美。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语气柔缓,语速也要慢一些。 教师评价1:关注到了语言的形式美,注重了“或”字后的停顿,有停有连,声音柔美,婉转有致,能让人感受到水的多姿多态之美。 预设2:有同学选择的是第三段瀑布水凶险壮观的一面。作者运用了动词“跌”,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河水当做人来写,想都没想到的事儿就发生了,十分惊险。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比作千军万马,还运用拟人,写出了河水的急、水势的大。所以读的时候,语气要急切一些,语速要快一点。 教师评价2:重读“五百米”“排排”“堆堆”“挤”“撞”等词,增强了河水的迅疾感和力量感。 教师引导:大家都做了一定的赏析,老师再给大家推进一步,告诉大家一个品析语言的很好用的方法:对比。 对比朗读,感受叠词: 原文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成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着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成排黄浪霎时碎成多堆白雪。 【教师设问】通过对原文和改文的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同? 预设1:“排排”“推推搡搡”“堆堆”,这些是叠词,读起来更有韵律上的美感。 【教师追问】你认为此处的叠词应该怎样读呢? 预设2:“排——排——”,拖一点音会更好,能让我们感受到水的气势之大。 文中像这样的叠词还有很多,如“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畅畅快快”“隆隆冲去”,使用叠词能出气势,出韵律,出美感。(屏显) 对比朗读,感受短句: 原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改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呈现出推推搡搡的样子,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教师设问】通过对原文和改文的朗读,你们又发现了什么不同? 预设1:改文读不出壶口瀑布那股子气势来了。 教师引导:这叫反复描写,起到渲染的作用。文章中也有许多反复描写的笔法,大家找一找。 预设2:“更闹、更挤、更急”,“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等处。 【教师追问】这样语义相近的小短句如何读? 预设3:读得语速快一点 ,音量一次比一次大一点。 如此精美的语言,非朗读不能得其妙,让我们一起放声诵读——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屏显) 朗读指导:叠词拖音,突出了浪多、势大。 【教师设问】:刚才我们领略到了黄河的豪迈雄壮,其实文中也有不少黄河的柔美多姿,下面我们师生合作朗读,感受黄河水的刚柔相济。 学生活动: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引读:多么壮阔!接着我俯视河水急速冲跌而下: 男生读:“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朗读指导:语气上读出了驰骋的快意,急跌而下的凶险。重读“突然”“跌”“更闹、更挤、更急”,一句比一句读得高昂。 教师引读:多么凶险!我把视线打开,平视龙槽两边: 女生读:“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朗读指导:使用缓慢的语速,将整齐的语句读出了韵律之美,柔和之美,读出了瀑布水的多姿多态。 【教师设问】老师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第一次去看到的景色是单一的,第二次去却看到了如此丰富的景色呢? 预设:因为第二次去是在枯水期,季节不一样。 预设: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第一次是河滩,第二次是河心。 【教师追问】作者的观察视角呢,有变化吗? 预设:从仰视到俯视到平视,最后又俯视脚下巨石。师:所以写的景物富有层次,同时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点。情由景生,看到了那么多面的瀑布,作者心中肯定有所感发。 (设计意图:抓住语言“亮点”,通过品析朗读和对比朗读,感受语言多样化的表达效果,体味语言的节奏感和文章的意境美。) 【小结】我们通过朗读,发现这里既有高亢的高音,又有柔和的低音,既有远处的青山,又有多姿多态的瀑布,所以作者说道:“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们在游览过程当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是笔下游记的内容,但在选择所见画面的时候,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同时也是最能触动自己的点,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和生命。 (三)理所感,体悟独特的精神 任务四:补写扉页卷首语。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又能品悟出什么感情和哲思呢?接下来,请大家在指南扉页写下推介词,作为卷首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研学,体会壶口瀑布独特的精神? 【教师设问】请大家圈画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梳理作者的感受变化。 预设1:第二段“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中,“可怕的警觉”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害怕和恐惧。 预设2:第四段“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写出了作者看瀑布引发的感想。 预设3:第五段“只有宽厚绝无软弱”,以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蕴含了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黄河水看起来很柔弱,但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是柔中带刚的。 预设4:第六段“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以人写水,写出黄河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铸就了奔腾不息的气势,蕴含着“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教师追问】作者对瀑布有那么多不同感受,同学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预设5:感受在逐步升级。 【教师追问】能够说具体一点吗,是怎样的升级? 预设6:“凶险无比” 是最初的感受,“气象万千”感受更加丰富了,而越往后“柔中有刚”到“伟大性格” 上升到了人格、民族精神层面。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辐射点,引领学生增强民族意识,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同时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拓展回归语言运用的落脚点,增强学生的语用训练意识,做到读写相长。) 【小结】这种升级其实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作者由写景到写人:从壶口瀑布集纳了海、河、泉、雾等水的形态,联想到人的各种情感,以及博大包容的胸怀;由黄河之水到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实质是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梁衡先生曾说:“大凡看景,只看热闹是初级;抛开热闹看景,是中级;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华而品出个味和理趣来,才是高级。” 今天我们梳理分析的所至、所见、所感正是一般游记包含的三要素,其中,所至是线索,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主体,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灵魂,是游记生命力之所在。 老师也不禁陷入沉思,写下一首推介小诗,作为研学指南的卷首语,请同学们补写诗句,诗句中要蕴含哲思。 黄河, 你为了冲出这壶口, 可以是海, 排排涌来,浊浪奔涌,何其雄猛! 黄河, 你为了冲出这壶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河, 你为了冲过这壶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黄河! 你愿意历经苦难, 化作水的任何形态,尝遍世间百千滋味, 只为了一泻千里,实现东流入海的壮举! 啊,黄河!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可以是铁,水本柔弱,遇阻则刚,何其坚毅! 预设2:可以是歌,洋溢深情,唱响旋律,何其柔美! 【教师追问】这里仅仅是写水的性格吗?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7:中华民族的精神。 让我们放声朗诵,送给我们饱经苦难却又刚强不屈的民族,也送给更优秀的自己: (屏显) 黄河,你——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业设计: 推荐大家课后阅读梁衡的《名山大川感思录》,愿大家畅游在名山大川中,赏读游记,学写游记,丰厚体验,涵养精神,塑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