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18:30: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或是重峦(luán)叠嶂,或是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们胸中有丘壑(hè)。
B.翌(yì)日,我们拾(shè)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升高,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
C.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chēn),丝毫不爽(shuǎng),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
D.幽悄(qiǎo)的夜晚,祖父在路上轻易不提斡(wò)旋的情事,只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C. 铢两悉称(chēn) (chèn)
故答案为:C.
【点评】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B.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断章取义,而应推敲细思。
D.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
A.无精打采:没精打采。使用正确。
B.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用正确。
C.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愿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话的意思。使用正确。
D. 惟妙惟肖:是指描写 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适用对象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趣意旨。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D.原文为“言不尽意”,意思是没能将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轻描淡写,这是很不好的作风。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经常为白宫的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
D.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
A.轻描淡写:指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使用正确。
B.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使用正确。
C. 惟妙惟肖:是指描写 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使用对象有误。
D.尽善尽美: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文学知识填空。
《无言之美》作者   (1897﹣1986),现代   家、   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答案】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无言之美》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故答案为:朱光潜 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给文段中画线的字注音。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   )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   )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   ),都要费许多笔墨。
【答案】chuàng;pín;xù;xià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怆”应读“ chuàng ”;“颦”读作“ pín ”“蓄”读作“ xù ”;“惟妙惟肖”读作“ xiào ”。
故答案为:chuàng;pín;xù;xiào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二、综合表达
7.
《无言之美》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在文学作品中“言”与“意”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引起美感?
【答案】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的第④段的论述“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答案】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阅读的领悟与感受。依据原文的语句“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列举读过的能体现含蓄表达或者留一大部分让读者自己的去想象去领会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②这样的人,________,识分寸,____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____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知进退 B .有操守
(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案】(1)B;A
(2)社会有要求。
(3)不但……而且……
【知识点】递进关系;主谓句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 “有操守”, “知进退” 表现事物由浅入深发展的逻辑顺序, 一个有只有懂得了“操守”,即行为规范,才会识分寸,知进退 。
⑵ 本题考查句子主干 。提取句子的主干包括主语、谓语、宾语。本句的主语为:现代社会;谓语为:有;宾语为:要求。
⑶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依据语句的内容, “寸步难行, 注定一事无成”与“有损人品,有亏德行”存在递进关系。可填写“不但-----而且”。
故答案为:⑴ B;A
⑵ 社会有要求。
⑶ 不但……而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解答句子成分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六种句子成分的定义(主、谓、宾、定、状、补),其次要明确它们分别主要有那些词性来充当,最后从它们在句子中的所处的位置关系做出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10.综合性学习。
XX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   
内容:   
【答案】(1)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2)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活动设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常用的有四种:象形,会意,假借和形声。作答本题时,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汉字, 然后分析其造字方法判断出错误的原因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⑵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依据“ 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 ”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可以概括得出。
⑶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故答案为:⑴ 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⑵ 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⑶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解答时从象形、形声、会意和假借四个方面,依据不同的汉字做出分析即可。
⑵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13.作者在文章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案】11.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2.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3.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文章第⑧段“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经典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要坚定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故答案为: 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 “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可知“焦躁、困惑时给予平静与慰藉。
依据“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那些脍炙 人口的诗句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可知“形成个体诗心的灵感、一致的审美方式”。
依据“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可知“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依据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可知“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表现、来源”。根据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依据“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敞,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16.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14.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5.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7.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解答时从语段的内容出发,依据语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做出解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依据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是文章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5.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从内容上看 ,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文章 举了《诗经》和《爱莲说》的事例 ,使用了举例论证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7.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③段论述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分析画线句子特点,按照“诗句+的+作者”的句式仿写。
故答案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或是重峦(luán)叠嶂,或是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们胸中有丘壑(hè)。
B.翌(yì)日,我们拾(shè)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升高,耸入蓝天,仿佛独踞苍穹。
C.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chēn),丝毫不爽(shuǎng),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
D.幽悄(qiǎo)的夜晚,祖父在路上轻易不提斡(wò)旋的情事,只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B.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断章取义,而应推敲细思。
D.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趣意旨。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轻描淡写,这是很不好的作风。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经常为白宫的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
D.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5.文学知识填空。
《无言之美》作者   (1897﹣1986),现代   家、   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6.给文段中画线的字注音。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   )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   )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   ),都要费许多笔墨。
二、综合表达
7.
《无言之美》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在文学作品中“言”与“意”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引起美感?
8.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②这样的人,________,识分寸,____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____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知进退 B .有操守
(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10.综合性学习。
XX中学举行“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的“九”加一点误写成“ ”;把“祈祷”的偏旁写成“衣”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示”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自《十九大报告》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写错的字,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   
内容: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13.作者在文章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16.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C. 铢两悉称(chēn) (chèn)
故答案为:C.
【点评】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
A.无精打采:没精打采。使用正确。
B.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用正确。
C.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愿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话的意思。使用正确。
D. 惟妙惟肖:是指描写 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适用对象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D.原文为“言不尽意”,意思是没能将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4.【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
A.轻描淡写:指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使用正确。
B.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使用正确。
C. 惟妙惟肖:是指描写 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使用对象有误。
D.尽善尽美: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答案】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无言之美》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故答案为:朱光潜 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chuàng;pín;xù;xià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怆”应读“ chuàng ”;“颦”读作“ pín ”“蓄”读作“ xù ”;“惟妙惟肖”读作“ xiào ”。
故答案为:chuàng;pín;xù;xiào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7.【答案】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的第④段的论述“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答案】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阅读的领悟与感受。依据原文的语句“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列举读过的能体现含蓄表达或者留一大部分让读者自己的去想象去领会的例子即可。
故答案为: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9.【答案】(1)B;A
(2)社会有要求。
(3)不但……而且……
【知识点】递进关系;主谓句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 “有操守”, “知进退” 表现事物由浅入深发展的逻辑顺序, 一个有只有懂得了“操守”,即行为规范,才会识分寸,知进退 。
⑵ 本题考查句子主干 。提取句子的主干包括主语、谓语、宾语。本句的主语为:现代社会;谓语为:有;宾语为:要求。
⑶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依据语句的内容, “寸步难行, 注定一事无成”与“有损人品,有亏德行”存在递进关系。可填写“不但-----而且”。
故答案为:⑴ B;A
⑵ 社会有要求。
⑶ 不但……而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⑵解答句子成分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六种句子成分的定义(主、谓、宾、定、状、补),其次要明确它们分别主要有那些词性来充当,最后从它们在句子中的所处的位置关系做出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10.【答案】(1)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2)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知识点】形声字字形辨析;活动设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常用的有四种:象形,会意,假借和形声。作答本题时,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汉字, 然后分析其造字方法判断出错误的原因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⑵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依据“ 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 ”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可以概括得出。
⑶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为某个主题设计环节时,环节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环节名称要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故答案为:⑴ 赃是形声字,意思是贪污受贿,与钱财有关,所以应是贝字旁。
⑵ 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⑶趣解汉字;解释典型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解答时从象形、形声、会意和假借四个方面,依据不同的汉字做出分析即可。
⑵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答案】11.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2.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3.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文章第⑧段“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经典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要坚定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故答案为: 告诉我们用诗歌书写内心,用行动去改变,去重温古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依据 “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可知“焦躁、困惑时给予平静与慰藉。
依据“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那些脍炙 人口的诗句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可知“形成个体诗心的灵感、一致的审美方式”。
依据“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可知“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依据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可知“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表现、来源”。根据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古典诗词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使我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让人得到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1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依据“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敞,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人感到精神充实)。
举自身例子:有一次我考差了,心情特别低落,无意中读到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鼓足了信心,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念,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前路的困难,因此诗词鼓舞了我前进,给予我精神上的动力!
【答案】14.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5.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7.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解答时从语段的内容出发,依据语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做出解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依据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是文章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5.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从内容上看 ,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6.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文章 举了《诗经》和《爱莲说》的事例 ,使用了举例论证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7.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③段论述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分析画线句子特点,按照“诗句+的+作者”的句式仿写。
故答案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