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迂回(yū) 怒不可遏(è)
B.砾石(lì) 腈纶(qī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俯瞰(kàn) 翌日(yì) 陡峭(qiào) 拾级而上(shè)
D.矗立(chù) 轻盈(yíng) 喧哗(huá) 色彩斑斓(l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告诫 霎时 蠕动 前呼后涌
B.颠簸 豁然 懈怠 穿流不息
C.巍峨 缭绕 演绎 安营扎寨
D.映照 苍劲 懈怠 风云变换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然被震耳欲聋的欢呼所震撼,拜仁出让的科比亚什维利很快在20分钟又进一球。
B.平淡的一天来到了,我漫不经心地穿过操场,走进教学楼,一踏入班级就被喧闹包围了。
C.咱们慕名来到了这家特色餐馆,品尝到了他们的招牌菜,都真心地夸赞他们的美食名副其实。
D.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只要有人一提起,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②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③常年积雪的山巅,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④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________,构成了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1)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建议。
(2)第③句中有一处语序问题,请写出修改建议。
(3)根据第④句中画横线的例句,在后面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6.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7.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请你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1)下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
(2)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二、阅读与理解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城信步
李剑锋
①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②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④古城依着狮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这些蕴含纳西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妹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她奇迹般地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等完整地保存下来。
⑤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⑥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⑦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信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往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得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往桥下看时,惊呆了:河水留有雪山的倒影。抬起头,眼前的景色使我又醉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⑧随着音乐,我踅进一间古乐馆,择个临窗见河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位年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⑨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桥至百岁坊的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在白沙铜街至“刮当阁”匀水处街道,水声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野马狂奔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辨不清是花还是柳……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⑩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文有删改)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腈纶(jī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前呼后涌”应为“前呼后拥”;
B“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C字形正确;
D“风云变换”应为“风云变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D
【知识点】易与普通词语重复的词语
【解析】【分析】A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这里使用正确。
B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这里使用正确。
C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这里使用正确。
D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和“出现在眼前”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答案】(1)“陡峭峻拔、高入云霄”中间应为“,”。
(2)“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3)示例:薄云缠绕在山间
【知识点】顿号;逗号;句子仿写;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1) “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并列词语作谓语,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
(2)为了和后面俗称“天梯积雪”衔接,“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3)“碧波荡漾”是诸位短语,“于脚下”属于介宾短语,这句话描写的是水,根据“构成了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横线上应该描写的是云。可以用“薄云缠绕”这个主谓短语来形容,用“在山间”这个介宾短语形容地点。
故答案为:⑴ “陡峭峻拔、高入云霄”中间应为“,”。
⑵ “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⑶ 示例:薄云缠绕在山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5.【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说法错误,《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6.【答案】C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②“呼唤”与“风”呼应,①“沐浴”和“雨”呼应,③“深密”和“隐者”呼应。故答案为②①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7.【答案】(1)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2)示例:我想去看看美妙的安徽黄山,游览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再感受一下闻名世界的西湖风光。
【知识点】图表信息;主题活动;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1)解答该题,首先要注意标志图案,这一图案是“旅”字的变形,变形后的“旅”像一队游人高举旗帜,这展现的是热闹的旅游场景。语言要简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2)本题要求写出自己暑假期间“背起行囊走四方”的打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题即可,看自己最先去哪些地方,注意语言要准确、生动。
故答案为:(1) 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2) 示例:我想去看看美妙的安徽黄山,游览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再感受一下闻名世界的西湖风光。
【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2)本题考查个性展示与创新意识。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8.【答案】(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作者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2)①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②古色古香的街巷;③丽江是水中之城;④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4)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是一场文化洗礼”。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开始,到“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终,从前往后梳理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文章第①段引出写作者踏进丽江古城;第②③段写对古城的整体印象;第④段写纳西宅院的特点;第⑤段写走进古城新华街的所见所感;第⑥⑦段描写古城的桥;第⑧段写纳西古乐;第⑨段写纳西民居及刮当阁;第⑩ 段写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因此全文以游踪为序来组织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线索十分清晰。
(2)要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是形容词、动词),快速抓住景物特点。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作者游览对象是“古城”,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写出古城总的特点是“别具一格”。下面各段分写“别具一格”的具体体现:是“建筑活化石”,其街巷“古色古香”,是“水中之城”,其民俗文化古老而丰厚。
(3)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描写了西河水,作者将西河水比作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结合本文主旨分析,可知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4)结合全文写作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作者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就是一场文化洗礼”。
故答案为:⑴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⑵ ①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②古色古香的街巷;③丽江是水中之城;④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⑷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就是一场文化洗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材料安排特点的能力。答题的时要结合题目及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线索和采用的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9.【答案】(1)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写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了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2)卖瓜的母女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
(3)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4)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样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段描写了沙漠荒芜,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形成对比,从而为突出母女二人的诚信服务.
(2)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我们产生特殊感觉是因为母女二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还有就是女孩的不卑不亢,真诚的微笑给我们印象深刻。
(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反问与排比,来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自己故作高深的深刻反省。
(4)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到月牙泉游玩,对路边卖瓜的母女和月牙泉“向上的风”印象深刻,表达作者对卖瓜母女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和淳朴美好心灵的赞美。要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及态度。结合本文来看,末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用“向上的风”来暗指戈壁滩上卖瓜母女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很难见到,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的真诚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故答案为:⑴ 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写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了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⑵ 卖瓜的母女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
⑶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⑷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这种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⑶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含义的能力。散文结尾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迂回(yū) 怒不可遏(è)
B.砾石(lì) 腈纶(qī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俯瞰(kàn) 翌日(yì) 陡峭(qiào) 拾级而上(shè)
D.矗立(chù) 轻盈(yíng) 喧哗(huá) 色彩斑斓(lá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腈纶(jī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告诫 霎时 蠕动 前呼后涌
B.颠簸 豁然 懈怠 穿流不息
C.巍峨 缭绕 演绎 安营扎寨
D.映照 苍劲 懈怠 风云变换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前呼后涌”应为“前呼后拥”;
B“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C字形正确;
D“风云变换”应为“风云变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然被震耳欲聋的欢呼所震撼,拜仁出让的科比亚什维利很快在20分钟又进一球。
B.平淡的一天来到了,我漫不经心地穿过操场,走进教学楼,一踏入班级就被喧闹包围了。
C.咱们慕名来到了这家特色餐馆,品尝到了他们的招牌菜,都真心地夸赞他们的美食名副其实。
D.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只要有人一提起,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答案】D
【知识点】易与普通词语重复的词语
【解析】【分析】A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这里使用正确。
B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这里使用正确。
C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这里使用正确。
D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和“出现在眼前”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②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③常年积雪的山巅,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④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________,构成了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1)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建议。
(2)第③句中有一处语序问题,请写出修改建议。
(3)根据第④句中画横线的例句,在后面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答案】(1)“陡峭峻拔、高入云霄”中间应为“,”。
(2)“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3)示例:薄云缠绕在山间
【知识点】顿号;逗号;句子仿写;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1) “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并列词语作谓语,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
(2)为了和后面俗称“天梯积雪”衔接,“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3)“碧波荡漾”是诸位短语,“于脚下”属于介宾短语,这句话描写的是水,根据“构成了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横线上应该描写的是云。可以用“薄云缠绕”这个主谓短语来形容,用“在山间”这个介宾短语形容地点。
故答案为:⑴ “陡峭峻拔、高入云霄”中间应为“,”。
⑵ “常年积雪的山巅”应为“山巅常年积雪”。
⑶ 示例:薄云缠绕在山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说法错误,《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6.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②“呼唤”与“风”呼应,①“沐浴”和“雨”呼应,③“深密”和“隐者”呼应。故答案为②①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7.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请你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1)下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
(2)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答案】(1)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2)示例:我想去看看美妙的安徽黄山,游览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再感受一下闻名世界的西湖风光。
【知识点】图表信息;主题活动;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1)解答该题,首先要注意标志图案,这一图案是“旅”字的变形,变形后的“旅”像一队游人高举旗帜,这展现的是热闹的旅游场景。语言要简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2)本题要求写出自己暑假期间“背起行囊走四方”的打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题即可,看自己最先去哪些地方,注意语言要准确、生动。
故答案为:(1) 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2) 示例:我想去看看美妙的安徽黄山,游览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再感受一下闻名世界的西湖风光。
【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2)本题考查个性展示与创新意识。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二、阅读与理解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城信步
李剑锋
①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②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④古城依着狮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这些蕴含纳西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妹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她奇迹般地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等完整地保存下来。
⑤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⑥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⑦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信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往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得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往桥下看时,惊呆了:河水留有雪山的倒影。抬起头,眼前的景色使我又醉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⑧随着音乐,我踅进一间古乐馆,择个临窗见河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位年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⑨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桥至百岁坊的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在白沙铜街至“刮当阁”匀水处街道,水声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野马狂奔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辨不清是花还是柳……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⑩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作者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2)①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②古色古香的街巷;③丽江是水中之城;④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4)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是一场文化洗礼”。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开始,到“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终,从前往后梳理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文章第①段引出写作者踏进丽江古城;第②③段写对古城的整体印象;第④段写纳西宅院的特点;第⑤段写走进古城新华街的所见所感;第⑥⑦段描写古城的桥;第⑧段写纳西古乐;第⑨段写纳西民居及刮当阁;第⑩ 段写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因此全文以游踪为序来组织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线索十分清晰。
(2)要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是形容词、动词),快速抓住景物特点。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作者游览对象是“古城”,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地写出古城总的特点是“别具一格”。下面各段分写“别具一格”的具体体现:是“建筑活化石”,其街巷“古色古香”,是“水中之城”,其民俗文化古老而丰厚。
(3)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描写了西河水,作者将西河水比作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结合本文主旨分析,可知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4)结合全文写作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作者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就是一场文化洗礼”。
故答案为:⑴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出对古城的整体感受,然后依次写了纳西宅院、古城新华街、古城的桥、纳西古乐、纳西民居及刮当阁,最后走出古城陶醉在纳西古乐之中。
⑵ ①成为建筑活化石的房屋;②古色古香的街巷;③丽江是水中之城;④拥有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河水比作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表达出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⑷作者游览了丽江古城,领略了古城保存的原始风貌,古城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艺术魅力,自己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所以作者说此次古城之行“就是一场文化洗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材料安排特点的能力。答题的时要结合题目及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线索和采用的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文有删改)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答案】(1)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写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了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2)卖瓜的母女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
(3)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4)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样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段描写了沙漠荒芜,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形成对比,从而为突出母女二人的诚信服务.
(2)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我们产生特殊感觉是因为母女二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还有就是女孩的不卑不亢,真诚的微笑给我们印象深刻。
(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反问与排比,来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自己故作高深的深刻反省。
(4)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到月牙泉游玩,对路边卖瓜的母女和月牙泉“向上的风”印象深刻,表达作者对卖瓜母女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和淳朴美好心灵的赞美。要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及态度。结合本文来看,末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用“向上的风”来暗指戈壁滩上卖瓜母女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很难见到,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的真诚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故答案为:⑴ 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写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了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⑵ 卖瓜的母女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
⑶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⑷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这种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⑶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含义的能力。散文结尾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