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08:17:25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
B项中的“泥”应读nì;
C项正确;
D项中的“契”应读q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书写全部正确。
B项中的“慌”应为“荒”,故B不合题意。
C项中的“既”应为“即”,故C不合题意。
D项中的“察”应为“查”,故D不合题意。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________,是为成名;知音___________,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语境,这里B恰当。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曲靖不甚了解,但都认为曲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
B.通过作者的鉴赏示范,使我们明白要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体验阅读的愉快。
C.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项,前后矛盾,前面表示不了解,后面表示的意思是了解;
B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斯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首句:④点出论述的主题,即“才德”,可知其为总起句,排除A和B,①和⑥相比,①放在句末合适,因为⑥中的“他们”指代③中的“那些很美的人”,⑥承接③。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二、语言表达
6.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载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的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崇高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
(1)[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①段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3)[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给短文写一个结尾。
【答案】(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知识点】句号;引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①段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不合逻辑,应改为: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要领会作品的原有思路,弄清楚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之后在已知情节中发挥想象,根据作品去设想和安排情节结构,以及人物的活动。补写时要注意合情合理,要符合作品的原有发展思路,也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 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故答案为:(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进行补写,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事情原有的事理去完成。要充分利用文章原有的内容。充分研究和分析文章中已有的信息,包括明显的和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阅读的新姿势
毕飞宇
①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
②手上有一支笔,它对阅读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调整。你在书上划拉几下,再写上几个字,这一来阅读的速度就下来了,它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我和年轻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讨论到作品的某个局部时,他会这样说:我没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细节你没有注意,那个细节你也没有注意,那你到底读到了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故事梗概而已。面对真正的文学,这里的遗漏就有点大。
③前几天我和余华一起做评委,我吃惊地发现,余华阅读的速度甚至比我还要慢,我高兴坏了。我一直以为我读书慢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高,现在好了,我知道了,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
④事实上,我的阅读也快,大部分时候,一目可以十行。但是,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
⑤然而,我想说,无论我们是怎样好的读者,阅读都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来自我们的能力,而是来自文字自身的属性。
⑥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但是,文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属性,那就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比方说,我们说话了,我们接受的是“音”,我们自然就会忽略文字的“形”;同样,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自然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
⑦举一个例子吧。在《雷雨》的第二幕里头,有一段后母蘩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在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蘩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
⑧这一段文字我是读大学时读的,这两行“字”就那样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了。但是,有一天,在剧场里,我的耳朵终于听到这两句台词的“音”了,我承认,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深为曹禺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⑨——“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是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伦之恋,他要用伦理与虚伪来压垮蘩漪。
⑩蘩漪的声音却是惊悚,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蘩漪的声音也是对始乱终弃的控诉,是惊天的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离泼妇骂街只有一步之遥——“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有一个问题是现实的,如果没有语言的“音”,我没有“听”,我真的能够“读懂”《雷雨》吗?我真的可以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吗?事实上,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该放弃我们的耳朵。
阅读无比宝贵,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其实很短。在人类认知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是“听”的孪生兄弟,“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重孙。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我们认知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一句话,是“音”的历史,是“听”的历史。文学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
时代变了。但时代之变未必就是向前,有时候,它也向后。谁能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这般?在我们使用视力即将抵达极限的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了,我们还有耳朵呢。音频来了,“听”的时代哗然而至。人类的耳朵高兴坏了。它们骄傲,智慧在充血,耳朵在脑袋的两旁都翘了起来。
(选自2018年3月4日《现代快报》,有删改)
(1)“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中“类似的好习惯”指的是什么?这种习惯的好处是什么?
(2)结合选文分析产生阅读局限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克服这个局限,并说明理由。
(3)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火爆,联系选文,说说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1)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2)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
(3)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4)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①段记叙我的阅读方式,即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第②段写通过两种阅读方式的对比说明边读边记的好处是: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文章第③段叙写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 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从文字的基本属性的角度分析阅读的局限性,即: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 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二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这就是阅读局限的原因。找出了原因,就可以据此找到克服这个局限的方法,就是要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
(3)结合文章第⑤到第 段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把“读”《雷雨》和“听”《雷雨》这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切身的体验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⑷ 结合这文章后半部分(第⑤到第 段论证的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内容及这几个节目的形式特点进行分析,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故答案为:⑴ 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⑵ 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
⑶ 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⑷ 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可以从原文以下语句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据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和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使用该论据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观点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不但要联系文章内容,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即节目特点谈自己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3)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4)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1)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2)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3)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4)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知识点】词义理解;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文章第①段的“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而文章结尾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呼吁“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雨”和“山”都是象形字,都指的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因此解答此题,要由字形联想到字义,也即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雨”,上面的“一”让人联想到云层,“中间的四点”让人想到无数的雨滴,想到雨淅淅沥沥的样子;“山”,下面的“一”让人联想到地平线,上面形象让人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论点为: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然后看题干中所给的事例是否与论点相契合,这个事例讲的是美国总统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4)首先要明确观点: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然后再结合本文观点和材料内容及自己学习的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⑵ 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⑶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⑷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描述象形字字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由象形字的形联想到实际事物,然后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论据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四、综合题
10.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将开展以“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横线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
【答案】(1)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2)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3)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从整体上浏览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明确书刊阅读有两种流程:阅读和复印,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说明这两种流程,注意语言要简洁、连贯, 不超过60个字。
(2)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容,然后再概括读书方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不去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去辨析其真伪,那样还不如没有书。这其实就是“质疑读书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谈到两种读书方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答哪一种皆可。
(3)首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谈的是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还把一本好书比作是一把钥匙,然后用钥匙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书的作用。据此可仿写的句子如:一本好书像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⑴ 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⑵ 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⑶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 /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________,是为成名;知音___________,是为寂寞。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曲靖不甚了解,但都认为曲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
B.通过作者的鉴赏示范,使我们明白要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体验阅读的愉快。
C.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斯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二、语言表达
6.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愁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载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的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崇高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
(1)[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①段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语言与思维·语言探究]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3)[阅读与鉴赏·理解与鉴赏]给短文写一个结尾。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阅读的新姿势
毕飞宇
①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
②手上有一支笔,它对阅读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调整。你在书上划拉几下,再写上几个字,这一来阅读的速度就下来了,它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我和年轻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讨论到作品的某个局部时,他会这样说:我没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细节你没有注意,那个细节你也没有注意,那你到底读到了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故事梗概而已。面对真正的文学,这里的遗漏就有点大。
③前几天我和余华一起做评委,我吃惊地发现,余华阅读的速度甚至比我还要慢,我高兴坏了。我一直以为我读书慢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高,现在好了,我知道了,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
④事实上,我的阅读也快,大部分时候,一目可以十行。但是,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
⑤然而,我想说,无论我们是怎样好的读者,阅读都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来自我们的能力,而是来自文字自身的属性。
⑥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但是,文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属性,那就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比方说,我们说话了,我们接受的是“音”,我们自然就会忽略文字的“形”;同样,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自然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
⑦举一个例子吧。在《雷雨》的第二幕里头,有一段后母蘩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在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蘩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
⑧这一段文字我是读大学时读的,这两行“字”就那样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了。但是,有一天,在剧场里,我的耳朵终于听到这两句台词的“音”了,我承认,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深为曹禺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⑨——“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是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伦之恋,他要用伦理与虚伪来压垮蘩漪。
⑩蘩漪的声音却是惊悚,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蘩漪的声音也是对始乱终弃的控诉,是惊天的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离泼妇骂街只有一步之遥——“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有一个问题是现实的,如果没有语言的“音”,我没有“听”,我真的能够“读懂”《雷雨》吗?我真的可以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吗?事实上,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该放弃我们的耳朵。
阅读无比宝贵,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其实很短。在人类认知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是“听”的孪生兄弟,“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重孙。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我们认知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一句话,是“音”的历史,是“听”的历史。文学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
时代变了。但时代之变未必就是向前,有时候,它也向后。谁能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这般?在我们使用视力即将抵达极限的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了,我们还有耳朵呢。音频来了,“听”的时代哗然而至。人类的耳朵高兴坏了。它们骄傲,智慧在充血,耳朵在脑袋的两旁都翘了起来。
(选自2018年3月4日《现代快报》,有删改)
(1)“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中“类似的好习惯”指的是什么?这种习惯的好处是什么?
(2)结合选文分析产生阅读局限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克服这个局限,并说明理由。
(3)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火爆,联系选文,说说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3)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4)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四、综合题
10.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将开展以“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横线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
B项中的“泥”应读nì;
C项正确;
D项中的“契”应读qì。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书写全部正确。
B项中的“慌”应为“荒”,故B不合题意。
C项中的“既”应为“即”,故C不合题意。
D项中的“察”应为“查”,故D不合题意。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字字形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因此,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语境,这里B恰当。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4.【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项,前后矛盾,前面表示不了解,后面表示的意思是了解;
B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首句:④点出论述的主题,即“才德”,可知其为总起句,排除A和B,①和⑥相比,①放在句末合适,因为⑥中的“他们”指代③中的“那些很美的人”,⑥承接③。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答案】(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知识点】句号;引号;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①段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第②段画线句有语病,不合逻辑,应改为: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要领会作品的原有思路,弄清楚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之后在已知情节中发挥想象,根据作品去设想和安排情节结构,以及人物的活动。补写时要注意合情合理,要符合作品的原有发展思路,也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 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故答案为:(1)将句号和后引号调换位置。
(2)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3)示例: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学生补写的能力。进行补写,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事情原有的事理去完成。要充分利用文章原有的内容。充分研究和分析文章中已有的信息,包括明显的和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来的意义。
7.【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8.【答案】(1)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2)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
(3)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4)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①段记叙我的阅读方式,即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第②段写通过两种阅读方式的对比说明边读边记的好处是: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文章第③段叙写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 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从文字的基本属性的角度分析阅读的局限性,即: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 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二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这就是阅读局限的原因。找出了原因,就可以据此找到克服这个局限的方法,就是要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
(3)结合文章第⑤到第 段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把“读”《雷雨》和“听”《雷雨》这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切身的体验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⑷ 结合这文章后半部分(第⑤到第 段论证的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内容及这几个节目的形式特点进行分析,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故答案为:⑴ 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⑵ 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
⑶ 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⑷ 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可以从原文以下语句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据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和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使用该论据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观点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不但要联系文章内容,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即节目特点谈自己的看法。
9.【答案】(1)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2)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3)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4)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知识点】词义理解;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 (1)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文章第①段的“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而文章结尾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呼吁“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雨”和“山”都是象形字,都指的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因此解答此题,要由字形联想到字义,也即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雨”,上面的“一”让人联想到云层,“中间的四点”让人想到无数的雨滴,想到雨淅淅沥沥的样子;“山”,下面的“一”让人联想到地平线,上面形象让人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论点为: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然后看题干中所给的事例是否与论点相契合,这个事例讲的是美国总统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4)首先要明确观点: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然后再结合本文观点和材料内容及自己学习的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⑵ 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⑶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⑷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描述象形字字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由象形字的形联想到实际事物,然后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论据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答案】(1)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2)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3)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从整体上浏览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明确书刊阅读有两种流程:阅读和复印,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说明这两种流程,注意语言要简洁、连贯, 不超过60个字。
(2)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容,然后再概括读书方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不去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去辨析其真伪,那样还不如没有书。这其实就是“质疑读书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谈到两种读书方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答哪一种皆可。
(3)首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谈的是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还把一本好书比作是一把钥匙,然后用钥匙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书的作用。据此可仿写的句子如:一本好书像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⑴ 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⑵ 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⑶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