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22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22驱遣我们的想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0 12:01:0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22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划线字注音。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拘泥 桥堍 驱遣
2.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曲靖不甚了解,但都认为曲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
B.通过作者的鉴赏示范,使我们明白要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体验阅读的愉快。
C.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斯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迭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划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三、综合实践
7.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将开展以“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横线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
四、小小作文
8.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你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请试用生动的语言把下面这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60字左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yáo;qì;kuàng;xiào;gǒu;jū;tù;qiǎ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契”“堍”容易读错。
故答案为:yáo;qì;kuàng;xiào;gǒu;jū;tù;qiǎn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焦躁: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焦虑: 焦愁忧虑。根据“ 平息下来了 ”的语境,应选用“焦躁”。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根据“百思不得其解” 的语境,这里应选用豁然开朗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所措。疑惑:迷惑,不理解。根据语境应选用“困惑” 。蕴藏: 积存。蕴含:包含在内。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3.【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项,前后矛盾,前面表示不了解,后面表示的意思是了解;
B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首句:④点出论述的主题,即“才德”,可知其为总起句,排除A和B,①和⑥相比,①放在句末合适,因为⑥中的“他们”指代③中的“那些很美的人”,⑥承接③。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6.【答案】(1)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2)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4)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补充论据;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具体论述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这几个段落中筛选出关键的句子“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得到心灵的滋养”。据此整合出答案,注意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结合语境分析“大众化的方式”,“大众化”是相对“小众化”来说的,这里用“小众化”修饰中国古典诗词,第②段第一句是承接第①段的内容来分析的,第①段“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就是指的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大众化。据此可知“大众化的方式”指的是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结合(A)(B) 两段论述的内容及材料的内容来看,第③段论述的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与观点相吻合,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而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古典诗词能提供民族精神典范,与材料内容不符。
(4)结合全文论证的内容及康震教授的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受到欢迎的现象和原因谈起,接着具体分析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然后总结了重温古典诗词的原因: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这句话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最后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这是康震教授的话在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回答了第②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而且也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而在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⑵ 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⑶ 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⑷ 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7.【答案】(1)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2)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3)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从整体上浏览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明确书刊阅读有两种流程:阅读和复印,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说明这两种流程,注意语言要简洁、连贯, 不超过60个字。
(2)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容,然后再概括读书方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不去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去辨析其真伪,那样还不如没有书。这其实就是“质疑读书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谈到两种读书方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答哪一种皆可。
(3)首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谈的是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还把一本好书比作是一把钥匙,然后用钥匙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书的作用。据此可仿写的句子如:一本好书像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⑴ 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⑵ 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⑶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8.【答案】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阅读此题可知: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天气是雨后,地点是渭城朝客舍外的驿道上,景物有柳树,根据对这些要素的分析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故答案为: 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22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划线字注音。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拘泥 桥堍 驱遣
【答案】yáo;qì;kuàng;xiào;gǒu;jū;tù;qiǎ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契”“堍”容易读错。
故答案为:yáo;qì;kuàng;xiào;gǒu;jū;tù;qiǎn
【点评】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焦躁: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焦虑: 焦愁忧虑。根据“ 平息下来了 ”的语境,应选用“焦躁”。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根据“百思不得其解” 的语境,这里应选用豁然开朗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所措。疑惑:迷惑,不理解。根据语境应选用“困惑” 。蕴藏: 积存。蕴含:包含在内。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曲靖不甚了解,但都认为曲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
B.通过作者的鉴赏示范,使我们明白要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体验阅读的愉快。
C.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
【解析】【分析】A项,前后矛盾,前面表示不了解,后面表示的意思是了解;
B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斯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首句:④点出论述的主题,即“才德”,可知其为总起句,排除A和B,①和⑥相比,①放在句末合适,因为⑥中的“他们”指代③中的“那些很美的人”,⑥承接③。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迭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划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1)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2)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4)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补充论据;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具体论述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这几个段落中筛选出关键的句子“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得到心灵的滋养”。据此整合出答案,注意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结合语境分析“大众化的方式”,“大众化”是相对“小众化”来说的,这里用“小众化”修饰中国古典诗词,第②段第一句是承接第①段的内容来分析的,第①段“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就是指的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大众化。据此可知“大众化的方式”指的是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结合(A)(B) 两段论述的内容及材料的内容来看,第③段论述的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与观点相吻合,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而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古典诗词能提供民族精神典范,与材料内容不符。
(4)结合全文论证的内容及康震教授的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受到欢迎的现象和原因谈起,接着具体分析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然后总结了重温古典诗词的原因: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这句话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最后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这是康震教授的话在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回答了第②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而且也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而在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⑵ 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⑶ 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⑷ 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三、综合实践
7.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将开展以“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横线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
【答案】(1)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2)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3)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从整体上浏览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明确书刊阅读有两种流程:阅读和复印,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说明这两种流程,注意语言要简洁、连贯, 不超过60个字。
(2)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容,然后再概括读书方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不去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去辨析其真伪,那样还不如没有书。这其实就是“质疑读书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谈到两种读书方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答哪一种皆可。
(3)首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谈的是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还把一本好书比作是一把钥匙,然后用钥匙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书的作用。据此可仿写的句子如:一本好书像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⑴ 进入阅览室阅读书刊有以下两种流程:一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读完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二是读者入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完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能离开。
⑵ 质疑读书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⑶ 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四、小小作文
8.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你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请试用生动的语言把下面这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60字左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案】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阅读此题可知: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天气是雨后,地点是渭城朝客舍外的驿道上,景物有柳树,根据对这些要素的分析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 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故答案为: 春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春雨刚过,古老的驿道被润湿了,驿道显得洁净、清新;客舍周围柳树丛丛,柳叶青青,雨后,柳树显得更加翠绿新鲜了。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