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7 13: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
信息二 :
而中国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及统治者固步自封,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与面临的挑战
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
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信息三 :
第 十 四 课 清 朝 前 中 期 的 鼎 盛 与 危 机
课标:
1.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陈旭麓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清前期皇权强化看鼎盛:
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清前期国家强盛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
统治者的勤政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保障;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材料二: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宪皇帝(雍正)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 ——《清史稿》
材料三:军机处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皆于当天办完。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据材料二、三,概括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共同特点。
简化处理政务程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力强。
(一)从皇权强化看鼎盛与危机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清前期皇权强化看危机:
材料四反映怎样的时代潮流?
民主化、法治化(反专制、人治)
材料四 康乾盛世时西方大事年表
1689
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776
北美独立战争,发表《独立宣言》;
1787
美国颁布宪法;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
结合时代潮流,谈谈你对清前期皇权强化的认识?
皇权强化违背民主化法治化潮流,存在社会转型的危机。
材料五: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帝王的辅弼之臣),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墩》
据材料五,指出专制皇权下存在的政治风气。
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
(一)从皇权强化看鼎盛与危机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二)从人口变化看鼎盛与危机
(1)提取材料中,康乾时期人口变动的信息。
人口迅速增加;人均田数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减少;
(2)结合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说明康乾盛世与人口变动的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该理论被称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①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②人口膨胀,人均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二)从人口变化看鼎盛与危机
①稳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统一和平的局面近600年,这为明清人口的猛增提供了最佳政治环境。
②政府政策因素;明清时期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③赋税制度的变化;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④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改进,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3)人口增加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人口大量增加有什么影响?
A.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激化了阶级矛盾;B.造成了大量流民,引发了社会危机;C.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影响
乾隆后期开始白莲教起义,甚至支派天理教还攻入皇宫。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具体史实
东南
西北
西南
中央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管辖权。
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
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据地图和表格,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方式有哪些?
设置机构;任命官员;武力平叛;册封;颁布法律文件;
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因俗而治
据地图和表格,说明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意义。
①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开发边疆,促进与内地交流;
③奠定后世中国的版图; ④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从对外关系看鼎盛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英国礼单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珍妮机模型、步枪、远洋战舰模型
中国礼单
珐琅、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从对外关系看危机
①英国的礼单,反映了工业化、机器化的时代潮流,英国已向工业化国家转型;
②中国的礼单为传统手工艺,说明中国已逐渐落后于工业化的时代潮流。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从对外关系看危机
材料一:乾隆年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规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
据两则材料,指出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
态度:①闭关锁国,严禁海外贸易; ②固守夷夏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2)发展变化:经历了严禁--松弛等复杂过程;
( 明洪武年间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海禁政策的再强化 --- 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 )
(3)原因:
(4)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1)政策:实行海禁( 禁止民间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提示:明朝只是严格控制民间对外贸易;有条件允许海外贸易;非禁止
明朝的“海禁”
①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②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③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东来,侵扰东南沿海。
“海禁”政策变化的影响:促进海上贸易发展;有利百姓生活;促进海外移民;
加速白银外流,促成制度变革。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贯穿清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1) 原因:
(2) 主要内容:
①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
②包括限制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
③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十三行);
④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等。
提示:注意是“严格限制”而非“禁
绝”。如:严格限制造船规模,限制
国产货物出口;对西方贸易船只予以
严格限制;减少通商口岸的数量。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③主观原因:清政府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观念;
④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三)从边疆与对外看鼎盛与危机
贯穿清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3) 如何认识?
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作用;
如: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从长远角度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如: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外联系,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 如:阻隔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力、市场、资本等限制,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使中国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联系:近代海洋观、制海权的问题 )
材料: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落日余晖
清政府
欧美国家
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 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
(英国1765年开始)
程朱理学禁锢思想,君臣父子 启蒙思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闭关锁国,只开放广州一处 发展海外殖民地,海权意识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中西对比
1351年
1368年
15C前期
16C中期
1571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郑和
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占澳门
俺答汗
议和
努尔哈赤建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4、15C
14-17C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科学产生
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探 究 二:清 朝 统 治 背 后 的 危 机 及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