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7 16: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人文主题:革命岁月
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习作要求: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长征
—— 毛泽东
毛泽东
你对他有
哪些了解呢?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逶 迤 磅 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铁索 大渡河
wēi


mín
suǒ

pánɡ

wán
观察下面两个词语里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逶迤
磅礴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系这两个词语所在的诗句,猜猜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suǒ


书写本课生字时,有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呢?
规律
山崖
渡口
铁索
法律
悬崖
渡船
绳索
不是“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数一数:
这首诗总共几行?
每行几个字?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像这样的诗就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
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七个字
解题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 (全诗一共八句) 绝句
(全诗一共四句)
五言 (每句五个字) 五言律诗 《山居秋暝》 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
七言 (每句七个字) 七言律诗 《七律·长征》 七言绝句
《出塞》
律诗和绝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言律诗
律诗格律严格,
篇有定句(每首八句),
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
字有定声(平仄相对),
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七律·长征
“长征”是什么意思?
解题
字面意思:漫长遥远的征途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1936年10月,三军会晤,长征结束。
背景
读准诗句,读出节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曲折绵延
雄壮高远
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再说说整首诗围绕长征写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围绕长征写了什么。
《七律·长征》这首诗主要写了红军不怕困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壮举。
毛泽东用哪一句诗概括了这一英雄壮举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用哪一句诗概括了长征这一英雄壮举呢?
【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只等闲
万水千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哪些词语概括了红军遇到的困难?

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不怕
“万水千山” 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朗读诗句,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总领全诗
小组合作学习后面6句诗,找出诗中写的典型事件,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小组交流。
后面6句诗具体写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些典型事件?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五岭
攀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翻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呢?
阅读资料,了解红军越五岭、攀乌蒙的困难。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1.全长1600多公里 2.山高林密 3.敌军居险布防
乌蒙山,峰高谷深,如刀切斧削,最高峰4000多米。1936年2月27日,天寒地冻,红二、红六军团西进乌蒙山区。红军一万多人在一座座大山中转来转去,弹尽粮绝。这时,国民党军派出10个师又1个旅,一面尾追,一面从南面侧击,妄图将红军困死乌蒙山内。
1
2
山高林密
天寒地冻
腹背受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红军怕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比喻
比作
比作
夸张
绵延1600多公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翻越4000多米高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过了一个“泥丸”。你从这样夸张的比喻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1600多公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翻越4000多米高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过了一个“泥丸”。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比喻,表现了红军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翻山如此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合在一起,该怎么读呢?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有同学了解红军渡金沙江和夺泸定桥的故事吗?
金沙江
大渡河
金沙江穿行于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戒备森严,封锁各处渡口,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乘船悄悄渡到北岸。对岸哨兵以为是探子回来了,也不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个连队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两岸渡口。在百姓的帮助下,红军又找到了5条船,召来30多名船工。7天7夜后,红军大队人马不费一兵一卒,就靠6只小船全部顺利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巧渡金沙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系刚才阅读的《巧渡金沙江》,说说你对“暖”字的理解。
军民一家亲的温暖;
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
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诗句,读出红军的喜悦。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敌人把木板也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飞夺泸定桥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飞夺泸定桥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令人胆寒
惊心动魄
九死一生
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视频片段,说说你对“寒”的理解。
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九死一生,令人胆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诗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一读,比一比。
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金沙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合诗句和资料,想象红军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岷山全长约500公里,有“千里岷山”之称,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呼吸非常困难。战士们衣衫单薄,没有御寒的衣物,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困难。红军怕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面对千里岷山,毛主席却说“更喜”,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
畏和乐观豪迈。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过岷山,长征胜利在望,战士们喜从心生,所以“尽开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融入喜悦之情,朗读诗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写了红军经历哪些“山”哪些“水”呢?
万水千山
越五岭 攀乌蒙山 翻岷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总写
分写
越五岭 攀乌蒙山 翻岷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经历了这几座山、这几条河吗?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中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资料袋
越五岭 攀乌蒙山 翻岷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毛主席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
选取典型事例,体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想象画面,读出气势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最小的只有7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为什么?
为了什么?
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不惧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坚信自己是伟大事业的奋斗者,
他们坚信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
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不惧为理想牺牲。
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都成为了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
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
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和乐观。
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理想,信念,似乎是非常虚无缥缈的字眼。
如果你还想问我,这些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到底为了什么,我想回答你 :
他们为的是在座的你们不再需要忍冻受饿,
所有人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他们为的是在座的你们不再饱受战乱之苦,
所以人都能在佳节幸福团圆;
他们为的是在座的你们能坐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所有人都能拥有知识的力量……
他们为的是,你们今天能拥有这一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就是建设中华的点点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