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堂检测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彤云(tóng) 赍发(jī) 酒馔(zhuàn) 庇祐(pì) 央浼(miǎn)
B.拜揖(yī) 恁地(nèn) 迤逦(yǐ) 尴尬(gān) 搠倒(shuò)
C.防噎(yī) 提防(tí) 掇开(duō) 差拨(chāi) 省亲(xǐng)
D.呐喊(nà) 昭然(zhāo) 剜肉(wān) 玷辱(zhān) 仓廒(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走卒 妨碍 搭膊 浆洗缝补 前街后巷
B.盘缠 小厮 溯风 素不相识 情理难容
C.刺配 闲暇 佑护 交头接耳 贪脏枉法
D.沽酒 交割 勤谨 碎琼乱玉 通霄达旦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期中考试班级成绩下滑,班主任老师的脸一直彤云密布,让人望而生畏。
②司法与执法迫切需要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独立性,法治必须成为一种禁得住考验的信仰,能够警示并约束所有人,这样,歪门邪道才会委曲求全。
③在贸易合规和金融合规汇报会上,任正非予以一定的纠偏提示:绝不允许为了风控,为了个人业绩,把业务逼上梁山!
④一度在网上传得纷纷扬扬的高考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高考改革的配套方案。
⑤他其实只会唱几首山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⑥这次晚会的舞台设计,的确可圈可点,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经历。
②在《水浒传》中,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③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④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⑤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⑥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
A.②⑥①③⑤④ 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⑤⑥①③④ D.②⑥③①⑤④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车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B.(林冲)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C.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D.(林冲)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材料三:
大致说,由于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颦”,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传统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于是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陈词滥调,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回,嗣是效颦日重,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摘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种“摹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的拟古诗就是明证。
C.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摹仿二字概括和贬损它。
D.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仿拟。
8.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 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 张舜民《百舌》
D.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 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9.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涵的理解。
10.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________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________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________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融入 爱护着 警戒 超世绝伦
B.投身 珍藏着 警惕 超凡脱俗
C.融入 爱护着 警惕 超世绝伦
D.投身 珍藏着 警戒 超凡脱俗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到林冲路遇李小二,金圣叹批点:“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或一个起类似作用的细节作一点评。
(1)细节:
(2)点评: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① ,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② ,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寓有“神韵”,当之无愧。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如作者写鲁智深一拳打死“镇关西”。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筒矣,③ ,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16.林冲是“水浒人物”中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请你拟写一首短诗,表达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要求:①语言表达简明;②符合人物特点;③大致押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庇”应读“bì”;“浼”应读“měi”。B无误。C项,“噎”应读“yē”;“提”应读“dī”。D项,“玷”应读“di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无误;B项,溯→朔。C项,脏→赃。D项,霄→宵。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彤云密布:阴云密集,布满天空。指下雪前的征兆。使用对象错误。②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不符合语境。③逼上梁山: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④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此处应用“沸沸扬扬”。⑤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⑥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语段的首句应明确阐述对象,据此确定②为首句;文段说明的是人物性格与社会的关系,即⑥③紧随②之后,①⑤④则是进一步举例说明这一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去掉句中的顿号。“三二”表约数,“三、二”表相邻两个数字连用的缩略形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
【答案】6.B
7.C
8.A
9.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10.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选项是否能支撑观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找到有关“互文性”内涵的关键句,再概括成答案。
⑸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
6.A项,依据原文“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可知并非所有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所以“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D项,“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说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故答案为:B。
7.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没有完全否认“摹仿二字概之”,所以贬损说法不当。故答案为:C。
8.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还是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B项,“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C项,“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强调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D项,“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因袭模仿前人,像佛门弟子接受师傅传授的衣钵一样,不是真功夫,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故答案为:A。
9.①依据材料一通过东晋玄学家张湛《山海经》中的注释去解释《愚公移山》中的问题,可知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材料二“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可知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②依据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可知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③依据材料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④依据材料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可知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10.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以钟峡、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分析列举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再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结构严谨,论证充分。③文章引用名句,运用事例论证法,列举傅咸、陈后主、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翔实地说明了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
【答案】11.B
12.D
13.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11.第一处,由“去经商,去从政,去……”可知,第一处空缺强调自身亲历去做某事,而“融入”仅仅强调自身与环境相容,故选择“投身”。
第二处,空缺前“守护……精神的园地”可知不能用“爱护着”,“爱护着”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人或者事物,故选择“珍藏着”。第三处,“警惕”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是强调人自身由内到外的一种感觉。而“警戒”更侧重外在的、客观的,指向于人的自身,所以此处选择“警惕”。“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第四处,是形容“精神之天”,这是脱离凡俗的高雅境界,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答案为:B。
12.本题中,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由此可知,语段主要强调“精神”“灵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且根据上下文来看,括号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这就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分析A、D两项来看,这两项涉及“心神”“意识”“精神”“灵魂”,而括号前面说“物质……”“生活……”,可见括号中要说的应是与“物质”等相对的内容,“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这就排除A项,故答案为:D。
13.“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这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天空和土地……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前后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A项,“天空和土地……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前后照应不当;B项,“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D项,“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故答案为:C。
14.【答案】(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点明下文的火是人为纵火。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是指在主要情节之前,作者刻意安排,用来作为故事必要交代的伏笔。找出文中所设伏笔之处简要点评即可。
故答案为:(1) 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 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点明下文的火是人为纵火。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情节手法进行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明确题干中所给的是伏笔的手法,然后在文中再找出一处使用伏笔手法的细节回答第一问,最后进行点评,点评时可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15.【答案】①有时用笔极为简省;②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③却失了“神韵”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处前文有暗示,“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可以后文是从用笔简省的角度来举例的;第二处后“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是举的第二个例子,根据例子内容,可知例子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此处应填“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类的句子;第三处由“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可知应填写对这句话进行概括的语句,而前句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然而”,故要以“却”开头。
故答案为:①有时用笔极为简省;②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③却失了“神韵”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6.【答案】示例一:仗义是林冲,驰誉江湖中。命运悲坎坷,梁山建奇功。示例二:山神庙的风雪/在历史的天空中激荡/一杆枪/释放着大丈夫的豪壮/一位末路英雄/在伟岸的梁山之巅/站成了雕像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对于林冲,学生一般都知道,但熟悉程度有差别。如果只熟悉一点点,对其生平经历、命运周遭和思想性格缺乏了解,写起来就费力甚至难免空洞。趣目要求写一首诗,这是本题的又一个难点。诗要有诗的韵味,即便是打油诗,也要有一点诗的韵味。写诗,可以写成仿古代的格律诗形式,也可以写成现代新诗的形式。写格律诗最低要求是要把“韵脚”扣住。写现代诗,则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运用恰当的修辞,写出富有诗意的句子。无论是哪一种诗,都要把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现出来,越充实、越饱满越好。
故答案为:示例一:仗义是林冲,驰誉江湖中。命运悲坎坷,梁山建奇功。
示例二:山神庙的风雪/在历史的天空中激荡/一杆枪/释放着大丈夫的豪壮/一位末路英雄/在伟岸的梁山之巅/站成了雕像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林冲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诗歌的写作要求拟写诗歌,注意语言尽量优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堂检测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彤云(tóng) 赍发(jī) 酒馔(zhuàn) 庇祐(pì) 央浼(miǎn)
B.拜揖(yī) 恁地(nèn) 迤逦(yǐ) 尴尬(gān) 搠倒(shuò)
C.防噎(yī) 提防(tí) 掇开(duō) 差拨(chāi) 省亲(xǐng)
D.呐喊(nà) 昭然(zhāo) 剜肉(wān) 玷辱(zhān) 仓廒(áo)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庇”应读“bì”;“浼”应读“měi”。B无误。C项,“噎”应读“yē”;“提”应读“dī”。D项,“玷”应读“dià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走卒 妨碍 搭膊 浆洗缝补 前街后巷
B.盘缠 小厮 溯风 素不相识 情理难容
C.刺配 闲暇 佑护 交头接耳 贪脏枉法
D.沽酒 交割 勤谨 碎琼乱玉 通霄达旦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无误;B项,溯→朔。C项,脏→赃。D项,霄→宵。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期中考试班级成绩下滑,班主任老师的脸一直彤云密布,让人望而生畏。
②司法与执法迫切需要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独立性,法治必须成为一种禁得住考验的信仰,能够警示并约束所有人,这样,歪门邪道才会委曲求全。
③在贸易合规和金融合规汇报会上,任正非予以一定的纠偏提示:绝不允许为了风控,为了个人业绩,把业务逼上梁山!
④一度在网上传得纷纷扬扬的高考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高考改革的配套方案。
⑤他其实只会唱几首山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⑥这次晚会的舞台设计,的确可圈可点,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彤云密布:阴云密集,布满天空。指下雪前的征兆。使用对象错误。②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不符合语境。③逼上梁山: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④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此处应用“沸沸扬扬”。⑤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⑥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经历。
②在《水浒传》中,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③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④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⑤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⑥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
A.②⑥①③⑤④ 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⑤⑥①③④ D.②⑥③①⑤④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语段的首句应明确阐述对象,据此确定②为首句;文段说明的是人物性格与社会的关系,即⑥③紧随②之后,①⑤④则是进一步举例说明这一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车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B.(林冲)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C.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D.(林冲)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去掉句中的顿号。“三二”表约数,“三、二”表相邻两个数字连用的缩略形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材料三:
大致说,由于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颦”,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传统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于是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陈词滥调,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回,嗣是效颦日重,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摘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种“摹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的拟古诗就是明证。
C.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摹仿二字概括和贬损它。
D.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仿拟。
8.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 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 张舜民《百舌》
D.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 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9.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涵的理解。
10.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6.B
7.C
8.A
9.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10.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选项是否能支撑观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找到有关“互文性”内涵的关键句,再概括成答案。
⑸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
6.A项,依据原文“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可知并非所有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所以“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D项,“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说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故答案为:B。
7.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没有完全否认“摹仿二字概之”,所以贬损说法不当。故答案为:C。
8.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还是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B项,“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C项,“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强调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D项,“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因袭模仿前人,像佛门弟子接受师傅传授的衣钵一样,不是真功夫,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故答案为:A。
9.①依据材料一通过东晋玄学家张湛《山海经》中的注释去解释《愚公移山》中的问题,可知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材料二“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可知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②依据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可知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③依据材料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④依据材料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可知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10.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以钟峡、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分析列举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再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结构严谨,论证充分。③文章引用名句,运用事例论证法,列举傅咸、陈后主、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翔实地说明了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________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________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________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融入 爱护着 警戒 超世绝伦
B.投身 珍藏着 警惕 超凡脱俗
C.融入 爱护着 警惕 超世绝伦
D.投身 珍藏着 警戒 超凡脱俗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1.B
12.D
13.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11.第一处,由“去经商,去从政,去……”可知,第一处空缺强调自身亲历去做某事,而“融入”仅仅强调自身与环境相容,故选择“投身”。
第二处,空缺前“守护……精神的园地”可知不能用“爱护着”,“爱护着”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人或者事物,故选择“珍藏着”。第三处,“警惕”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是强调人自身由内到外的一种感觉。而“警戒”更侧重外在的、客观的,指向于人的自身,所以此处选择“警惕”。“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第四处,是形容“精神之天”,这是脱离凡俗的高雅境界,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答案为:B。
12.本题中,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由此可知,语段主要强调“精神”“灵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且根据上下文来看,括号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这就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分析A、D两项来看,这两项涉及“心神”“意识”“精神”“灵魂”,而括号前面说“物质……”“生活……”,可见括号中要说的应是与“物质”等相对的内容,“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这就排除A项,故答案为:D。
13.“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这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天空和土地……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前后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A项,“天空和土地……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前后照应不当;B项,“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D项,“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故答案为:C。
1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到林冲路遇李小二,金圣叹批点:“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或一个起类似作用的细节作一点评。
(1)细节:
(2)点评:
【答案】(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点明下文的火是人为纵火。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不得不先作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是指在主要情节之前,作者刻意安排,用来作为故事必要交代的伏笔。找出文中所设伏笔之处简要点评即可。
故答案为:(1) 1、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2) 表明林冲做事细心,也点明下文的火是人为纵火。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情节手法进行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明确题干中所给的是伏笔的手法,然后在文中再找出一处使用伏笔手法的细节回答第一问,最后进行点评,点评时可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① ,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② ,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寓有“神韵”,当之无愧。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如作者写鲁智深一拳打死“镇关西”。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筒矣,③ ,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答案】①有时用笔极为简省;②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③却失了“神韵”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处前文有暗示,“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可以后文是从用笔简省的角度来举例的;第二处后“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是举的第二个例子,根据例子内容,可知例子出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此处应填“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类的句子;第三处由“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可知应填写对这句话进行概括的语句,而前句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然而”,故要以“却”开头。
故答案为:①有时用笔极为简省;②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③却失了“神韵”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6.林冲是“水浒人物”中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请你拟写一首短诗,表达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要求:①语言表达简明;②符合人物特点;③大致押韵。
【答案】示例一:仗义是林冲,驰誉江湖中。命运悲坎坷,梁山建奇功。示例二:山神庙的风雪/在历史的天空中激荡/一杆枪/释放着大丈夫的豪壮/一位末路英雄/在伟岸的梁山之巅/站成了雕像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对于林冲,学生一般都知道,但熟悉程度有差别。如果只熟悉一点点,对其生平经历、命运周遭和思想性格缺乏了解,写起来就费力甚至难免空洞。趣目要求写一首诗,这是本题的又一个难点。诗要有诗的韵味,即便是打油诗,也要有一点诗的韵味。写诗,可以写成仿古代的格律诗形式,也可以写成现代新诗的形式。写格律诗最低要求是要把“韵脚”扣住。写现代诗,则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运用恰当的修辞,写出富有诗意的句子。无论是哪一种诗,都要把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现出来,越充实、越饱满越好。
故答案为:示例一:仗义是林冲,驰誉江湖中。命运悲坎坷,梁山建奇功。
示例二:山神庙的风雪/在历史的天空中激荡/一杆枪/释放着大丈夫的豪壮/一位末路英雄/在伟岸的梁山之巅/站成了雕像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林冲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诗歌的写作要求拟写诗歌,注意语言尽量优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