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21:30:43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B.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感谢)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D“谢”应为“道歉”的意思。
【点评】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答案】C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正确朗读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点评】 考查断句能力。
3.(2022九下·京山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邹忌 讽齐王纳谏》均选自国别体史学著作《战国策》,该书由西汉刘向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序和表都是古代的文体。序一般用作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也用以亲友离别,赠言规劝。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戏剧文学即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答案】B
【知识点】变色龙;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B:表:一般用作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也用以亲友离别赠言规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故不错意也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仓鹰扑于殿上
C.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D.辍耕之垄上 岂直五百里哉
【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被”通“披”,“错”通“措”;B“唱”通“倡”,“仓”通“苍”;C“指”通“旨”,“以”通“已”;D项没有通假字。“直”不是通假字,只、仅仅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B.唐雎(jū) 易安陵(yì) 弗敢易(fuó)
C.秦王不悦(yuè) 怫然(fú) 免冠徒跣(xǐ)
D.缟素(gǎo) 色挠(náo) 长跪(kuì)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字音拼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言文字词的读音,特别注意一些字音与现在的读法有差异的字,正确地注出拼音,做出正确的选择。
B项中“弗”应读“fú”;
C项中“跣”应读“xiǎn”;
D项中“跪”应读“guì”。
故答案为:A
【点评】 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仓鹰击于殿上
②故不错意也
①   ②   
【答案】“仓”通“苍”;“错”通“措”安放。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解析】【分析】要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点评】 考查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7.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庸夫    色挠   怫   然 休祲   缟   素
抢   地 唐雎    韩傀    免冠徒跣   
【答案】yōng;náo;fú;jìn;g o;qiāng;jū;guī;xi 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略。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8.刘向(约前77—前6),原名   ,字子政,西汉末年   家、目录学家、   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全书共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   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常用于阐述道理。
【答案】更生;经学;文学;战国策;三十三;十二;战国;纵横家;雄辩与运筹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唐雎不辱使命;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筹”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这是一个填空题,考查有关刘向和《战国策》的常识,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积累下来。
9.古今异义
①休祲降于天(古:   ;今:   )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   ;今:   )
③岂直五百里哉(古:   ;今:   )
④徒以有先生也(古:   ;今:   )
【答案】吉祥;常用义为“休息”;是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转折连词;只,仅仅;不弯曲;只;徒弟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
故答案为:吉祥;常用义为“休息”;是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转折连词;只,仅仅;不弯曲;只;徒弟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10.填空。
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这部书由   整理编辑而成。文章主要通过   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赞扬了唐雎   。
②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   和   。
③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答复说“弗敢易”后;秦王   ;唐雎使于秦,陈述安陵君“弗敢易”的理由后,秦王   ;唐雎说过“布衣之怒”的一席话后,秦王先   ,而后   。这些表现了秦王的   ,反衬了唐雎的   。
【答案】《战国策》;西汉刘向;对话;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不悦;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沉着、镇定和不畏强暴
【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分析人物形象,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1)《战国策》;(2)西汉刘向;(3)对话;(4)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5)推进情节发展;(6)揭示人物性格;(7)不悦;(8)怫然怒; (9)色挠;(10)长跪而谢之;(11)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12)沉着、镇定和不畏强暴。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键是理解要准确,语言表达要全面简洁。组织语言的能力要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
三、默写
11.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   ,   ,   ”相威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   ,   ”歌颂其壮举。
【答案】(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背诵积累答题即可,注意“直、哉、祲”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⑶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四、翻译
1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3.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即便如此。
(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注意划线词语古今意思的区别,在译句中要体现出来。
故答案为:(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即便如此。
(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五、综合题
14.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答案】(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他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王,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根本没履行诺言。再如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其意也只在“得璧”而并非“易地”。这次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2)秦王一见到唐雎,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不容对方分说,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接着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暴露无遗。等唐雎表示“不易地”的坚决立场后,秦王立即进行战争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借此让唐雎屈服。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⑴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秦王一贯使用的伎俩被安陵君君臣识破,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据此分析答题及。
⑵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斗争的开始。"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是第一次交锋。唐雎的话说得理直气壮,果断坚定。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故答案为:⑴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他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王,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根本没履行诺言。再如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其意也只在“得璧”而并非“易地”。这次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⑵ 秦王一见到唐雎,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不容对方分说,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接着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暴露无遗。等唐雎表示“不易地”的坚决立场后,秦王立即进行战争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借此让唐雎屈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理解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5.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16.划线字注音:
唐雎怫然 韩傀 色挠
【答案】15.B
16.jū;fú;guī;ná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⑵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1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答案为:B
16.唐雎(jū):人名,安陵国的臣子。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韩傀(guī),是韩国的相国。
色挠(náo):变了脸色。
故答案为: jū;fú;guī;náo
17.阅读理解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品读文段:说一说,秦王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他是什么语气?这句话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2)分析形象:结合这两段文字,谈一谈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1)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2)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所以此时是“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人物语言去分析)。
【点评】解答此题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来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现行举止来分析。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且   
②逆   
③对   
④若是   
⑤虽   
⑥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岂直五百里哉?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答案】(1)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2)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4)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若是”“虽”“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轻:轻视;“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轻视我吗?③岂:难道。直:只,仅仅。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于: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结合文中故事情节和两人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秦王仗着自己势力强大,唐雎来之后,他就开始质问唐雎,我客客气气的给你们换安陵,安陵君竟然不答应,他安陵君凭啥不答应,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这明显的是仗势欺人。但后来当他看到唐雎挺剑而起的动作后就长跪而谢,这说明秦王的外强中干。
唐雎作为安陵小国的使臣,他出使秦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当秦王质问时,他据理力争,当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时,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对,他为了维护安陵国的尊严,不惜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迫使秦王屈服,完成了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唐: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的人。
(4)①结合语境分析,当秦王看到唐雎不当应交换安陵时,秦王就开始威胁唐雎,意思是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会怎么样吗,意思是告诉唐雎,我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你掂量掂量吧。②唐雎在举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事例后,接着说,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我要向他们一样,与你同归于尽。
故答案为:⑴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⑵ 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⑶ 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⑷ 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研读和探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B.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感谢)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2022九下·京山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邹忌 讽齐王纳谏》均选自国别体史学著作《战国策》,该书由西汉刘向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序和表都是古代的文体。序一般用作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也用以亲友离别,赠言规劝。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戏剧文学即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故不错意也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仓鹰扑于殿上
C.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D.辍耕之垄上 岂直五百里哉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B.唐雎(jū) 易安陵(yì) 弗敢易(fuó)
C.秦王不悦(yuè) 怫然(fú) 免冠徒跣(xǐ)
D.缟素(gǎo) 色挠(náo) 长跪(kuì)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仓鹰击于殿上
②故不错意也
①   ②   
7.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庸夫    色挠   怫   然 休祲   缟   素
抢   地 唐雎    韩傀    免冠徒跣   
8.刘向(约前77—前6),原名   ,字子政,西汉末年   家、目录学家、   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全书共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   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常用于阐述道理。
9.古今异义
①休祲降于天(古:   ;今:   )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   ;今:   )
③岂直五百里哉(古:   ;今:   )
④徒以有先生也(古:   ;今:   )
10.填空。
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这部书由   整理编辑而成。文章主要通过   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赞扬了唐雎   。
②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   和   。
③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答复说“弗敢易”后;秦王   ;唐雎使于秦,陈述安陵君“弗敢易”的理由后,秦王   ;唐雎说过“布衣之怒”的一席话后,秦王先   ,而后   。这些表现了秦王的   ,反衬了唐雎的   。
三、默写
11.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   ,   ,   ”相威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   ,   ”歌颂其壮举。
四、翻译
1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综合题
14.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理解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5.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16.划线字注音:
唐雎怫然 韩傀 色挠
17.阅读理解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品读文段:说一说,秦王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他是什么语气?这句话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2)分析形象:结合这两段文字,谈一谈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且   
②逆   
③对   
④若是   
⑤虽   
⑥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岂直五百里哉?
④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要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D“谢”应为“道歉”的意思。
【点评】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正确朗读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点评】 考查断句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变色龙;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B:表:一般用作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也用以亲友离别赠言规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答案】D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被”通“披”,“错”通“措”;B“唱”通“倡”,“仓”通“苍”;C“指”通“旨”,“以”通“已”;D项没有通假字。“直”不是通假字,只、仅仅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5.【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字音拼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言文字词的读音,特别注意一些字音与现在的读法有差异的字,正确地注出拼音,做出正确的选择。
B项中“弗”应读“fú”;
C项中“跣”应读“xiǎn”;
D项中“跪”应读“guì”。
故答案为:A
【点评】 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6.【答案】“仓”通“苍”;“错”通“措”安放。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解析】【分析】要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点评】 考查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7.【答案】yōng;náo;fú;jìn;g o;qiāng;jū;guī;xi 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略。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8.【答案】更生;经学;文学;战国策;三十三;十二;战国;纵横家;雄辩与运筹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唐雎不辱使命;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筹”的写法。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这是一个填空题,考查有关刘向和《战国策》的常识,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积累下来。
9.【答案】吉祥;常用义为“休息”;是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转折连词;只,仅仅;不弯曲;只;徒弟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
故答案为:吉祥;常用义为“休息”;是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转折连词;只,仅仅;不弯曲;只;徒弟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10.【答案】《战国策》;西汉刘向;对话;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不悦;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沉着、镇定和不畏强暴
【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分析人物形象,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1)《战国策》;(2)西汉刘向;(3)对话;(4)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5)推进情节发展;(6)揭示人物性格;(7)不悦;(8)怫然怒; (9)色挠;(10)长跪而谢之;(11)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12)沉着、镇定和不畏强暴。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键是理解要准确,语言表达要全面简洁。组织语言的能力要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不断积累。
11.【答案】(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背诵积累答题即可,注意“直、哉、祲”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⑶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12.【答案】(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
【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13.【答案】(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即便如此。
(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注意划线词语古今意思的区别,在译句中要体现出来。
故答案为:(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即便如此。
(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4.【答案】(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他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王,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根本没履行诺言。再如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其意也只在“得璧”而并非“易地”。这次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2)秦王一见到唐雎,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不容对方分说,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接着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暴露无遗。等唐雎表示“不易地”的坚决立场后,秦王立即进行战争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借此让唐雎屈服。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⑴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秦王一贯使用的伎俩被安陵君君臣识破,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据此分析答题及。
⑵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斗争的开始。"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是第一次交锋。唐雎的话说得理直气壮,果断坚定。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故答案为:⑴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他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王,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根本没履行诺言。再如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其意也只在“得璧”而并非“易地”。这次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⑵ 秦王一见到唐雎,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不容对方分说,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接着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暴露无遗。等唐雎表示“不易地”的坚决立场后,秦王立即进行战争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借此让唐雎屈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15.B
16.jū;fú;guī;ná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⑵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1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答案为:B
16.唐雎(jū):人名,安陵国的臣子。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韩傀(guī),是韩国的相国。
色挠(náo):变了脸色。
故答案为: jū;fú;guī;náo
17.【答案】(1)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2)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分析】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所以此时是“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人物语言去分析)。
【点评】解答此题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来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现行举止来分析。
18.【答案】(1)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2)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4)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若是”“虽”“直”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轻:轻视;“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轻视我吗?③岂:难道。直:只,仅仅。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于: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3)结合文中故事情节和两人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秦王仗着自己势力强大,唐雎来之后,他就开始质问唐雎,我客客气气的给你们换安陵,安陵君竟然不答应,他安陵君凭啥不答应,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这明显的是仗势欺人。但后来当他看到唐雎挺剑而起的动作后就长跪而谢,这说明秦王的外强中干。
唐雎作为安陵小国的使臣,他出使秦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当秦王质问时,他据理力争,当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时,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对,他为了维护安陵国的尊严,不惜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最后迫使秦王屈服,完成了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唐: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的人。
(4)①结合语境分析,当秦王看到唐雎不当应交换安陵时,秦王就开始威胁唐雎,意思是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会怎么样吗,意思是告诉唐雎,我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你掂量掂量吧。②唐雎在举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事例后,接着说,与臣而将四矣,意思是我要向他们一样,与你同归于尽。
故答案为:⑴况且;违背、不听;回答;像这样;即使;只是
⑵ ①把安陵君作为长者看待,所以不加在意。②是轻视我吗?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④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得到了土地并守护它。
⑶ 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
⑷ ①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研读和探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