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16:10:50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下列选项中,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极圈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
【解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极圈。
故选:D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间为北半球的(  )
A.春分到秋分 B.秋分到次年春分
C.冬至到次年夏至 D.夏至到冬至
【答案】C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有两天:春分日和秋分日,春分日以后太阳直射点自南向北移动,秋分日以后太阳直射点自北向南移动。
【解答】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C符合题意。
故选:C
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下列节日中,宁波地区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
A.六一儿童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 D.正月十五元宵节
【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宁波位于北半球,昼长最短为冬至日,12月22日,故越接近冬至日,昼长越短,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
【解答】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当3月21日左右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即春分日.从今天起,太阳光的直射点继续向北运动,当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所有的各点达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日.从这一天开始,太阳光的直射点转向南运动,当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即秋分日。此后,太阳光的直射点继续向南运动,当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所有的各点达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即冬至日,所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都是昼比夜长,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昼比夜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如图为太阳光照图,四图中宁波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昼长的纬度分布。
【解答】宁波市位于北半球,白昼由长到短变化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读图,②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兰州白昼最长。④图时,白昼缩短,但仍是昼长大于夜长。③图时昼夜等长。①图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宁波白昼达最小值,B符合题意。
故选:B
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南半球的夏季是(  )
A.12、1、2三个月 B.3、4、5三个月
C.6、7、8三个月 D.9、10、11三个月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解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下面是南北北球的四季划分:每年的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的秋季;每年的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每年的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每年的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
故答案为:A。
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一年 B.半年 C.一天 D.24小时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解答】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故答案为:A
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下面四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从自我介绍中能判断来自热带的同学是(  )
A.“我来自四季分明的大草原…”
B.“我最爱的活动是冬天打雪仗、滑雪…”
C.“我喜欢家乡的大海,喜欢那大片的橡胶林…”
D.“我的家乡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到处繁花似锦…”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A.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故不符合题意;B.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打雪仗、滑雪等活动很少,故不符合题意;C.热带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临海较近,适合橡胶树生长.故符合题意;D.亚热带地区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到处繁花似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人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  )
A.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B.有无太阳光的直射
C.有无四季变化 D.人为随意划分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上气候带划分解题;
【解答】地球的五带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划分五带的依据是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故答案为:A。
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你所在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一天是(  )
A.6月22日 B.12月22日 C.3月21日 D.9月23日
【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解答】所在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一天应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6月22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3月21日、9月23日分别为北半球的春分日与秋分日;
故答案为:B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元旦这一天,下列城市的白昼最长的是(  )
A.广州 B.天津 C.北京 D.哈尔滨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
【解答】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昼越长。四地中,广州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昼最长,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北回归线地带由于其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四大古文明,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居民一年可以观测到(  )
A.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B.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C.每天都有太阳直射现象 D.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
【解答】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居民一年可以观测到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英国“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的科考站。2017年1月,该科考站所在的冰川出现了大裂口,将危及科考站,该站决定搬迁。搬迁最好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考察应当选在暖季。
【解答】北半球的冬季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的暖季,而北半球的冬季时南极出现极昼现象,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   。正午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方向向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方向向   。
【答案】短;长;南;北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解答】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正午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方向向南;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方向向北。
故答案为:短;长;南;北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   ;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南半球的   (季节)。
【答案】相反;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变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春天是3~5月份,而南半球是9~11月份;北半球夏天是6~8月份,而南半球是12~2月份。”;
【解答】由于南北半球太阳直射时间不同,所以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南半球的冬季即6、7、8;
故答案为:相反;冬季。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5.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小红同学发现:在阳光照射下,家里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于是她就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帮助她分析并回答。
(1)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间是在   。
(2)深圳市的纬度约为22.5N,则深圳   (填“有”或“无”)阳光直射机会。
【答案】(1)正午12点
(2)有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从太阳直射和太阳高度方面的内容切入即可。
【解答】(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的地方,而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3'至114°38',北纬22°24'至22°52'之间。一年中太阳会有直射北回归线的机会,因此深圳也有阳光直射的机会。
故答案为:(1)正午(2)有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   。一年分为   个节气。
【答案】节气;二十四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故答案为:节气;二十四
1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   。
【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是除了赤道,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
【解答】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赤道。
故答案为:赤道
三、实验探究题
1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如图甲是小施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A图是在   测绘的(选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北半球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宁波的楼间距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海南的楼间距。
(4)根据实验,判断宁波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我国的节气是   。
(5)在宁波市的一天中,旗杆杆顶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中的____。
A. B.
C. D.
【答案】(1)冬季
(2)冬至
(3)大于
(4)夏至
(5)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
的,B为夏季测绘的;
(2)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我们北半球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冬至的光照情况。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球公转运动使得同一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使得物体的影子长短不同.我国位于北半球,南方太阳高度角大,北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南方影子短,北方影子长。地球公转运动使得同一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使得物体的影子长短不同,我国北方楼间距应该大于南方楼间距,才能保证后楼采光,而海南相较于宁波位于更南方, 因此按上述理论设计,宁波的楼间距应大于海南的楼间距。
(4)一年中,日出最早是在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日出最晚是在冬至日(12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影子最长,越靠近北回归线,影子则越短,所以宁波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我国的节气是夏至。
(5)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杆影朝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宁波位于北半球,太阳在宁波的南方,故杆影朝北,自西向东移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冬季(2)冬至(3)大于(4)夏至(5)A
1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某学校操场上,O处有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OP表示旗杆正午在地面上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OM垂直于OP。
(1)    月     日OP最长,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三个月后,该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2)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     方向,其精确的纬度是     ;
(3)当OP为零时,学校所在地会出现     天文现象,此时当地地方时为     。
【答案】(1)12;22;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平分
(2)正东;北纬23°26′
(3)太阳直射;6月22日12时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 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 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大,冬季 小。因此,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 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 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 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 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解答】
(1)OP为旗杆正午时的影子,在6月22日缩短为零,表明该校位于23°26′N。冬至日,旗杆正午时的影子最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三个月后,日期为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由于该校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旗杆正午影子OP朝正北方;又OPA⊥OM,所以M也在北回归线上且在O 点的正东方。
(3)当OP为零时,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正午时出现太阳位于正头顶的天文现象。
故答案为:1.12;22;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昼夜平分 ; 2.正东;北纬23°26′ ; 3.太阳直射;6月22日12时。
四、解答题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位于D处时,日期是   前后;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2)地球位于   (填字母)处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3)地球由D处运行到B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方向是   (选填“向南”或“向北”)。
(4)地球公转至   处时,我国的白昼最长。
(5)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   (填字母)处。
(6)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指向   。
(7)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答案】(1)12月21日(或22日);春分
(2)B
(3)向北
(4)B
(5)A或C
(6)北极星附近
(7)四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地球位于D处时,因为D位置为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即日期是12月21日(或22日)前后;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春分,因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2)地球位于B处时,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3)地球由D处运行到B处,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而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即往赤道方向移动,到达赤道后为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即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
(4)地球公转至B处时,即夏至日,我国的白昼最长。
(5)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即A或C处。
(6)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
(7)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故答案为:(1)12月21日(或22日);春分 (2)B(3)向北(4)B(5)A或C(6)北极星附近(7)四季
21.(2020七上·慈溪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40°N)的小明同学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在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时间是这一天的   。
(3)如果这个影子测量实验连续做了一年,且图示记录是在春分日做的,则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一天是   (填节气名称)日,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    (选填:“长”或"短”)的。
【答案】(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正午
(3)冬至;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1)由于地球自转,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早晨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因此从日出到正午,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变短。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丙表示正午曰影指向。
(3)据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据公式H=90°-纬度间隔,(纬度间隔=当地纬度±直射点所谓纬度),此时用加,即可计算,冬至日,福州的昼达一年中最短,夜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则影子最长 。
故答案为:(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正午(3)冬至;短
2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4.3 昼夜长短变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读地球公转图(图1)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图2)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地球公转到甲处和丙处相比,杭州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朝向   (填“相同”或“不同”)。
(2)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D时,杭州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3)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过程中,我国从   季过渡。
(4)请你在图3中画出地球公转到甲处时的太阳光照图(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太阳光线)。
图3
【答案】(1)相同
(2)白昼越来越短,至最短;夜越来越长,至最长
(3)冬季向春
(4)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1)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丙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杭州位于北半球上,两位置上太阳都处于我们的南方,正午时物体的影子都朝北,只不过在甲位置时,正午影子最短,丙位置时影子最长;
(2)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D时,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赤道,再到南回归线上,杭州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3)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往赤道上移动,我国此时从冬季向春季过渡;
(4)地球公转至甲处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如图
故答案为: (1)、相同; (2)、白昼越来越短,至最短;夜越来越长,至最长 ; (3)、冬季向春(4)、 答案在上图
1 / 1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单选题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下列选项中,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极圈
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间为北半球的(  )
A.春分到秋分 B.秋分到次年春分
C.冬至到次年夏至 D.夏至到冬至
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下列节日中,宁波地区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
A.六一儿童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 D.正月十五元宵节
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如图为太阳光照图,四图中宁波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南半球的夏季是(  )
A.12、1、2三个月 B.3、4、5三个月
C.6、7、8三个月 D.9、10、11三个月
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一年 B.半年 C.一天 D.24小时
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下面四位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从自我介绍中能判断来自热带的同学是(  )
A.“我来自四季分明的大草原…”
B.“我最爱的活动是冬天打雪仗、滑雪…”
C.“我喜欢家乡的大海,喜欢那大片的橡胶林…”
D.“我的家乡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到处繁花似锦…”
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人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  )
A.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B.有无太阳光的直射
C.有无四季变化 D.人为随意划分
9.(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你所在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一天是(  )
A.6月22日 B.12月22日 C.3月21日 D.9月23日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元旦这一天,下列城市的白昼最长的是(  )
A.广州 B.天津 C.北京 D.哈尔滨
1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北回归线地带由于其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四大古文明,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居民一年可以观测到(  )
A.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B.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C.每天都有太阳直射现象 D.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1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英国“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的科考站。2017年1月,该科考站所在的冰川出现了大裂口,将危及科考站,该站决定搬迁。搬迁最好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二、填空题
1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专题突破——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   。正午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方向向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方向向   。
14.(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5章 地球 单元试卷)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   ;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南半球的   (季节)。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5.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小红同学发现:在阳光照射下,家里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于是她就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帮助她分析并回答。
(1)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间是在   。
(2)深圳市的纬度约为22.5N,则深圳   (填“有”或“无”)阳光直射机会。
16.(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   。一年分为   个节气。
17.(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   。
三、实验探究题
18.(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如图甲是小施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A图是在   测绘的(选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北半球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宁波的楼间距应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海南的楼间距。
(4)根据实验,判断宁波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我国的节气是   。
(5)在宁波市的一天中,旗杆杆顶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中的____。
A. B.
C. D.
1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某学校操场上,O处有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OP表示旗杆正午在地面上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OM垂直于OP。
(1)    月     日OP最长,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三个月后,该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2)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     方向,其精确的纬度是     ;
(3)当OP为零时,学校所在地会出现     天文现象,此时当地地方时为     。
四、解答题
2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7章地月系 单元试卷)读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位于D处时,日期是   前后;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2)地球位于   (填字母)处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3)地球由D处运行到B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方向是   (选填“向南”或“向北”)。
(4)地球公转至   处时,我国的白昼最长。
(5)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   (填字母)处。
(6)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指向   。
(7)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   变化。
21.(2020七上·慈溪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40°N)的小明同学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在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时间是这一天的   。
(3)如果这个影子测量实验连续做了一年,且图示记录是在春分日做的,则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一天是   (填节气名称)日,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    (选填:“长”或"短”)的。
2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4.3 昼夜长短变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读地球公转图(图1)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图2)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地球公转到甲处和丙处相比,杭州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朝向   (填“相同”或“不同”)。
(2)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D时,杭州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3)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过程中,我国从   季过渡。
(4)请你在图3中画出地球公转到甲处时的太阳光照图(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太阳光线)。
图3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
【解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极圈。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有两天:春分日和秋分日,春分日以后太阳直射点自南向北移动,秋分日以后太阳直射点自北向南移动。
【解答】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C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宁波位于北半球,昼长最短为冬至日,12月22日,故越接近冬至日,昼长越短,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
【解答】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当3月21日左右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即春分日.从今天起,太阳光的直射点继续向北运动,当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所有的各点达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日.从这一天开始,太阳光的直射点转向南运动,当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即秋分日。此后,太阳光的直射点继续向南运动,当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的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所有的各点达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即冬至日,所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都是昼比夜长,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昼比夜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昼长的纬度分布。
【解答】宁波市位于北半球,白昼由长到短变化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读图,②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兰州白昼最长。④图时,白昼缩短,但仍是昼长大于夜长。③图时昼夜等长。①图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宁波白昼达最小值,B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解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下面是南北北球的四季划分:每年的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的秋季;每年的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每年的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每年的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解答】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 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A.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故不符合题意;B.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打雪仗、滑雪等活动很少,故不符合题意;C.热带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临海较近,适合橡胶树生长.故符合题意;D.亚热带地区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到处繁花似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上气候带划分解题;
【解答】地球的五带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划分五带的依据是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解答】所在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一天应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6月22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3月21日、9月23日分别为北半球的春分日与秋分日;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
【解答】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昼越长。四地中,广州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昼最长,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
【解答】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居民一年可以观测到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考察应当选在暖季。
【解答】北半球的冬季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的暖季,而北半球的冬季时南极出现极昼现象,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短;长;南;北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解答】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正午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方向向南;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方向向北。
故答案为:短;长;南;北
14.【答案】相反;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变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春天是3~5月份,而南半球是9~11月份;北半球夏天是6~8月份,而南半球是12~2月份。”;
【解答】由于南北半球太阳直射时间不同,所以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南半球的冬季即6、7、8;
故答案为:相反;冬季。
15.【答案】(1)正午12点
(2)有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从太阳直射和太阳高度方面的内容切入即可。
【解答】(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的地方,而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3'至114°38',北纬22°24'至22°52'之间。一年中太阳会有直射北回归线的机会,因此深圳也有阳光直射的机会。
故答案为:(1)正午(2)有
16.【答案】节气;二十四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故答案为:节气;二十四
17.【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是除了赤道,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
【解答】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赤道。
故答案为:赤道
18.【答案】(1)冬季
(2)冬至
(3)大于
(4)夏至
(5)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
的,B为夏季测绘的;
(2)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我们北半球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冬至的光照情况。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球公转运动使得同一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使得物体的影子长短不同.我国位于北半球,南方太阳高度角大,北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南方影子短,北方影子长。地球公转运动使得同一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使得物体的影子长短不同,我国北方楼间距应该大于南方楼间距,才能保证后楼采光,而海南相较于宁波位于更南方, 因此按上述理论设计,宁波的楼间距应大于海南的楼间距。
(4)一年中,日出最早是在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日出最晚是在冬至日(12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影子最长,越靠近北回归线,影子则越短,所以宁波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我国的节气是夏至。
(5)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杆影朝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宁波位于北半球,太阳在宁波的南方,故杆影朝北,自西向东移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冬季(2)冬至(3)大于(4)夏至(5)A
19.【答案】(1)12;22;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平分
(2)正东;北纬23°26′
(3)太阳直射;6月22日12时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 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 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大,冬季 小。因此,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 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 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 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 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解答】
(1)OP为旗杆正午时的影子,在6月22日缩短为零,表明该校位于23°26′N。冬至日,旗杆正午时的影子最长,此时北京昼短夜长。三个月后,日期为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由于该校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旗杆正午影子OP朝正北方;又OPA⊥OM,所以M也在北回归线上且在O 点的正东方。
(3)当OP为零时,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即正午时出现太阳位于正头顶的天文现象。
故答案为:1.12;22;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昼夜平分 ; 2.正东;北纬23°26′ ; 3.太阳直射;6月22日12时。
20.【答案】(1)12月21日(或22日);春分
(2)B
(3)向北
(4)B
(5)A或C
(6)北极星附近
(7)四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地球位于D处时,因为D位置为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即日期是12月21日(或22日)前后;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春分,因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2)地球位于B处时,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
(3)地球由D处运行到B处,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而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即往赤道方向移动,到达赤道后为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即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
(4)地球公转至B处时,即夏至日,我国的白昼最长。
(5)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即A或C处。
(6)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
(7)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故答案为:(1)12月21日(或22日);春分 (2)B(3)向北(4)B(5)A或C(6)北极星附近(7)四季
21.【答案】(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正午
(3)冬至;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1)由于地球自转,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早晨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因此从日出到正午,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变短。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丙表示正午曰影指向。
(3)据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据公式H=90°-纬度间隔,(纬度间隔=当地纬度±直射点所谓纬度),此时用加,即可计算,冬至日,福州的昼达一年中最短,夜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则影子最长 。
故答案为:(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正午(3)冬至;短
22.【答案】(1)相同
(2)白昼越来越短,至最短;夜越来越长,至最长
(3)冬季向春
(4)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1)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丙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杭州位于北半球上,两位置上太阳都处于我们的南方,正午时物体的影子都朝北,只不过在甲位置时,正午影子最短,丙位置时影子最长;
(2)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D时,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赤道,再到南回归线上,杭州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3)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往赤道上移动,我国此时从冬季向春季过渡;
(4)地球公转至甲处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如图
故答案为: (1)、相同; (2)、白昼越来越短,至最短;夜越来越长,至最长 ; (3)、冬季向春(4)、 答案在上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