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2021-2022学年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2021-2022学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00:00:2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2021-2022学年
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连词,和,同/亲附、亲近;
B.均为“爱惜”的意思。C.起初/方才;
D.所以/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③④ B.①③ C.②⑤ D.①⑥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颠覆:推翻,催毁,灭亡。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正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反复记忆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考场上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可以将记忆中的意义带到语境中,检查语句是否流畅、合乎逻辑。其中,合乎逻辑即符合上下语境更重要。
3.下列加粗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该题重点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顛覆:推翻,摧毁,灭亡。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⑦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正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反复记忆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考场上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可以将记忆中的意义带到语境中,检查语句是否流畅、合乎逻辑。其中,合乎逻辑即符合上下语境更重要。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中“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 上官均传》)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10.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答案】6.C
7.C
8.D
9.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10.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6.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划线句子中“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前后内容是对称的;根据对称结构,应该断为: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故排除AB。
“今不计本末而”中,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故排除D。
句子译为: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引”,安排,带领;“猜险”,猜忌阴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几十人的官吏;“明”,申明;“其”,代词,他们的。
(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望风”,跟风;“趣”,通“促”,催促;“不暇”,来不及;“以”,介词,把。
10.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明确需要筛选的内容是什么。本题中,需要筛选的重点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内容。
根据原文“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通过翻译可以看出: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有两种方法,宽松和严厉,过于宽松就难以推行政策,过于严厉就会有损德惠。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但根据上官均的论断说明,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危害国家政事和百姓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令 金陵怀古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这首词作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之时。宋高宗不想收复失地,与金人议和,放弃金陵,定都临安。
11.从题材内容上看,此词是一首   词;从风格上看,此词当归属   派。
12.本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11.咏史或怀古;豪放
12.①昔日金陵豪华之盛与今日萧瑟之衰对比,表达了词人对繁华不再的痛惜。②昔日“缥凤”来游与今日“狐兔眠”对比,如今的朝堂再难容有志之士的“缥凤”,而处处充斥着怯懦逃避的“狐兔”,表达了词人对朝廷无心抵抗的愤懑。③昔日军事重地与今日荒草连天对比,金陵地势得天独厚,如今战略要地被拱手让人,沦为荒城,表达了对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深刻讽刺。
【知识点】文学常识;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1.根据标题“金陵怀古”及词的内容,可知是一首咏史或怀古词。从内容及语言风格可知这是豪放派词作。
12.康与之此词,名曰“怀古”,实是“伤今”,是针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奉行逃跑和妥协政策而发的扼腕之叹。“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十个字带出了一连串意境,当年“豪华”之“盛”,今日萧瑟之衰;起句的“龙蟠虎踞”到收句的“狐兔眠”,龙虎地而无有龙腾虎掷,却成为狐兔之乐园,形象地说明六朝文治武功虽不甚景气,毕竟尚有勇气定都金陵,与北方抗衡,南宋统治者何至于躲得那么远呢。根据题干要求,先指出词作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再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明确指出秦靠六国贿赂得到许多城邑的句子是:   ,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六国论》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答案】(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易错字:“ 邑 ”、“ 故事 ”、“ 荆 ”等字。
【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4.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   
②   
【答案】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第①句,“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此要重申自己的观点。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第②句“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对方说“实在是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故答案为: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推理。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15.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字。
选择图(   ),标题:   
16.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   
图2:   
【答案】15.图一/图二;凝聚力量,抗击疫情/新门神
16.图一: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有力号召。;图二: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概括标题,需要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理解图片内涵。 (2) 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把握漫画寓意,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画面的夸张之处,这多是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可将漫画所反映的直观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漫画的含义。
15.要求给漫画拟标题。比如图一,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二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16.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图一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形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形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二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2021-2022学年
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③④ B.①③ C.②⑤ D.①⑥
3.下列加粗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 上官均传》)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10.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令 金陵怀古
【宋】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这首词作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之时。宋高宗不想收复失地,与金人议和,放弃金陵,定都临安。
11.从题材内容上看,此词是一首   词;从风格上看,此词当归属   派。
12.本首词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明确指出秦靠六国贿赂得到许多城邑的句子是:   ,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六国论》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14.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   
②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15.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字。
选择图(   ),标题:   
16.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   
图2: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连词,和,同/亲附、亲近;
B.均为“爱惜”的意思。C.起初/方才;
D.所以/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2.【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颠覆:推翻,催毁,灭亡。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正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反复记忆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考场上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可以将记忆中的意义带到语境中,检查语句是否流畅、合乎逻辑。其中,合乎逻辑即符合上下语境更重要。
3.【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该题重点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4.【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顛覆:推翻,摧毁,灭亡。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⑦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正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反复记忆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考场上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可以将记忆中的意义带到语境中,检查语句是否流畅、合乎逻辑。其中,合乎逻辑即符合上下语境更重要。
5.【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中“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答案】6.C
7.C
8.D
9.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10.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6.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划线句子中“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前后内容是对称的;根据对称结构,应该断为: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故排除AB。
“今不计本末而”中,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故排除D。
句子译为: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引”,安排,带领;“猜险”,猜忌阴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几十人的官吏;“明”,申明;“其”,代词,他们的。
(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望风”,跟风;“趣”,通“促”,催促;“不暇”,来不及;“以”,介词,把。
10.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明确需要筛选的内容是什么。本题中,需要筛选的重点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内容。
根据原文“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通过翻译可以看出: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有两种方法,宽松和严厉,过于宽松就难以推行政策,过于严厉就会有损德惠。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但根据上官均的论断说明,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危害国家政事和百姓是一样的。
【答案】11.咏史或怀古;豪放
12.①昔日金陵豪华之盛与今日萧瑟之衰对比,表达了词人对繁华不再的痛惜。②昔日“缥凤”来游与今日“狐兔眠”对比,如今的朝堂再难容有志之士的“缥凤”,而处处充斥着怯懦逃避的“狐兔”,表达了词人对朝廷无心抵抗的愤懑。③昔日军事重地与今日荒草连天对比,金陵地势得天独厚,如今战略要地被拱手让人,沦为荒城,表达了对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深刻讽刺。
【知识点】文学常识;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1.根据标题“金陵怀古”及词的内容,可知是一首咏史或怀古词。从内容及语言风格可知这是豪放派词作。
12.康与之此词,名曰“怀古”,实是“伤今”,是针对当时南宋小朝廷奉行逃跑和妥协政策而发的扼腕之叹。“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十个字带出了一连串意境,当年“豪华”之“盛”,今日萧瑟之衰;起句的“龙蟠虎踞”到收句的“狐兔眠”,龙虎地而无有龙腾虎掷,却成为狐兔之乐园,形象地说明六朝文治武功虽不甚景气,毕竟尚有勇气定都金陵,与北方抗衡,南宋统治者何至于躲得那么远呢。根据题干要求,先指出词作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再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13.【答案】(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易错字:“ 邑 ”、“ 故事 ”、“ 荆 ”等字。
【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4.【答案】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第①句,“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此要重申自己的观点。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第②句“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对方说“实在是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故答案为: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推理。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答案】15.图一/图二;凝聚力量,抗击疫情/新门神
16.图一: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有力号召。;图二: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概括标题,需要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理解图片内涵。 (2) 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把握漫画寓意,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画面的夸张之处,这多是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可将漫画所反映的直观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漫画的含义。
15.要求给漫画拟标题。比如图一,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二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16.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图一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形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形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二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