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语文16.2 《六国论》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语文16.2 《六国论》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7 00:00:1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语文16.2 《六国论》练习
一、通假字
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   ”,   
2.当与秦相较 “当”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的字。
3.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4.率: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子路率尔而对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5.速:
①始速祸焉   
②兵贵神速   
③不速之客   
6.兵
①非兵不利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7.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④则与斗卮酒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8.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10.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1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四、词类活用
1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地事秦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日削月割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   
译文:   
1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   
译文: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   
译文:   
18.洎牧以谗诛。
句式:   
译文:   
1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   
译文: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   
译文:   
21.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   
译文:   
22.其势弱于秦。
句式:   
译文:   
23.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   
译文:   
2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   
译文:   
25.暴霜露。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26.肩负着责任,承载着使命,我们在路上。一路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但永不退缩。
27.对赞誉,对名利,他如视粪土,如弃草芥,他热衷的唯有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种子研究。
28.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29.这个沉迷于看似“温情”的人际关系之中的贪腐官员,在利益面前,毫无底线,枉道速祸,很快就跌入深渊。
30.村民照常生活,可无法对这家工厂视而不见。看着烟囱里喷出的黑色和绿色的浓烟,他们头昏眼花,食不下咽。
31.岁月的风霜像一把锋利的剑,对我们柔弱的生命加以摧残,日削月割,直至我们衰老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七、文化常识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32.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被学者竞相仿效。
33.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见秦王后,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34.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35.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八、默写
36.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
(4)苏洵《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   ”。
九、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_____________,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_____________。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_____________。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3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38.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9.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十、微写作
40.写作。
《六国论》中多处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等,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请尝试就文中某一史实,如齐附于秦,荆轲刺秦王,李牧被杀,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等等,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250字左右。
十一、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41.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所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45.两则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分别简要概括。
十二、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0.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曝;暴露
2.倘;如果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1.本题考查通假字。暴通曝 意思是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2.本题考查通假字。当通倘,意思是如果和秦国比较。
3.【答案】得到,获得;得当,合适;能;得意,满足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得”有 得到,得当,得意,能 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得到,获得;②得当,合适;③能;④得意,满足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4.【答案】全都,一概;轻率;率领,带领;遵从,服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率”有全都,一概;轻率;率领,带领;遵从,服从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全都,一概;②轻率;③率领,带领;④遵从,服从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5.【答案】招致;快,迅速;召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速”有招致;快速;召请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招致;②快,迅速;③召请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6.【答案】兵器,武器;军事,战争,此处译为“武力”;军队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兵”有兵器;武力;军队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此处译为“武力”;③军队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7.【答案】亲附、亲近;连词,和,同;等待;给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与”有亲附、亲近;连词,和,同;等待;给予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亲附、亲近;②连词,和,同;③等待;④给予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8.【答案】泛指祖辈、父辈。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故答案为:泛指祖辈、父辈。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9.【答案】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至于,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故答案为: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0.【答案】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智力, 古义: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故答案为: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1.【答案】旧事。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故事,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故答案为:旧事。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2.【答案】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然后, 古义:旧事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今义: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故答案为: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3.【答案】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其实, 古义: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故答案为: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4.【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为: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为:土地侍奉秦国。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句意为: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句意为: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句意为: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1)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2)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义”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3)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终”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4)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15.【答案】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也”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赂 :贿赂, 道:原因。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6.【答案】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也”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斯 :这, 效:效果。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7.【答案】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非”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兵:兵器, 不善:不好。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8.【答案】句式:被动句,无标志。;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洎 : 等到, 诛 :被诛杀。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无标志。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9.【答案】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为所”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 劫 :胁迫。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0.【答案】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为’)……所……”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 “为(第二个‘为’)……所……”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洎 : 等到, 诛 :被诛杀。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为’)……所……”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1.【答案】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作战五次。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状语后置句句式 “赵尝于秦五战”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尝 : 曾经, 战:作战。
故答案为: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作战五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2.【答案】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势于秦弱”。;译文: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状语后置句句式 “其势于秦弱”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弱 :势力, 于:比。
故答案为: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势于秦弱”。译文: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答案】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定语后置句式 “苟以大天下”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苟 :如果, 以:凭借。
故答案为: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4.【答案】句式: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省略句式进行翻译,“举”后省略宾语“之” 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惜,珍惜;举,拿来;予,给。
故答案为:句式: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5.【答案】句式:省略句,应为“暴于霜露”。;译文:暴露在霜露之中。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省略句式进行翻译,“暴于霜露”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惜,珍惜;举,拿来;予,给。
故答案为:句式:省略句,应为“暴于霜露”。译文:暴露在霜露之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答案】26.正确
27.正确
28.错误
29.正确
30.正确
31.错误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6.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27.如弃草芥: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28.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句中说的是“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应用“厝火积薪”。“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29.枉道速祸: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然招致祸患。
30.食不下咽:食物在嘴里却咽不下去,指心绪烦扰,没有食欲。
31.日削月割:每天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句中用错对象。
【答案】32.错误
33.正确
34.正确
35.正确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32.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故错误。
33.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故正确。
34.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有的称"爱卿"。古时"卿"也是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故正确。
35.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
故正确。
36.【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不赂者以赂者丧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 弊 ”“ 草芥 ”“ 薪 ”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答案】37.B
38.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39.①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②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37.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作主语,不符合话题统一原则;C、D两项都强调“视野和责任”使文脉顺畅,与文意不符。
故答案为:B。
38.第①空,结合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这里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第②空,所填句子紧承前文强调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结合下文“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推知,“那些文明”之所以“割裂、分散”,是因为文字不统一,故可填写“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这一段承上一段继续讲“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的意义,“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影响和意义,所填句子在句式上应与之对应,在内容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影响和意义,强调“汉字汉文”,故可填写“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39.结合“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可概括出“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结合“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可概括出“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结合“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可概括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故答案为: ①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②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40.【答案】略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可就自己熟悉的某一史实确立论点,展开论述。查阅资料,了解史实细节。如写“齐附于秦”可了解战国时的连横与合纵政策;写“荆轲刺秦王”可着眼于前期准备,并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来论证;写“李牧被杀”可探究其内在根源;写“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则可着眼于列国子孙守成的态度。总之,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时,要紧紧扣住论点展开论证,也可尝试采用设置分论点的方式,使结构更清晰,论证更严谨。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
【答案】41.D
42.①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②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知识点】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对天下的诸侯国感到奇怪,他们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百姓,因愤激而决心向西进兵,来攻打崤山以西地方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为此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计策。因此我未尝不责备当时六国的谋臣考虑祸患时疏忽大意,图谋利益时目光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秦国与各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的区域;韩、魏两国隔阻着秦国的交通要道,遮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时,不曾有韩国、魏国会从后面袭击的忧虑,这是因为韩、魏两国都已归附了秦国。韩国、魏国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出入自如,这难道可以说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这样以后秦国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的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天下其他诸侯国都遭受他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其他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作为他们西面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韩国和魏国来抵抗秦国。(这样)秦国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窥伺齐、楚、燕、赵各国,而齐、楚、燕、赵各国因此就能保全自己了。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来辅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忧患,为天下各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兵。把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状况,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提出这样的策略,却贪图边界上尺寸之地的小利,背弃、破坏盟约,甚至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尚未出动,而天下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这能不令人悲痛吗?
41.“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错,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结尾也没谈到“现实问题……教训”。
故答案为:D。
42.①过:越过。危道:危险的方法。“此危道也”,判断句。②委:舍弃,丢弃。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当:抵挡,挡住。折:屈服,折服。
【答案】43.C
44.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45.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重视“士”的作用。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附参考译文】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归罪秦国。当时,崤山以东的诸侯建立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胜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像秦国那样的有利地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李桢《六国论》)
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这四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异杰出之士,他们大都不能自己用粗劣的衣服、食物,却去供养人,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所以前代的帝王把天下的财富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其职,那么人民便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奴役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了起来,他们没有失去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国家的,都是一些愚笨而没有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做他们的领袖,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就停止(这样做了);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依靠法律而不依靠人才,认为人民可以依仗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能,选取能够坚持执行秦法的就可以了。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颈项枯槁、面黄肌瘦而老死于平民之中,还是中止耕作,在长叹中等待时机呢?秦朝的祸乱虽然爆发于秦二世的时候,但是假如秦始皇知道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丧失职分,那么秦朝的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之中,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苏轼《六国论》)
43.“有……者”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不克”作“为秦之所为”的状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44.堕:毁坏。归田亩:指回乡种地。向:从前。徒:一类人。安归:宾语前置,即“归安”。安:哪里。
45.李桢的观点是“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惟其终不克……夷灭”,他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在对六国“少安而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中,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相养士,是“少安而不即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之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而秦始皇驱逐宾客,就好比“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如果“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那么“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答案】46.A
47.D
48.C
49.①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②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50.让荆轲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然后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眼看秦国将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到来。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暴虐无道,又对燕国久怀怨恨,这已经够叫人心惊胆战的了,更何况他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放置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口实。”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艰难窘迫,来投靠我,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逼迫,便抛弃我所同情怜爱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如果这样我的生命一定是到了终了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另想别的办法。”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然后又倒退而行替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把座席擦拭干净。田光坐下以后,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便离开席位向田光请教:“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留心。”田光说:“如今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力壮时候的情形,却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如愿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田光到门口,说:“国之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说:“遵命。”
田光弯着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友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访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用膝盖行走,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太子说:“我之所以请求田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完成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没有泄密,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下以后,太子离开席位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不才,让我有机会来到您的面前,希望能够有所引导,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我啊。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从各诸侯国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那就趁机杀死他。那时秦国的大将都在外领兵,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机会,各个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那就一定能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对此留心。”过了许久,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了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46.“太子容之”中,“太子”是主语,“容”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又”表示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47.D项中“伯”不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故答案为:D。
48.“担心田光……自刭而死”分析有误,由原文“国之大事……勿泄也”“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丹所请……成大事之谋”可知,太子丹是担心如果走漏消息会使大事难成,故叮嘱田光,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故答案为:C。
49.①虽然,虽然如此。以,因为。乏,荒废。善,友好,亲善。②愿,希望。过,拜访,探望。明,证明。
50.本题题干“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分析可知,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语文16.2 《六国论》练习
一、通假字
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   ”,   
2.当与秦相较 “当”同“   ”,   
【答案】1.曝;暴露
2.倘;如果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1.本题考查通假字。暴通曝 意思是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2.本题考查通假字。当通倘,意思是如果和秦国比较。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的字。
3.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答案】得到,获得;得当,合适;能;得意,满足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得”有 得到,得当,得意,能 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得到,获得;②得当,合适;③能;④得意,满足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4.率: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子路率尔而对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答案】全都,一概;轻率;率领,带领;遵从,服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率”有全都,一概;轻率;率领,带领;遵从,服从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全都,一概;②轻率;③率领,带领;④遵从,服从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5.速:
①始速祸焉   
②兵贵神速   
③不速之客   
【答案】招致;快,迅速;召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速”有招致;快速;召请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招致;②快,迅速;③召请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6.兵
①非兵不利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答案】兵器,武器;军事,战争,此处译为“武力”;军队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兵”有兵器;武力;军队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此处译为“武力”;③军队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7.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④则与斗卮酒   
【答案】亲附、亲近;连词,和,同;等待;给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的能力。考查的多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应该多多积累常见义项,还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到具体的语境里能够快速判断,锁定其一。可以借助联想记忆仿造新词法。本题的活用字“与”有亲附、亲近;连词,和,同;等待;给予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亲附、亲近;②连词,和,同;③等待;④给予
【点评】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8.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答案】泛指祖辈、父辈。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故答案为:泛指祖辈、父辈。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至于,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故答案为: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0.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答案】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智力, 古义: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故答案为: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答案】旧事。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故事,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故答案为:旧事。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答案】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然后, 古义:旧事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今义: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故答案为: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1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程度。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
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总共分为六种,学生应熟练掌握。如:其实, 古义: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故答案为: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四、词类活用
1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地事秦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日削月割    
【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为: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为:土地侍奉秦国。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句意为: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句意为: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句意为: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1)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2)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义”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3)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终”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4)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也”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赂 :贿赂, 道:原因。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也”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斯 :这, 效:效果。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判断句式 “ 非”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兵:兵器, 不善:不好。
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8.洎牧以谗诛。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被动句,无标志。;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洎 : 等到, 诛 :被诛杀。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无标志。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为所”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 劫 :胁迫。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为’)……所……”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被动句式 “为(第二个‘为’)……所……”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洎 : 等到, 诛 :被诛杀。
故答案为: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为’)……所……”表被动。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1.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作战五次。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状语后置句句式 “赵尝于秦五战”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尝 : 曾经, 战:作战。
故答案为: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作战五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2.其势弱于秦。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势于秦弱”。;译文: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状语后置句句式 “其势于秦弱”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弱 :势力, 于:比。
故答案为: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势于秦弱”。译文: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定语后置句式 “苟以大天下” 进行翻译,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苟 :如果, 以:凭借。
故答案为: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 省略句式进行翻译,“举”后省略宾语“之” 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惜,珍惜;举,拿来;予,给。
故答案为:句式: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5.暴霜露。
句式:   
译文:   
【答案】句式:省略句,应为“暴于霜露”。;译文:暴露在霜露之中。
【知识点】文言句式;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省略句式进行翻译,“暴于霜露”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惜,珍惜;举,拿来;予,给。
故答案为:句式:省略句,应为“暴于霜露”。译文:暴露在霜露之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六、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26.肩负着责任,承载着使命,我们在路上。一路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但永不退缩。
27.对赞誉,对名利,他如视粪土,如弃草芥,他热衷的唯有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种子研究。
28.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29.这个沉迷于看似“温情”的人际关系之中的贪腐官员,在利益面前,毫无底线,枉道速祸,很快就跌入深渊。
30.村民照常生活,可无法对这家工厂视而不见。看着烟囱里喷出的黑色和绿色的浓烟,他们头昏眼花,食不下咽。
31.岁月的风霜像一把锋利的剑,对我们柔弱的生命加以摧残,日削月割,直至我们衰老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答案】26.正确
27.正确
28.错误
29.正确
30.正确
31.错误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6.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27.如弃草芥: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28.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句中说的是“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应用“厝火积薪”。“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29.枉道速祸: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然招致祸患。
30.食不下咽:食物在嘴里却咽不下去,指心绪烦扰,没有食欲。
31.日削月割:每天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句中用错对象。
七、文化常识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32.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被学者竞相仿效。
33.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见秦王后,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34.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35.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答案】32.错误
33.正确
34.正确
35.正确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32.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故错误。
33.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故正确。
34.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有的称"爱卿"。古时"卿"也是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故正确。
35.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
故正确。
八、默写
36.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
(4)苏洵《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   ”。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不赂者以赂者丧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需注意“ 弊 ”“ 草芥 ”“ 薪 ”的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九、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_____________,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_____________。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_____________。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3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38.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9.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答案】37.B
38.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39.①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②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要考虑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陈述句式一致、内容衔接一致。题干选取的句子在语段中一般起着过渡性作用,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多考虑前后照应关系。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37.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作主语,不符合话题统一原则;C、D两项都强调“视野和责任”使文脉顺畅,与文意不符。
故答案为:B。
38.第①空,结合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这里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第②空,所填句子紧承前文强调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结合下文“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推知,“那些文明”之所以“割裂、分散”,是因为文字不统一,故可填写“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这一段承上一段继续讲“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的意义,“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影响和意义,所填句子在句式上应与之对应,在内容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影响和意义,强调“汉字汉文”,故可填写“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 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39.结合“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可概括出“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结合“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可概括出“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结合“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可概括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故答案为: ①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②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十、微写作
40.写作。
《六国论》中多处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等,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请尝试就文中某一史实,如齐附于秦,荆轲刺秦王,李牧被杀,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等等,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250字左右。
【答案】略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可就自己熟悉的某一史实确立论点,展开论述。查阅资料,了解史实细节。如写“齐附于秦”可了解战国时的连横与合纵政策;写“荆轲刺秦王”可着眼于前期准备,并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来论证;写“李牧被杀”可探究其内在根源;写“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则可着眼于列国子孙守成的态度。总之,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时,要紧紧扣住论点展开论证,也可尝试采用设置分论点的方式,使结构更清晰,论证更严谨。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
十一、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41.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所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答案】41.D
42.①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②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知识点】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对天下的诸侯国感到奇怪,他们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百姓,因愤激而决心向西进兵,来攻打崤山以西地方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为此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计策。因此我未尝不责备当时六国的谋臣考虑祸患时疏忽大意,图谋利益时目光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秦国与各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的区域;韩、魏两国隔阻着秦国的交通要道,遮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时,不曾有韩国、魏国会从后面袭击的忧虑,这是因为韩、魏两国都已归附了秦国。韩国、魏国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出入自如,这难道可以说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这样以后秦国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的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天下其他诸侯国都遭受他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其他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作为他们西面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韩国和魏国来抵抗秦国。(这样)秦国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窥伺齐、楚、燕、赵各国,而齐、楚、燕、赵各国因此就能保全自己了。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来辅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忧患,为天下各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兵。把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状况,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提出这样的策略,却贪图边界上尺寸之地的小利,背弃、破坏盟约,甚至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尚未出动,而天下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这能不令人悲痛吗?
41.“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错,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结尾也没谈到“现实问题……教训”。
故答案为:D。
42.①过:越过。危道:危险的方法。“此危道也”,判断句。②委:舍弃,丢弃。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当:抵挡,挡住。折:屈服,折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45.两则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分别简要概括。
【答案】43.C
44.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45.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重视“士”的作用。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的顺序,每段都注意到,不要漏掉任何一点。
【附参考译文】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归罪秦国。当时,崤山以东的诸侯建立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胜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像秦国那样的有利地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李桢《六国论》)
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这四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异杰出之士,他们大都不能自己用粗劣的衣服、食物,却去供养人,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所以前代的帝王把天下的财富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其职,那么人民便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奴役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了起来,他们没有失去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国家的,都是一些愚笨而没有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做他们的领袖,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就停止(这样做了);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依靠法律而不依靠人才,认为人民可以依仗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能,选取能够坚持执行秦法的就可以了。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颈项枯槁、面黄肌瘦而老死于平民之中,还是中止耕作,在长叹中等待时机呢?秦朝的祸乱虽然爆发于秦二世的时候,但是假如秦始皇知道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丧失职分,那么秦朝的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之中,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苏轼《六国论》)
43.“有……者”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不克”作“为秦之所为”的状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44.堕:毁坏。归田亩:指回乡种地。向:从前。徒:一类人。安归:宾语前置,即“归安”。安:哪里。
45.李桢的观点是“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惟其终不克……夷灭”,他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在对六国“少安而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中,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相养士,是“少安而不即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之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而秦始皇驱逐宾客,就好比“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如果“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那么“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十二、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0.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46.A
47.D
48.C
49.①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②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50.让荆轲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然后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眼看秦国将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到来。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暴虐无道,又对燕国久怀怨恨,这已经够叫人心惊胆战的了,更何况他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放置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口实。”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艰难窘迫,来投靠我,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逼迫,便抛弃我所同情怜爱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如果这样我的生命一定是到了终了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另想别的办法。”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然后又倒退而行替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把座席擦拭干净。田光坐下以后,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便离开席位向田光请教:“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留心。”田光说:“如今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力壮时候的情形,却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如愿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田光到门口,说:“国之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说:“遵命。”
田光弯着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友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访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用膝盖行走,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太子说:“我之所以请求田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完成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没有泄密,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下以后,太子离开席位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不才,让我有机会来到您的面前,希望能够有所引导,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我啊。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从各诸侯国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那就趁机杀死他。那时秦国的大将都在外领兵,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机会,各个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那就一定能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对此留心。”过了许久,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了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46.“太子容之”中,“太子”是主语,“容”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又”表示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47.D项中“伯”不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故答案为:D。
48.“担心田光……自刭而死”分析有误,由原文“国之大事……勿泄也”“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丹所请……成大事之谋”可知,太子丹是担心如果走漏消息会使大事难成,故叮嘱田光,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故答案为:C。
49.①虽然,虽然如此。以,因为。乏,荒废。善,友好,亲善。②愿,希望。过,拜访,探望。明,证明。
50.本题题干“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分析可知,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