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9课《说“木叶”》随堂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9课《说“木叶”》随堂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01:00:1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9课《说“木叶”》随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疏朗(lǎng)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窸窣(sū)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桅(wéi)杆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白居易云:“________。”“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3.(2016高二上·河北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①诗人们似乎都不再 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③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朱庆馀①所居
贾岛②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①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②贾岛:范阳人。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10.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三、综合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  ),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1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失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14.下面是某校高三(3)班“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15.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撕→厮,使用错误;
B项,“折”应读“shé”,按→安,使用错误;
C项,“着”应读“zhuó”,使用错误;
D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顺序为③②①,A、C、D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句子前后标点、前后文的暗示语,揣摩上下文所限定的情境,注意语意的贯通、语言表达风格的一致以及字数的要求。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项“把……作出辨析”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 “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
【点评】搭配不当类是病句考查内容之一,分析此类病句,看主干成分。句子的主干成分是指主语、谓语、宾语。拿到一个句子,首先迅速划出它的主干,然后看主、谓、宾三者之间能否两两搭配,有一对不能搭配,都叫做“搭配不当”。 看枝叶(附加)成分,句子的附加成分是指定语、状语和补语,主要看这些成分能否修饰、限制它们的中心词。看介宾短语,介词的运用极容易出现毛病,尤其是介宾短语的搭配。看并列短语,并列短语的运用常常顾此失彼,犯有前后不能全面搭配的毛病。看两面词,当语句中出现了“能否”、“是否”、“有没有”之类的两面词时,我们应首先考虑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看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特别是成对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
4.【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A项,出类拔萃:出,超出;拔,高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才德超出同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可见一斑: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背弃根本,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 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5.【答案】(1)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A项,思索:思考探求,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思索:思考探求,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答案】6.B
7.D
8.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说法错误;
B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符合文意,说法正确;
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不符文意,说法错误;
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说法正确;
B项,“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说法正确;
C项,“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说法正确;
D项,“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说法正确;
B项,“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说法正确;
C项,“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说法正确;
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①颈联以白描手法写了树、鸟、沙岸、窗、雪、楼钟等凄冷意象。鸟儿飞来,停在沙岸的树上,雪花从钟楼的窗口飞落进来。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委婉表达出凄冷、落寞、孤独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详细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9.“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错,本诗的情感更多的是表达落寞和乡思,即便思及朱庆馀的故事,也不过是由人及己,生出感叹而已。
故答案为:C
10.“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写的是鸟儿停在沙岸的树上,雪花从钟楼的窗口飞进来。两句诗近乎白描,选取了树、沙岸、鸟、飞雪、窗、钟楼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借景抒情,展现出诗被贬的抑郁孤寂之情。
【答案】11.C
12.D
13.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语言得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
A项,“采取主观……策略”应紧接“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应放在最后,与下文“是明显的逻辑谬误”衔接,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从主观结论出发”是“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的前提,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两句应互换位置,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失语”的引号与D项中的引号作用均为比喻说法。
A项,表反语,作用不同,错误;
B项,表强调,作用不同,错误;
C项,表文章着重论述的对象,作用不同,错误;
D项,表比喻说法,作用相同,正确;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无语病,修改正确;
B项,搭配不当,“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搭配不当,修改错误;
C项,搭配不当,“掌握”“方式”“实践”搭配不当,修改错误;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修改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组统一参加班级组织的摆摊义卖、才艺展示活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框架图的内容,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框架图看清楚。具体拟写答案时,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分组后活动先安排组内活动,再安排班级活动)进行表述。
故答案为: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组统一参加班级组织的摆摊义卖、才艺展示活动。
【点评】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目,可以先理清选文层次,明确句子类型。通过上下文的暗示锁定“关键词”,即空缺处最有可能出现的词语,找到采分点。依据模板和关键词,整合句子。
15.【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 ①②③④ 语句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所以可以确定让“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作长句的主语;其次,根据语句可以让“成为”作句子的谓语:“精神思想营养”作长句的宾语;这样今本上就确定了长句的主干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精神思想营养”;另外再让“林庚关于唐诗的”“令人耳目一新”作长句的定语:“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作宾语的定语;这样就可根据题目要求重组语句了。
故答案为: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9课《说“木叶”》随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疏朗(lǎng)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窸窣(sū)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桅(wéi)杆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撕→厮,使用错误;
B项,“折”应读“shé”,按→安,使用错误;
C项,“着”应读“zhuó”,使用错误;
D项,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白居易云:“________。”“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顺序为③②①,A、C、D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句子前后标点、前后文的暗示语,揣摩上下文所限定的情境,注意语意的贯通、语言表达风格的一致以及字数的要求。
3.(2016高二上·河北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项“把……作出辨析”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 “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
【点评】搭配不当类是病句考查内容之一,分析此类病句,看主干成分。句子的主干成分是指主语、谓语、宾语。拿到一个句子,首先迅速划出它的主干,然后看主、谓、宾三者之间能否两两搭配,有一对不能搭配,都叫做“搭配不当”。 看枝叶(附加)成分,句子的附加成分是指定语、状语和补语,主要看这些成分能否修饰、限制它们的中心词。看介宾短语,介词的运用极容易出现毛病,尤其是介宾短语的搭配。看并列短语,并列短语的运用常常顾此失彼,犯有前后不能全面搭配的毛病。看两面词,当语句中出现了“能否”、“是否”、“有没有”之类的两面词时,我们应首先考虑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看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特别是成对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A项,出类拔萃:出,超出;拔,高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才德超出同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可见一斑: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背弃根本,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 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①诗人们似乎都不再 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③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答案】(1)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A项,思索:思考探求,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颂:重在颂扬,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思索:思考探求,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案】6.B
7.D
8.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还要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选项是否与文章信息保持一致。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就能……”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说法错误;
B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符合文意,说法正确;
C项,从原文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不符文意,说法错误;
D项,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说法正确;
B项,“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说法正确;
C项,“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说法正确;
D项,“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人物”;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说法正确;
B项,“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说法正确;
C项,“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说法正确;
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朱庆馀①所居
贾岛②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①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②贾岛:范阳人。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10.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9.C
10.①颈联以白描手法写了树、鸟、沙岸、窗、雪、楼钟等凄冷意象。鸟儿飞来,停在沙岸的树上,雪花从钟楼的窗口飞落进来。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委婉表达出凄冷、落寞、孤独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详细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9.“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错,本诗的情感更多的是表达落寞和乡思,即便思及朱庆馀的故事,也不过是由人及己,生出感叹而已。
故答案为:C
10.“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写的是鸟儿停在沙岸的树上,雪花从钟楼的窗口飞进来。两句诗近乎白描,选取了树、沙岸、鸟、飞雪、窗、钟楼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借景抒情,展现出诗被贬的抑郁孤寂之情。
三、综合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  ),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12.下列各句中和文中“失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答案】11.C
12.D
13.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连贯;语言得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衔接能力。
A项,“采取主观……策略”应紧接“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应放在最后,与下文“是明显的逻辑谬误”衔接,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B项,“从主观结论出发”是“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的前提,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C项,“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两句应互换位置,不符语境,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失语”的引号与D项中的引号作用均为比喻说法。
A项,表反语,作用不同,错误;
B项,表强调,作用不同,错误;
C项,表文章着重论述的对象,作用不同,错误;
D项,表比喻说法,作用相同,正确;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无语病,修改正确;
B项,搭配不当,“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搭配不当,修改错误;
C项,搭配不当,“掌握”“方式”“实践”搭配不当,修改错误;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修改错误;
故答案为A。
14.下面是某校高三(3)班“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答案】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组统一参加班级组织的摆摊义卖、才艺展示活动。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框架图的内容,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框架图看清楚。具体拟写答案时,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分组后活动先安排组内活动,再安排班级活动)进行表述。
故答案为: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全员参与,班长负责组织;各组统一参加班级组织的摆摊义卖、才艺展示活动。
【点评】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完成这类题目,可以先理清选文层次,明确句子类型。通过上下文的暗示锁定“关键词”,即空缺处最有可能出现的词语,找到采分点。依据模板和关键词,整合句子。
15.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根据 ①②③④ 语句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所以可以确定让“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作长句的主语;其次,根据语句可以让“成为”作句子的谓语:“精神思想营养”作长句的宾语;这样今本上就确定了长句的主干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精神思想营养”;另外再让“林庚关于唐诗的”“令人耳目一新”作长句的定语:“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作宾语的定语;这样就可根据题目要求重组语句了。
故答案为: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