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高一上·厦门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有所不同。
B.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适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选择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chóu)怅 粗犷(kuàng) 一刹(chà)那 玲珑剔(tī)透
B.打夯(hāng) 缱绻(quǎn) 胳(gē)肢窝 强(qiǎng)词夺理
C.扳(bān)机 毗(pí)邻 胡子茬(chá) 按捺(nà)不住
D.召(zhāo)唤 廿(niàn)七 金麦穗(shuì) 大笔如椽(chuán)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放獗词(jué) 冠冕(guān) 中石没镞(zú)
B.残羹冷炙(zhì) 回溯(sù) 毛骨悚然(sǒng)
C.犬豕鸡豚(shǐ) 跋拉(tī) 不可估量(liàng)
D.礼上往来(shàng) 蹙眉(cù) 掎角之势(jī)
三、微写作
6.《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
四、语言表达
7.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五、小阅读-课内
8.赏析下列语段。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9.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10.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1.“落木”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
12.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13.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状,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14.《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错误,选项所言只是人们的经常性认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误,礼靠个人习惯维持,是人“主动的服于威规”。
D.“相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B。
2.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且“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误,文中并没有多处使用对比论证,只在第一段对比了“人治”和“法制”。
故答案为:D。
3.C.“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错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礼也会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A项,粗犷guǎng。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粗鲁强横,一种是粗率豪放。可以说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环境风俗面貌,有种大气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长般未经修饰,属豪放派的,使用错误;
B项,胳gā肢窝,使用错误;
C项,使用正确;
D项,召zhào唤,金麦穗suì,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
5.【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獗”应为“厥”,错误;
B项,正确;
C项“趿(tī)”应为“趿(tā)”, “量(liànɡ )”应读“liánɡ”,错误;
D项“上”应为“尚”,“掎(jī)”应为“jǐ”,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6.【答案】【参考例文】
封开杏花鸡的特征
中华名鸡——杏花鸡,是广东省三大名鸡之一,产于肇庆市封开县杏花、渔涝带。它有三大特征:(1)外貌特征为“三黄”(羽黄、咀黄、脚黄),“三短”(颈短、身短、脚短),“两细”(头细、肢细);(2)体形特征为体形细小、体质结实、结构匀称;(3)体质特征为骨细皮薄、肌纤细嫩,以皮脆肉滑、味道鲜美著称。因此,封开杏花鸡一直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深受人们喜爱。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写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首先要回忆并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科普文说明中国建筑特征的方法,然后选择一种动植物,仿照这种方法进行说明。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 考生仿照着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结构进行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写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7.【答案】“18年”改为“2018年”;“‘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敝报”改为“本报”;“反应”改为“反映”;“驾桥”改为“架桥”;“务必”改为“敬请”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
在文章中使用日期时应该将时间写完整,故将18年改为2018年。“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这部分内容属于它所在句子中的一部分,没有单独成句,所以应该将“‘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所以自称自己报社时应该用“本报”。“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比如,“他还没反应过来。”文中是说变化呈现出来,应该用反映。架桥,把桥架起来,搭桥。原文驾错别字。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所以语境应该是诚敬的,“务必”语气太生硬,改为“敬请”。
故答案为:“18年”改为“2018年”;“‘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敝报”改为“本报”;“反应”改为“反映”;“驾桥”改为“架桥”;“务必”改为“敬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换言之就是以表达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
8.【答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首先该语段主要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其次,用了举例说明的手法,如“结构部件”“门环”“角叶”等。
故答案为: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赏析语段首先要读懂语段内容,其次找准赏析角度:说明方法、重点字词等,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9.【答案】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于,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由“‘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以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于,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点评】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0.【答案】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故答案为: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11.【答案】“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中,“落木”的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概括。
故答案为:“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点评】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2.【答案】“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由“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点评】
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13.【答案】语意一转,由对治疗单一疾病的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的论述,转为对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的论述,用以说明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只是九牛一毛。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中段落作用的能力。
“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表明中草药在治疗某一特定疾病中的利用率非常低。
“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状,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医复方药在中医中利用率比较高。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说明不管是单一药物的治疗,还是复方药,都是中医的珍贵宝藏,但是我们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并不是很多。
故答案为:语意一转,由对治疗单一疾病的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的论述,转为对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的论述,用以说明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只是九牛一毛。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中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内容,考虑与主旨的联系或考虑其在表达情感、观点方面的作用;着眼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辨其作用是领起、铺垫、过渡、照应还是总结;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如特殊表现手法、结构上超常组合、使用特殊标点符号的句段)分析其特殊的表达效果。
14.【答案】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作者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答题区域在第5段,从中筛选出“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这已经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讲的很明确了,作答时要从中再次筛选出更关键的语句,进行陈述性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一必修下册语文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高一上·厦门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有所不同。
B.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适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错误,选项所言只是人们的经常性认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误,礼靠个人习惯维持,是人“主动的服于威规”。
D.“相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B。
2.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且“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误,文中并没有多处使用对比论证,只在第一段对比了“人治”和“法制”。
故答案为:D。
3.C.“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错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礼也会发挥作用。
故答案为:C。
二、选择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chóu)怅 粗犷(kuàng) 一刹(chà)那 玲珑剔(tī)透
B.打夯(hāng) 缱绻(quǎn) 胳(gē)肢窝 强(qiǎng)词夺理
C.扳(bān)机 毗(pí)邻 胡子茬(chá) 按捺(nà)不住
D.召(zhāo)唤 廿(niàn)七 金麦穗(shuì) 大笔如椽(chuán)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A项,粗犷guǎng。包含两层意思:一种是粗鲁强横,一种是粗率豪放。可以说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环境风俗面貌,有种大气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长般未经修饰,属豪放派的,使用错误;
B项,胳gā肢窝,使用错误;
C项,使用正确;
D项,召zhào唤,金麦穗suì,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放獗词(jué) 冠冕(guān) 中石没镞(zú)
B.残羹冷炙(zhì) 回溯(sù) 毛骨悚然(sǒng)
C.犬豕鸡豚(shǐ) 跋拉(tī) 不可估量(liàng)
D.礼上往来(shàng) 蹙眉(cù) 掎角之势(jī)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獗”应为“厥”,错误;
B项,正确;
C项“趿(tī)”应为“趿(tā)”, “量(liànɡ )”应读“liánɡ”,错误;
D项“上”应为“尚”,“掎(jī)”应为“jǐ”,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三、微写作
6.《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
【答案】【参考例文】
封开杏花鸡的特征
中华名鸡——杏花鸡,是广东省三大名鸡之一,产于肇庆市封开县杏花、渔涝带。它有三大特征:(1)外貌特征为“三黄”(羽黄、咀黄、脚黄),“三短”(颈短、身短、脚短),“两细”(头细、肢细);(2)体形特征为体形细小、体质结实、结构匀称;(3)体质特征为骨细皮薄、肌纤细嫩,以皮脆肉滑、味道鲜美著称。因此,封开杏花鸡一直是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深受人们喜爱。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写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首先要回忆并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科普文说明中国建筑特征的方法,然后选择一种动植物,仿照这种方法进行说明。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 考生仿照着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结构进行说明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写说明性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四、语言表达
7.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答案】“18年”改为“2018年”;“‘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敝报”改为“本报”;“反应”改为“反映”;“驾桥”改为“架桥”;“务必”改为“敬请”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
在文章中使用日期时应该将时间写完整,故将18年改为2018年。“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这部分内容属于它所在句子中的一部分,没有单独成句,所以应该将“‘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所以自称自己报社时应该用“本报”。“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群众的反映”等。“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比如,“他还没反应过来。”文中是说变化呈现出来,应该用反映。架桥,把桥架起来,搭桥。原文驾错别字。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所以语境应该是诚敬的,“务必”语气太生硬,改为“敬请”。
故答案为:“18年”改为“2018年”;“‘中国奇迹’。”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敝报”改为“本报”;“反应”改为“反映”;“驾桥”改为“架桥”;“务必”改为“敬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换言之就是以表达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
五、小阅读-课内
8.赏析下列语段。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答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首先该语段主要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其次,用了举例说明的手法,如“结构部件”“门环”“角叶”等。
故答案为: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小到门环、角叶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段的赏析能力。赏析语段首先要读懂语段内容,其次找准赏析角度:说明方法、重点字词等,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9.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答案】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于,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由“‘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以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于,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点评】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0.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故答案为: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11.“落木”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
【答案】“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中,“落木”的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概括。
故答案为:“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点评】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2.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答案】“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由“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点评】
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13.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状,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语意一转,由对治疗单一疾病的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的论述,转为对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的论述,用以说明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只是九牛一毛。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中段落作用的能力。
“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表明中草药在治疗某一特定疾病中的利用率非常低。
“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状,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医复方药在中医中利用率比较高。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说明不管是单一药物的治疗,还是复方药,都是中医的珍贵宝藏,但是我们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并不是很多。
故答案为:语意一转,由对治疗单一疾病的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的论述,转为对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的论述,用以说明目前对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只是九牛一毛。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文中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内容,考虑与主旨的联系或考虑其在表达情感、观点方面的作用;着眼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辨其作用是领起、铺垫、过渡、照应还是总结;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如特殊表现手法、结构上超常组合、使用特殊标点符号的句段)分析其特殊的表达效果。
14.《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答案】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作者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答题区域在第5段,从中筛选出“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这已经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讲的很明确了,作答时要从中再次筛选出更关键的语句,进行陈述性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