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烛之武退秦师——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烛之武退秦师——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01:00: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 烛之武退秦师——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汜南(fán)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孙(páng)
D.阙(quē,损害) 行李(外交使者) 失其所与(结交)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既东封郑 封:边邑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共其乏困
4.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文中佚之狐的话,既可看出他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了解。
C.作为小国使臣,烛之武在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D.文章展现了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这正是左丘明希望褒扬的精神。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A.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B.进行系统记述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C.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被系统地记述
D.把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系统记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   。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说话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个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注】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1.用“/”给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 B不知,不明智的。知,同“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无通假字。意为: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B.说,同“悦”,高兴。
C.亡,同“无”。
D.共,同“供”,供给。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古文时多多记忆、积累,很多常见的通假字要熟记。
4.【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
C项,其:代词,这/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5.【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无礼: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D.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答案】B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B“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了解”说法不正确,从文中佚之狐的话不能看出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9.【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从衔接的角度分析,C项填入造成中途易辙,可直接排除;B项表述时存在语病,可排除;A项、D项均承前句主语,但A项的句式与横线后“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的句式保持一致,衔接紧密,由此可知A项更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10.【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贰”“烦”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1.D
12.D
13.C
14.①(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②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士兵)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11.根据句意断句。“劳师”和“袭远”是以“以”连接的顺接动宾结构,不可拆,排除AB句中“无乃….….乎”是固定搭配,排除C。译文: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答案为:D
12.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有误,《左传》属于编年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D
13.C.秦穆公听信杞子逸言”错,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
故答案为:C
14.①“居”,住;具”供给、准备;积”,食粮;“卫”保卫工作。译文:(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②“之”,代词,皆指郑国;“克”,战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表商量语气。译文:进攻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 烛之武退秦师——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汜南(fán)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孙(páng)
D.阙(quē,损害) 行李(外交使者) 失其所与(结交)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 B不知,不明智的。知,同“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既东封郑 封:边邑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共其乏困
【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A无通假字。意为: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B.说,同“悦”,高兴。
C.亡,同“无”。
D.共,同“供”,供给。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古文时多多记忆、积累,很多常见的通假字要熟记。
4.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
C项,其:代词,这/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5.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无礼: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D.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文中佚之狐的话,既可看出他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了解。
C.作为小国使臣,烛之武在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D.文章展现了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这正是左丘明希望褒扬的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B“又可以看出他对秦、晋、楚三国形势的深入了解”说法不正确,从文中佚之狐的话不能看出这一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A.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B.进行系统记述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C.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被系统地记述
D.把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系统记述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从衔接的角度分析,C项填入造成中途易辙,可直接排除;B项表述时存在语病,可排除;A项、D项均承前句主语,但A项的句式与横线后“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的句式保持一致,衔接紧密,由此可知A项更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   。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说话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个句子是:   ,   。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贰”“烦”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注】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1.用“/”给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11.D
12.D
13.C
14.①(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②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士兵)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11.根据句意断句。“劳师”和“袭远”是以“以”连接的顺接动宾结构,不可拆,排除AB句中“无乃….….乎”是固定搭配,排除C。译文: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答案为:D
12.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有误,《左传》属于编年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D
13.C.秦穆公听信杞子逸言”错,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
故答案为:C
14.①“居”,住;具”供给、准备;积”,食粮;“卫”保卫工作。译文:(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②“之”,代词,皆指郑国;“克”,战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表商量语气。译文:进攻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