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下列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内。)
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D. 蚯蚓能疏松土壤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环境能适应生物 D. 环境能影响生物
3.沙漠戈壁与森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差别极大,这种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 B. 阳光 C. 温度 D. 迁入和迁出
4.“人类基因组计划”历时十年,已于2000年6月由美国、中国等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了工作框架图。以下关于“基因”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的性状特征
B.基因存在于人体内任何细胞,且都是成对存在
C.父母将各自的基因全部传给了子女,因而子女像父母
D.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和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5.微生物学之父是( )。
A.孟德尔 B. 达尔文 C. 巴斯德 D. 比耐登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限制环境的发展 B. 环境限制生物的发展
C.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 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环境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8.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 )。
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B.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 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D. 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9.下列各项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物生长的现象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D.“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10.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 米勒 C. 巴斯德 D. 列文虎克
11.小明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它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 可知:适合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12.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 ,得出了水温的变化与金鱼呼吸次数的关系。这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步?( )
A.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得出结论 D. 制定计划
1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现象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春风又绿江南岸 D. 葵花朵朵向太阳
1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体现了( )。
A.生物依赖环境 B. 环境影响生物 C. 生物影响环境 D. 生物适应环境
15.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因素对我们造成影响,那么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环境因素 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16.苹果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 空气
17.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
A.光 B. 水 C. 温度 D. 湿度
18.世界三分之一的粮食供给都要依靠蜜蜂来授粉,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下列关于蜜蜂的特点及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B. 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的方向
C. 蜜蜂灭绝不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D. 蜜蜂能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19.下列关于生态因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 温度是一种主要的非生物因素
C.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草等
20.家兔是植食性哺乳动物,主要食植物的茎、叶。下列与家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的特征是( )。
A.盲肠粗大 B. 心脏有四个腔
C. 呼吸器官有肺 D. 膈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
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相应位置。)
2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观察一段时间后:(6分)
(1)哪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____(1分)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其中,____瓶是对照装置。(2分)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可以进一步探究____对蚯蚓的影响。(1分)
(4)请仿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____(2分)
22.咖啡因存在于咖啡、奶茶等饮料中,对于中枢神经具有兴奋作用。有研究者认为①施用咖啡因可以改善老鼠记忆保持的能力,②长期慢性(一个月以上)施用咖啡因能够减缓老鼠的记忆衰退。老鼠是一种天生擅长游泳但厌恶水的动物,落水后会本能寻找水中能站立避水的场所,在陌生的落水环境下,老鼠寻找站立点的过程还涉及复杂的记忆。据此,某医学研究小组就“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对于老鼠空间记忆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7分)
(1)选择健康且体重相近的成年老鼠 40 只,随机分为A、B、C、D 四组,每组10只。
(2)给四组老鼠分别灌入不同浓度、同等剂量的咖啡因溶液,如表。
(3)30 分钟后将老鼠分别投入四个大小和造型相同的水迷宫中,水迷宫中有站台可避水。
(4)记录老鼠从落水至找到站台的时间(潜伏期)。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统计平均值,如图。
(1)上述信息可知,“老鼠落水后寻找站立点“的逃生行为是____。(1分)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兼具①和②特征
(2)该研究小组设置的对照组是____,与其它组对照,变量是____。(2分)
(3)观察图中A组的数据发现,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____。说明老鼠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1分)
(4)若要得出不同浓度的咖啡因是否影响了老鼠的逃生行为,需要观察比较____的数据。(1分)
(5)该实验可以用于论证文中划线处的哪一个观点?____(填序号),本实验数据支持该观点吗?____。(2分)
23.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有关问题。(5分)
(1)图1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____。其中对照组为____组。变量为温度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3分)
(2)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16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从第____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1分)
(3)本探究实验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____(填“有/没有”)影响。(1分)
24.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10分)
(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
(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____。(7分)
(2)从实验结果来看,小明的假设是____的。(1分)
(3)步骤____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在实验设计中,除了要遵循对照性原则,还需要遵循____原则。(2分)
2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完善下列内容。(8分)
(1)提出问题: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作出假设:____。(2分)
(3)设计实验:
①在载玻片的两端分别滴一滴____培养液;(1分)
②用解剖针把两滴培养液连通起来;
③在培养液的一侧放入少许____,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有什么反应。(1分)
(4)预期实验现象:草履虫会____。(2分)
(5)得出结论:____。(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A A C C B C A B B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A C D A
非选择题
21.
乙瓶
湿度(或土壤湿度);甲
光
在两组湿润的土壤中,选择其中一组加入少量的农药,另一组不加,观察蚯蚓的生活状况
22.
③
A;咖啡因溶液的浓度
该组老鼠从落水到找到站台(潜伏时间)的时间变短
各组(或ABCD组)
①;不支持
23.
甲组丁组、乙组丁组、丙组丁组;丁;甲组丁组
8
有
24.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作出假设
错误
乙;变量唯一性
25.
草履虫能(或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①草履虫;③食盐
从放置食盐的培养液中向未放置食盐的培养液中移动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