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7 18: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二单元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第4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背景知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有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困境。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3.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则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段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经典代表作:夏衍《包身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张继民《毛主席的队伍进入拉萨》《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王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华山《英雄的十月》,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一课时 世界级“庄稼汉”和他的“试验田”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2.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为庆祝国庆节,学校准备举办“最美奋斗者”图文展览,要求每个班级任选一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最美奋斗者”展板。你所在的班级将选择袁隆平院士作为参展人物,请同学们认真学习课文,着手准备“最美奋斗者”袁隆平图文展板。
情境任务
禾下乘凉梦,观展传精神
活动一 寻深深足迹,悟精神品质
1.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寻找具体事件,归纳概括这些以具体事例所展现的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几天后将赴京领奖的袁隆平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工作,淡泊名利
②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确定研究方向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③1964年7月,袁隆平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推进研究进程
不惧权威,敢于创新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④1992年6月,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功,影响世界
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序号 研究内容
(1)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2) 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3)
活动二 列《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思来路艰辛
2.通读课文可知,这篇通讯大体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依序写出其中的重要环节。请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列出《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作为展板内容之一。
杂交水稻研究进程表
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序号 研究内容
(4) 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5) 两系杂交稻研究成功
(6)
(7) 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
(8)
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
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3.思考:科研之路不会是平坦的,总会有坎坷。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 ①困难:权威论断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活动三 记录深情,选摘佳句共赏析
4.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请从中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加以赏析,然后将其作为展板的一个模块。
(1)摘录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赏析加颜色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摘录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 画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3)摘录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活动四 巧妙布局,展出风采
5.布置图文展览需要提纲挈领式的布局安排,让参观者既能很快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又能感受袁隆平院士的人格魅力。本篇人物通讯中小标题的设置、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对布置图文展览也有借鉴意义。试分析课文中小标题的内涵和作用,概括课文的叙述特点。
答案 (1)小标题的运用,使布局谋篇精细、巧妙。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发现过程;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理念;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重大意义。内容丰富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假设《环球》《生活周刊》《自然》杂志向你约稿,内容是关于袁隆平的专栏报道,你打算选择以下哪些材料?为什么?
材料一:袁隆平宁愿不住豪宅、不开豪车,也要把经费拿来做研究: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被他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下田地做实验,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直到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方便才购置了一辆不到十万的车。
材料二: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90岁的袁隆平做过一次20分钟的演讲,全程英文,吐词清晰,掷地有声。
微任务
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人物
材料三: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多个地区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造福了全世界。
材料四:袁隆平诙谐地说:“老年人容易缺钙,我在田野工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还能充分享受日晒,虽然皮肤晒黑了,但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他早年吸烟,可戒烟后没再吸过一口烟,身边的人有时故意问他:“您还想吸烟吗?”他很坚定地说:“不想。”可话锋一转,“做梦还是会梦到在吸烟,哈哈。”
材料五:一次采访中,袁隆平前一秒还自称是个“资深帅哥”、非常英俊的,下一秒就因为自己的“不诚实”笑到镜头都模糊了。当主持人说到83岁高龄时,袁老立马纠正道:“是83岁青春。”
材料六:袁隆平与妻子邓哲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从青春年少到白头,感情仍保持不变,依然浓烈、浪漫。在袁隆平90岁生日宴上,袁老狠狠地喂了大家一大波狗粮。当九层高的大蛋糕被端上来时,他开心地切下第一块,马上递到妻子的嘴边,嘴里还不忘念叨着:“来吃。”那一刻,已经83岁的邓哲,笑得如同少女般羞涩。
材料七:2020年10月,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测评,青岛、温州、潍坊三地产量,最高亩产800公斤,创造新纪录。
答案 (提示)不同杂志的侧重点不同,《环球》更希望发出世界的声音,《生活周刊》需要呈现的是一个接地气的袁隆平,《自然》需要呈现的是袁隆平团队在科学上的成就。依据不同的中心,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报道。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①___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
2
3
4
5
6
7
8
9
10
1949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闹灾荒战乱,百姓②_________。少年时袁隆平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③__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后吓了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④_____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着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肝胆相照 ②颠沛流离 ③满目疮痍 ④呕心沥血
①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
②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③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
④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
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
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
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
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中冒号和A、C、D三项中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B项表示提起下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的精神。
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
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颠覆世界权威”与“专注于田畴”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于研究杂交水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获得诸多国际国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袁隆平一生最大的追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坚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断提高水稻亩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袁隆平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方向,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家,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心系苍生、勇于创新,我们要传承他的这种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不是奖项和荣誉 ②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 
③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而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式应为“不是……”,结合前文“曾获得诸多国际国内奖项,他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可知,此处可填写“不是奖项和荣誉”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冒号和“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可知,此处应是对下文的总括,而下文强调袁隆平成名前后在水稻研究上的专注,故可填写“他对水稻研究的专注始终如一”之类的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③处,根据横线后的“不仅是为了缅怀他,也是为了致敬他、感谢他”可知,此处应强调对袁隆平先生的纪念,故可填写“我们纪念袁隆平先生”之类的内容。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几个短句,请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我们要传承引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方向、影响一代又一代育种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袁隆平心系苍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坚持与奋斗、传承与弘扬。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创新局面,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奇迹,积累了一笔又一笔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技工作者,忠于国家、敢于担当,积极投身到科学事业当中。从“对祖国母亲赤胆忠心,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托起了民族的脊梁”的钱学森,到“倘若生命终结后可再生,我依然会选择中国,选择中国的核事业”的邓稼先;从“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的任新民,到“没有找到存在的证据,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证据”的南仁东……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或许这正是新时代对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注脚。而新时代下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时代责任与科技挑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是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内核。
(摘编自光明网《探寻新时代征程下的科学家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能从杰出科学家的经历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科学家主题电影通过对科学家辉煌成就的介绍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揭示他们作出非凡贡献的现实背景和精神动力,展现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渴望超越平庸、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人们提供了榜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学家主题电影中的主人公们,置身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新生、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他们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汇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程中。《钱学森》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归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和研究环境、突破重重封锁回国,是因为祖国在他的心中无可替代;克服千难万险也要让原子弹升空,是出于保卫祖国和平的强烈责任感。纪录片《诗与真》中的严东生,制定中国第一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紧急受命解决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的难题,无不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国防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还原,为科学家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壮举找到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唤起观众的爱国之情与主人公达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也激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成就更加壮美的人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学家主题电影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生动阐释,也少不了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充分展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力量源泉,悲天悯人、心怀大爱的人文情怀则赋予科学研究向善而行的价值取向。《我是医生》中的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强调“科学就是事实本身”,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其背后的支撑是“把每一个病人都背过河”的信念。《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超凡未来》中,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用“湛卢剑”来比喻北斗,比喻其无坚不摧却从不称霸,尽显中国科学家的浪漫和仁心。这种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描述,给予观众深刻的思想启迪:科学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困境,让世界更美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英雄正日益成为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工作不仅塑造着中国的未来,更塑造着全人类的未来。在科学家主题电影中,他们从普通人成长为卓越科学家的过程得以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得以彰显,既可以在青少年中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也是一个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的窗口。科学家主题电影的进一步繁荣值得期待。(摘编自吕珍珍《科学家主题电影,何以鼓舞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奋斗,也正是科技工作者将个人
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局面。
B.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们心系祖国,将他们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
要相结合,为科技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处于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新生、从弱到强之际的严东生不计功利、献
身科学,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汇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程中。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现代社会,知识英雄已经成为
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工作塑造着全人类的未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英雄已经成为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错。结合材料二“知识英雄正日益成为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可知,是“正日益成为”而非“已经成为”。选项“已经成为”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关涉科学家精神,一则谈其时代意义,一则谈其在电影中
的表现及作用。
B.悲天悯人、心怀大爱的人文情怀,促使袁隆平选择了让人类远离饥饿
的杂交水稻研究。
C.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用“湛卢剑”来命名北斗,取其锐
利刚强、无坚不摧之意。
D.《我是医生》的科学家电影,既有对科学精神的生动阐释,也有对科
学家人文情怀的充分展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用‘湛卢剑’来命名北斗,取其锐利刚强、无坚不摧之意”错。结合材料二“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用‘湛卢剑’来比喻北斗,比喻其无坚不摧却从不称霸,尽显中国科学家的浪漫和仁心”可知,是“用‘湛卢剑’来比喻北斗”,并且是“比喻其无坚不摧却从不称霸”。选项“命名北斗”“取其锐利刚强、无坚不摧之意”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卓仁禧院士屡担国家重任,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到研发彩色录像磁
带黏合剂等,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
B.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
克技术难关,突破核潜艇最关键的技术,铸成中国的“钢铁蛟龙”。
C.30年来,捞纸大师周东红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保持着成品
率100%的突出纪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D.为国铸核盾的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说:
“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合材料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是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内核”可知,材料一是围绕“科学家精神”展开的。
A项“卓仁禧院士屡担国家重任……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B项“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技术难关……铸成中国的‘钢铁蛟龙’”,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项“捞纸大师周东红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突出纪录”,着重体现的是“工匠精神”,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项“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9.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心系国家,敢于担当。
②不畏艰难,勇于挑战。
③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④理想高远,不懈奋斗。
10.在中国科技馆4D影院展映的《袁隆平》等国产科学家主题电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打造一部优秀的科学家主题电影。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应突出对科学家辉煌成就的介绍和心灵世界的探寻。
②注重对科学家所处特定历史背景的还原,挖掘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支撑,从而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③既要生动阐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要用心挖掘并展示出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给予观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④展示科学家们从普通人成长为卓越科学家的过程,彰显其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第二单元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