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6:30:21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河中石兽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颠(   )
【答案】zhào;yè;yān;niè;sù;yì;diā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2.划船。3.船。 注意“棹”不要读作 zhuó ;“曳”(yè)不要读作“zhuài”,曳: 拖;拉;牵引。“湮”(yān):1.埋没。2.淤塞。啮(niè): 咬(多指鼠、兔等) 。溯(sù)流:顺流而下。 臆(yì)断: 凭臆测来断定。颠(diān):1.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2.颠簸:路不平;3.跌落;倒下来;4.跳起来跑。
故答案为:zhào;yè;yān;niè;sù;yì;diān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以为顺流下矣(   )(   )
(5)棹数小舟(   )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
【答案】(1)靠近;岸边
(2)倒塌
(3)经过,经历
(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
(5)划(船)
(6)设馆教书
(7)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2)山门圮于河: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3)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4)以为顺流下矣: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5)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靠近;岸边。(2) 倒塌;(3) 经过,经历;(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 划(船);(6) 设馆教书;(7) 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故答案为:(1)靠近;岸边
(2) 倒塌
(3) 经过,经历
(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
(5) 划(船)
(6) 设馆教书
(7) 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课文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非木杮(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湮于沙上(   )
(4)不亦颠乎(   )
(5)啮沙为坎穴(   )(   )
(6)转转不已(   )
(7)遂反溯流逆上矣(   )(   )
(8)可据理臆断欤(   )
【答案】(1)这
(2)被
(3)埋没
(4)颠倒 ,错乱
(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
(6)停止
(7)于是;逆流
(8)主观地判断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1)这石兽不是木片;(2)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石兽埋没在沙里;(4)不是很荒唐吗?(5)冲刷成为坑洞;(6)不停地转动;(7)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8)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 这;(2) 被;(3) 埋没;(4) 颠倒 ,错乱;(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6) 停止;(7)于是;逆流;(8) 主观地判断。
故答案为:(1) 这
(2) 被
(3) 埋没
(4) 颠倒 ,错乱
(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6) 停止
(7)于是
逆流
(8) 主观地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4.解释加点的词,指出其古义和今义。
(1)渐沉渐深耳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   
【答案】(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耳朵
(2)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一起;并列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越沉越深罢了; (3)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古义分别是:(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2)事物的道理、规律;(3)一起。根据平时对这几个词语的积累可知其今义。
故答案为:(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耳朵
(2)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一起;并列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5.解释加点的词,指出其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2)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3)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   
(4)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答案】(1)经过,经历;阅读
(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判断动词
(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只,仅仅;但是 ,却,表转折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1)过了十多年;(2)这石兽不是木片;(3)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4)只知道其一。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古义分别是:(1)经过,经历;(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4)只,仅仅。根据平时积累可知这几个词语的今义。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阅读
(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判断动词
(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只,仅仅;但是 ,却,表转折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古义强化;古义弱化等。
6.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②众服为确论(   )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之①闻之笑曰(   )
②沿河求之(   )
③一老河兵闻之(   )
④其反激之力(   )
【答案】(1)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石兽;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①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②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③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2)①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③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④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石兽;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1)介词,被
动词,是
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结构助词,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7.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其活用现象。
(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2)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据此可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1)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 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故答案为:(1)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2) 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8.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一文的作者是   ,字   ,    (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   ,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答案】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
故答案为: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9.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 关键词: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关键词: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kǎn)穴:坑洞。
(3)关键词:然:既然这样。则: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故答案为:(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3)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 .尔辈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 .水不能冲石;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 石必倒掷坎穴中)。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不亦颠乎(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而行)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4.下列句子中为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5.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0.“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11.C;B
12.C
13.D
14.B
15.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6.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倒装句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4)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5)本题考查辨析倒装句的能力。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答题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0.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据此可知这两句中的“之”的意思分别是:“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故答案为:“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石兽
11.根据“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看出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故答案为:C
B
12.C不亦颠乎:不是很荒唐吗?颠:颠倒,错误 。
故答案为:C
13.D 寺僧和讲学家的见解不正确,老河兵的见解正确。
故答案为:D
14.B“求二石兽于水中 ”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是: 于水中求二石兽。意思是: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故答案为:B
15.结合语境分析,针对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讲学家就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然后他就给寺僧讲解其中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据此可以看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结合语境分析,讲学家自认为懂得“物理”,还帮寺僧分析得出的结论:石兽沉到泥沙里面去了,应该到原地泥沙中寻找。针对讲学家的道理和结论,老河兵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讲学家所谓的鹅“物理“并不正确,他分析了石兽、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反溯流逆上、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是: 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故答案为: 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6.这篇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④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17.参考下列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联系成语:刨根究底    
②阅十余岁 古今异义现象    
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 查阅字典:①参加,参与;②就着,根据;③从,跟;④接近,靠近    
④伊犁之无水 课内迁移:无丝竹之乱耳    
1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是固然的意思,“乎”表示反问,老河兵有条不紊地道出自己的结论,以反问句讽刺讲学家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而且自以为是,哗众取宠。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0.[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结合两文,分析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答案】17.研究探求;经过、经历;接近,靠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0.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这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是明显没有错。徐舍人蒸远,曾经参与这件事,曾对我说,这个将领可以推究事理,蒸远能说出他的名字,可惜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池时,借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就选择了渡口为遗址,来靠近水流。
17.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究:研究探求。②阅十余岁 :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 :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就:接近,靠近。④伊犁之无水 :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为:研究探求
经过、经历
接近,靠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故答案为: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苟:如果。表示假设。安:怎么。表示反问。“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是一个反问句,变为肯定句是: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老树的根须下面一定有水。因此“安”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故答案为: 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0.【甲】石兽掉到河里,十余年后,寺僧想当然认为石兽被河水冲到下游去了,而讲学家虽然知道物理,但他并没有考虑水流的因素,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而老河兵经常与水打交道,像到河中打捞东西的事他经历了很多,因此他们综合分析石头、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这位将领能考虑到城中老树和水的关系,分析出既然有老树,就必然有水。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河中石兽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颠(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以为顺流下矣(   )(   )
(5)棹数小舟(   )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非木杮(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湮于沙上(   )
(4)不亦颠乎(   )
(5)啮沙为坎穴(   )(   )
(6)转转不已(   )
(7)遂反溯流逆上矣(   )(   )
(8)可据理臆断欤(   )
4.解释加点的词,指出其古义和今义。
(1)渐沉渐深耳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   
5.解释加点的词,指出其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2)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3)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   
(4)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6.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1)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②众服为确论(   )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之①闻之笑曰(   )
②沿河求之(   )
③一老河兵闻之(   )
④其反激之力(   )
7.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其活用现象。
(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一文的作者是   ,字   ,    (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   ,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9.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 .尔辈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 .水不能冲石;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 石必倒掷坎穴中)。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不亦颠乎(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而行)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4.下列句子中为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5.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④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17.参考下列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联系成语:刨根究底    
②阅十余岁 古今异义现象    
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 查阅字典:①参加,参与;②就着,根据;③从,跟;④接近,靠近    
④伊犁之无水 课内迁移:无丝竹之乱耳    
1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是固然的意思,“乎”表示反问,老河兵有条不紊地道出自己的结论,以反问句讽刺讲学家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而且自以为是,哗众取宠。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0.[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结合两文,分析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zhào;yè;yān;niè;sù;yì;diā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2.划船。3.船。 注意“棹”不要读作 zhuó ;“曳”(yè)不要读作“zhuài”,曳: 拖;拉;牵引。“湮”(yān):1.埋没。2.淤塞。啮(niè): 咬(多指鼠、兔等) 。溯(sù)流:顺流而下。 臆(yì)断: 凭臆测来断定。颠(diān):1.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2.颠簸:路不平;3.跌落;倒下来;4.跳起来跑。
故答案为:zhào;yè;yān;niè;sù;yì;diān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1)靠近;岸边
(2)倒塌
(3)经过,经历
(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
(5)划(船)
(6)设馆教书
(7)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2)山门圮于河: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3)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4)以为顺流下矣: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5)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靠近;岸边。(2) 倒塌;(3) 经过,经历;(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5) 划(船);(6) 设馆教书;(7) 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故答案为:(1)靠近;岸边
(2) 倒塌
(3) 经过,经历
(4)认为;这里作动词用,往下移动
(5) 划(船)
(6) 设馆教书
(7) 研究 、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课文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答案】(1)这
(2)被
(3)埋没
(4)颠倒 ,错乱
(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
(6)停止
(7)于是;逆流
(8)主观地判断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1)这石兽不是木片;(2)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石兽埋没在沙里;(4)不是很荒唐吗?(5)冲刷成为坑洞;(6)不停地转动;(7)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8)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 这;(2) 被;(3) 埋没;(4) 颠倒 ,错乱;(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6) 停止;(7)于是;逆流;(8) 主观地判断。
故答案为:(1) 这
(2) 被
(3) 埋没
(4) 颠倒 ,错乱
(5)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6) 停止
(7)于是
逆流
(8) 主观地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4.【答案】(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耳朵
(2)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一起;并列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越沉越深罢了; (3)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古义分别是:(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2)事物的道理、规律;(3)一起。根据平时对这几个词语的积累可知其今义。
故答案为:(1)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耳朵
(2)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一起;并列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5.【答案】(1)经过,经历;阅读
(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判断动词
(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只,仅仅;但是 ,却,表转折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1)过了十多年;(2)这石兽不是木片;(3)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4)只知道其一。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古义分别是:(1)经过,经历;(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4)只,仅仅。根据平时积累可知这几个词语的今义。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阅读
(2)指示代词,这,指石兽;判断动词
(3)句首语气词,表示申 说理由或推测原因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只,仅仅;但是 ,却,表转折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古义强化;古义弱化等。
6.【答案】(1)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石兽;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1)①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②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③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2)①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③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④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1)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石兽;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1)介词,被
动词,是
动词,成为
(2)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结构助词,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7.【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2)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据此可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1)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2) 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故答案为:(1)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2) 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8.【答案】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
故答案为: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9.【答案】(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 关键词: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关键词: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kǎn)穴:坑洞。
(3)关键词:然:既然这样。则: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故答案为:(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3)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答案】10.“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11.C;B
12.C
13.D
14.B
15.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6.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倒装句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4)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5)本题考查辨析倒装句的能力。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答题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0.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据此可知这两句中的“之”的意思分别是:“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故答案为:“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石兽
11.根据“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看出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故答案为:C
B
12.C不亦颠乎:不是很荒唐吗?颠:颠倒,错误 。
故答案为:C
13.D 寺僧和讲学家的见解不正确,老河兵的见解正确。
故答案为:D
14.B“求二石兽于水中 ”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是: 于水中求二石兽。意思是: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故答案为:B
15.结合语境分析,针对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讲学家就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然后他就给寺僧讲解其中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据此可以看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结合语境分析,讲学家自认为懂得“物理”,还帮寺僧分析得出的结论:石兽沉到泥沙里面去了,应该到原地泥沙中寻找。针对讲学家的道理和结论,老河兵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讲学家所谓的鹅“物理“并不正确,他分析了石兽、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反溯流逆上、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是: 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故答案为: 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6.这篇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答案】17.研究探求;经过、经历;接近,靠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0.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这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是明显没有错。徐舍人蒸远,曾经参与这件事,曾对我说,这个将领可以推究事理,蒸远能说出他的名字,可惜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池时,借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就选择了渡口为遗址,来靠近水流。
17.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究:研究探求。②阅十余岁 :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 :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就:接近,靠近。④伊犁之无水 :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答案为:研究探求
经过、经历
接近,靠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故答案为: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19.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苟:如果。表示假设。安:怎么。表示反问。“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是一个反问句,变为肯定句是: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老树的根须下面一定有水。因此“安”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故答案为: 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0.【甲】石兽掉到河里,十余年后,寺僧想当然认为石兽被河水冲到下游去了,而讲学家虽然知道物理,但他并没有考虑水流的因素,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而老河兵经常与水打交道,像到河中打捞东西的事他经历了很多,因此他们综合分析石头、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这位将领能考虑到城中老树和水的关系,分析出既然有老树,就必然有水。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