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课《窦娥冤》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课《窦娥冤》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7:34: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课《窦娥冤》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 应验(yīng) 杳无音信(yǎo)
B.湛湛(zhàn) 衔冤(xián) 烧一陌(bǎi) 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 亲眷(juàn) 提防(tí) 错勘(kān)
D.亢旱(kàng) 盗跖(zhí) 嗟怨(jiē) 刽子手(kuài)
【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应验”的“应”读为“yìng”;
B项,正确;
C项,“提防”的“提”读为“dī”;
D项,“刽子手”的“刽”应读“guì”。
故答案为:B。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本题中“应”“提”为多音字,“刽”为易误读字。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携子 嫡亲 看觑 变微 孛老 燕侣莺俦
B.靳死 刬的 绣闼 惫懒 浣纱 鳏寡孤独
C.忤逆 恓惶 尸骸 白练 寒暄 负屈衔冤
D.冤魂 扛旱 倾刻 怜悯 造蘖 长弘化碧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窦娥冤
【解析】【分析】B项,靳死应当是勒死、绣闼应该是绣挞、浣纱在本课应该是绾纱,三个都是形近或是音近词,共三个错别字;C项,无错别字;D项,抗旱在本课应该是亢旱、蘖应该是造孽 长弘化碧应该是苌弘化碧都是音近错别字,共三个。A项携子应该是楔子、变微应该变徵,都是形近错字,共两个,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窦娥冤
【解析】【分析】不明不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D“不明不暗”用于房间光线,属于对象误用。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处。
B项,成分残缺,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句式杂糅,“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可删去“都有记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杂糅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C项为杂糅式结构混乱。
5.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答案】A
【知识点】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窦娥冤
【解析】【分析】戏曲结尾是古往今来人们希望的最好结局,如果没有这个结尾,人们的想象不一定就是戏剧性的;而这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结尾,不仅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声,能揭示了当时封建吏治的残酷无情,深化了中心。
【点评】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
6.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汉宫秋》、《单刀会》等。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孝妇。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窦娥冤
【解析】【分析】《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的代表作,而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项中《汉宫秋》不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对文本理解能力。
7.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窦娥冤
【解析】【分析】A、B和D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而C项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暑气暄”与“下雪天”是对比,而“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才是比喻。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8.对剧本中〔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答案】A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窦娥冤
【解析】【分析】前面《滚绣球》一节对天地的指控表达窦娥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极度无奈和对官场腐败的极度不满。本曲词再次回到天地上来,只能说明寄托自己的命运与天地,是当时以窦娥为代表的穷苦老百姓在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改变命运的情况下的一种美好心愿,并不是结构不严谨。故选A。
【点评】考查对课文的结构和文本材料理解能力。
9.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答案】D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没来由”“不提防”与“犯王法”和“遭刑宪”是一对对比,并不是衬托。B项曲词中并没有显示出窦娥虽有怨愤不敢指责官府,而且下面《滚绣球》唱词印证了窦娥没有不敢怨愤官府的意思。C项窦娥的唱词只是表达自己这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命运不能把控的悲哀,并没有人生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应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B.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C.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D.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答案】(1)D
(2)D
(3)B
(4)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⑴ D贼:摧残。
⑵翻译: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 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 ”,句意完整,之间不断开,排除AC;“ 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句意完整,之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D。
⑶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⑷ 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重点字:“于”,“微”,大意。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重点字:“拔”,“尤”“材”使动用法。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⑷ 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绝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三、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一名学生给张教授的一封电子邮件,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张教授钧鉴:
欣闻先生拙作业已付梓,钦佩有加。回忆学习期间承蒙先生惠顾,感激不尽。以前我多有浅陋垂青之语,请多包涵。谨祝您的家母健康长寿。
顺颂时祺。
学生李明
2018年12月25日
【答案】①“拙作”应为“大作”。②“惠顾”应为“厚爱”或“关爱”。③应将“垂青”删除。④“您的家母”应为“令堂”或“您的母亲”。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拙作”: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此处使用不当,称对方的作品可用“大作”。“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称别人关心爱护自己可用“厚爱”或“关爱”。“垂青”:表示别人对自己的重视,此处谦敬不当,应删除。“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如称对方的母亲可用“令堂”或“您的母亲”。
故答案为: ①“拙作”应为“大作”。
②“惠顾”应为“厚爱”或“关爱”。
③应将“垂青”删除。
④“您的家母”应为“令堂”或“您的母亲”。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2.某校文学社举办课文中“最美女性形象”评选活动,请向组委会写一段关于窦娥的推荐词。
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35字。
推荐词:   
【答案】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窦娥是不幸的,幼时丧母,七岁又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即使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胁迫时她也坚守着妇德,不畏强权,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伤心,请求侩子手从后街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柔弱、需要人保护的女子,竟然被当时的官府任意枉杀。
故答案为: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课《窦娥冤》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 应验(yīng) 杳无音信(yǎo)
B.湛湛(zhàn) 衔冤(xián) 烧一陌(bǎi) 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 亲眷(juàn) 提防(tí) 错勘(kān)
D.亢旱(kàng) 盗跖(zhí) 嗟怨(jiē) 刽子手(kuài)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携子 嫡亲 看觑 变微 孛老 燕侣莺俦
B.靳死 刬的 绣闼 惫懒 浣纱 鳏寡孤独
C.忤逆 恓惶 尸骸 白练 寒暄 负屈衔冤
D.冤魂 扛旱 倾刻 怜悯 造蘖 长弘化碧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5.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6.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汉宫秋》、《单刀会》等。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汉朝的孝妇。
7.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8.对剧本中〔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9.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B.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C.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D.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三、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一名学生给张教授的一封电子邮件,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张教授钧鉴:
欣闻先生拙作业已付梓,钦佩有加。回忆学习期间承蒙先生惠顾,感激不尽。以前我多有浅陋垂青之语,请多包涵。谨祝您的家母健康长寿。
顺颂时祺。
学生李明
2018年12月25日
12.某校文学社举办课文中“最美女性形象”评选活动,请向组委会写一段关于窦娥的推荐词。
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35字。
推荐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应验”的“应”读为“yìng”;
B项,正确;
C项,“提防”的“提”读为“dī”;
D项,“刽子手”的“刽”应读“guì”。
故答案为:B。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本题中“应”“提”为多音字,“刽”为易误读字。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窦娥冤
【解析】【分析】B项,靳死应当是勒死、绣闼应该是绣挞、浣纱在本课应该是绾纱,三个都是形近或是音近词,共三个错别字;C项,无错别字;D项,抗旱在本课应该是亢旱、蘖应该是造孽 长弘化碧应该是苌弘化碧都是音近错别字,共三个。A项携子应该是楔子、变微应该变徵,都是形近错字,共两个,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窦娥冤
【解析】【分析】不明不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D“不明不暗”用于房间光线,属于对象误用。
4.【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处。
B项,成分残缺,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句式杂糅,“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可删去“都有记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杂糅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C项为杂糅式结构混乱。
5.【答案】A
【知识点】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窦娥冤
【解析】【分析】戏曲结尾是古往今来人们希望的最好结局,如果没有这个结尾,人们的想象不一定就是戏剧性的;而这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结尾,不仅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声,能揭示了当时封建吏治的残酷无情,深化了中心。
【点评】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窦娥冤
【解析】【分析】《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的代表作,而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项中《汉宫秋》不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对文本理解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窦娥冤
【解析】【分析】A、B和D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而C项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暑气暄”与“下雪天”是对比,而“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才是比喻。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窦娥冤
【解析】【分析】前面《滚绣球》一节对天地的指控表达窦娥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极度无奈和对官场腐败的极度不满。本曲词再次回到天地上来,只能说明寄托自己的命运与天地,是当时以窦娥为代表的穷苦老百姓在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改变命运的情况下的一种美好心愿,并不是结构不严谨。故选A。
【点评】考查对课文的结构和文本材料理解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没来由”“不提防”与“犯王法”和“遭刑宪”是一对对比,并不是衬托。B项曲词中并没有显示出窦娥虽有怨愤不敢指责官府,而且下面《滚绣球》唱词印证了窦娥没有不敢怨愤官府的意思。C项窦娥的唱词只是表达自己这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命运不能把控的悲哀,并没有人生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应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0.【答案】(1)D
(2)D
(3)B
(4)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⑴ D贼:摧残。
⑵翻译: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 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 ”,句意完整,之间不断开,排除AC;“ 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句意完整,之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D。
⑶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⑷ 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重点字:“于”,“微”,大意。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重点字:“拔”,“尤”“材”使动用法。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⑷ 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绝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11.【答案】①“拙作”应为“大作”。②“惠顾”应为“厚爱”或“关爱”。③应将“垂青”删除。④“您的家母”应为“令堂”或“您的母亲”。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拙作”: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此处使用不当,称对方的作品可用“大作”。“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称别人关心爱护自己可用“厚爱”或“关爱”。“垂青”:表示别人对自己的重视,此处谦敬不当,应删除。“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如称对方的母亲可用“令堂”或“您的母亲”。
故答案为: ①“拙作”应为“大作”。
②“惠顾”应为“厚爱”或“关爱”。
③应将“垂青”删除。
④“您的家母”应为“令堂”或“您的母亲”。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2.【答案】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窦娥是不幸的,幼时丧母,七岁又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即使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胁迫时她也坚守着妇德,不畏强权,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伤心,请求侩子手从后街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柔弱、需要人保护的女子,竟然被当时的官府任意枉杀。
故答案为: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