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14:15:0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蹑足行伍之间 D.陈利兵而谁何
3.下列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开关延敌 ②将赛事截止延至本月20日
B.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②一句话就笑眯眯的刺中对方要害
C.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歌颂光明,鞭笞黑暗
D.①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朝着花香与幸福的方向迁徙
4.下列划线词“度”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A.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B.一年一度秋风劲
C.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履至尊而制六合
6.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⑥/④/⑤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8.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9.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暴虐无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借古讽今 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10.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   ,最早的   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 《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11.“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句话翻译为   。
二、文言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过 秦 论
贾 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
②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13.(2017高一下·定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怨恨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序八州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践华为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义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的一种刑罚,此指用严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C.殊俗,不同的风俗,此处指边远的地区;山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此处指东方各诸侯国。
D.七庙,即天子的宗庙,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处所。宗庙毁灭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三、语言表达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请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
材料:
大海 高山 远方
短视 渺小 狭隘
高大的形象 开阔的眼界 宽广的胸怀
15.根据内容、句式的要求补写句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 。
要求:Ⅰ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Ⅱ①②处的句式与前面举例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Ⅲ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中的“崤”应读“yá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衡”通“横”。
B项,“弊”通“敝”。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何”通“呵”。
故答案为:C。
【点评】所谓的通假,指古人在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且字义上与其字有一定区别的字来代替的现象。用来替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用了的字叫本字,也叫正字。本题“衡”“弊”“何”均为通假字。
3.【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古:邀请,今:延续。
B项,古今都指“重要的,关键的部位”。
C项,古:治理;今:批评、指责。
D项,古:被征发戍边,今:转移。
故答案为:B。
【点评】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彩发生变化。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本题涉及的古今异义词有:延、鞭笞、迁徙。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例句和C项中的“度”意思都是“估量、估计”。
A项,规章、制度。
B项,次、回,量词。
D项,通“渡”,过。
故答案为:C。
【点评】“度”的含义有:(1)名词。①计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③制度,法度;④气度,常态。(2)量词,次,回,个。(3)动词。①谱写,创制(歌曲);②过;读音二:dúo,①丈量,计算;②推测,估计。例句和C项中的“度”含义相同。
5.【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过秦论
【解析】【分析】例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声音一样”。
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瓦罐制作。
B项,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国内”。
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招致”。
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故答案为:B。
【点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本题划线词均为名词的活用。
6.【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过秦论
【解析】【分析】①⑦是名词活用作状语,②③⑥是使动用法,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⑤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答案】C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过秦论
【解析】【分析】敲扑是古代的刑具,但是长的叫“扑”,短的叫“敲”。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记忆能力,平时学习时要求学生时常关注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节气、纪年法等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很有帮助。
8.【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第二个“因”的意思是“趁着”;B项“余烈”的意思是“遗留下来的功业”;C项“揭”的意思是“举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9.【答案】秦国由弱小到强大,到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再到十几年后的被推翻的过程;暴虐;不施仁政;借古讽今;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过秦论
【解析】【分析】秦始皇实行暴政,致使辛苦几百年经营的秦朝毁于一旦。贾谊作为一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撰写这篇史论文的目的就是封建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达到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长治久安的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0.【答案】政论家;文学家;词赋;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知识点】文学常识;过秦论
【解析】【分析】贾谊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洛阳人,也是我国最早的辞赋作家之一。比如,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鹏鸟赋》、《吊屈原赋》等,还有他的政论散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1.【答案】可是应有的成功和失败发生了不同平常的变化,功业完全相反。
【知识点】翻译;过秦论
【解析】【分析】首先要注意“成败”、“易变”、“功业”等这几个实词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融到句子里,用流畅的语言把句子翻译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12.【答案】(1)D
(2)B
(3)B
(4)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关键词:“三主”“谏”“谋”)
②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关键词“察”“审”“宜”“有时”)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过秦论;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根据语境,“ 藉使 ”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不能分开,故可以排除AB两项;“ 庸主之材 ”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材”,所以二者不能分开,故答案选D。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B项中,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应该为“公、侯、伯、子、男”,故答案选B。
⑶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B项"子婴连一般君 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理解错误,在文中是作者假设的情况。故选B。
⑷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注意 关键词:“三主”“谏”“谋”的翻译。⑵注意关键词“察”“审”“宜”“有时”的翻译。
答案为:⑴D ⑵B ⑶B
⑷ 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关键词:“三主”“谏”“谋”)
②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关键词“察”“审”“宜”“有时”)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国,崤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 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 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的,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规条例繁苛,刑罚残酷,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借鉴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3.【答案】(1)B
(2)C
(3)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秦论;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B项“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怨”,结合语境应该译为报仇。(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动词,当作/介词,被;C项,助词,的/助词,的;D项,介词,和/介词,比。(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点评】在古代,作为地区名的“山西”,最初并不指今山西省地区。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至西汉,人们是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县东)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主要是指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地区;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附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14.【答案】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狭隘,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渺小,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忘掉短视,拥有开阔的眼界。
【知识点】仿写句式;过秦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句子要注意把握例句的形式句式的特点和例句中心内涵,形神兼备才会合乎仿写的要求。该题句式为“请凝视......你会忘掉.......拥有......”,而例句的神则为选取的意象“高山、大海,远方”对于心境的陶冶。
故答案为: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狭隘,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渺小,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忘掉短视,拥有开阔的眼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仿写时一定要首先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看是否选用修辞手法,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格式上的一致、内容上和上下文的衔接。
15.【答案】①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或: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呢?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或:是否能接纳意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过秦论
【解析】【分析】内容、句式都要符合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
【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中的“崤”应读“yá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蹑足行伍之间 D.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衡”通“横”。
B项,“弊”通“敝”。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何”通“呵”。
故答案为:C。
【点评】所谓的通假,指古人在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且字义上与其字有一定区别的字来代替的现象。用来替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用了的字叫本字,也叫正字。本题“衡”“弊”“何”均为通假字。
3.下列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开关延敌 ②将赛事截止延至本月20日
B.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②一句话就笑眯眯的刺中对方要害
C.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歌颂光明,鞭笞黑暗
D.①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朝着花香与幸福的方向迁徙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古:邀请,今:延续。
B项,古今都指“重要的,关键的部位”。
C项,古:治理;今:批评、指责。
D项,古:被征发戍边,今:转移。
故答案为:B。
【点评】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彩发生变化。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本题涉及的古今异义词有:延、鞭笞、迁徙。
4.下列划线词“度”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A.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B.一年一度秋风劲
C.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例句和C项中的“度”意思都是“估量、估计”。
A项,规章、制度。
B项,次、回,量词。
D项,通“渡”,过。
故答案为:C。
【点评】“度”的含义有:(1)名词。①计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③制度,法度;④气度,常态。(2)量词,次,回,个。(3)动词。①谱写,创制(歌曲);②过;读音二:dúo,①丈量,计算;②推测,估计。例句和C项中的“度”含义相同。
5.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履至尊而制六合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过秦论
【解析】【分析】例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声音一样”。
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瓦罐制作。
B项,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国内”。
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招致”。
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故答案为:B。
【点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本题划线词均为名词的活用。
6.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⑥/④/⑤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过秦论
【解析】【分析】①⑦是名词活用作状语,②③⑥是使动用法,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⑤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答案】C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过秦论
【解析】【分析】敲扑是古代的刑具,但是长的叫“扑”,短的叫“敲”。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记忆能力,平时学习时要求学生时常关注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节气、纪年法等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很有帮助。
8.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过秦论
【解析】【分析】A项第二个“因”的意思是“趁着”;B项“余烈”的意思是“遗留下来的功业”;C项“揭”的意思是“举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9.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   ,揭露秦始皇的   ,最后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暴虐无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借古讽今 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答案】秦国由弱小到强大,到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再到十几年后的被推翻的过程;暴虐;不施仁政;借古讽今;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过秦论
【解析】【分析】秦始皇实行暴政,致使辛苦几百年经营的秦朝毁于一旦。贾谊作为一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撰写这篇史论文的目的就是封建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达到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长治久安的目的。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0.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   、   ,最早的   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 《   》(也称《治安策》)《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答案】政论家;文学家;词赋;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知识点】文学常识;过秦论
【解析】【分析】贾谊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洛阳人,也是我国最早的辞赋作家之一。比如,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鹏鸟赋》、《吊屈原赋》等,还有他的政论散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1.“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句话翻译为   。
【答案】可是应有的成功和失败发生了不同平常的变化,功业完全相反。
【知识点】翻译;过秦论
【解析】【分析】首先要注意“成败”、“易变”、“功业”等这几个实词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融到句子里,用流畅的语言把句子翻译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否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分辨句子中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以及文言现象的正确翻译。
二、文言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过 秦 论
贾 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
②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答案】(1)D
(2)B
(3)B
(4)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关键词:“三主”“谏”“谋”)
②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关键词“察”“审”“宜”“有时”)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过秦论;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根据语境,“ 藉使 ”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不能分开,故可以排除AB两项;“ 庸主之材 ”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材”,所以二者不能分开,故答案选D。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B项中,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应该为“公、侯、伯、子、男”,故答案选B。
⑶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B项"子婴连一般君 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理解错误,在文中是作者假设的情况。故选B。
⑷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注意 关键词:“三主”“谏”“谋”的翻译。⑵注意关键词“察”“审”“宜”“有时”的翻译。
答案为:⑴D ⑵B ⑶B
⑷ 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关键词:“三主”“谏”“谋”)
②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关键词“察”“审”“宜”“有时”)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国,崤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 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 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的,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规条例繁苛,刑罚残酷,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借鉴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3.(2017高一下·定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怨恨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序八州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践华为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义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的一种刑罚,此指用严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C.殊俗,不同的风俗,此处指边远的地区;山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此处指东方各诸侯国。
D.七庙,即天子的宗庙,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处所。宗庙毁灭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答案】(1)B
(2)C
(3)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秦论;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B项“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怨”,结合语境应该译为报仇。(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动词,当作/介词,被;C项,助词,的/助词,的;D项,介词,和/介词,比。(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点评】在古代,作为地区名的“山西”,最初并不指今山西省地区。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至西汉,人们是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县东)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主要是指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地区;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附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三、语言表达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请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
材料:
大海 高山 远方
短视 渺小 狭隘
高大的形象 开阔的眼界 宽广的胸怀
【答案】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狭隘,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渺小,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忘掉短视,拥有开阔的眼界。
【知识点】仿写句式;过秦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句子要注意把握例句的形式句式的特点和例句中心内涵,形神兼备才会合乎仿写的要求。该题句式为“请凝视......你会忘掉.......拥有......”,而例句的神则为选取的意象“高山、大海,远方”对于心境的陶冶。
故答案为: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狭隘,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渺小,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忘掉短视,拥有开阔的眼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仿写时一定要首先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看是否选用修辞手法,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格式上的一致、内容上和上下文的衔接。
15.根据内容、句式的要求补写句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 。
要求:Ⅰ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Ⅱ①②处的句式与前面举例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Ⅲ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答案】①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或: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呢?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或:是否能接纳意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过秦论
【解析】【分析】内容、句式都要符合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