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3.《鸿门宴》随堂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3.《鸿门宴》随堂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11:00:1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3.《鸿门宴》随堂检测
一、基础理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道芷阳间行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令将军与臣有郤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因击沛公于坐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末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B.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至于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不同朝代不尽相同。
C.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乙】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释】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6.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分:区别)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8.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辞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10.乙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   ,   。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表达与应用
14.某班文学爱好者有感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事迹,撰写了上联,请你根据《鸿门宴》中樊哙的事迹为其写出恰当的下联。
上联:易水悲歌,荆轲提剑入宫刺秦王显侠客风貌
下联:   
15.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   ,   ,   ,范增无奈的心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①当,担任。
②④替,给。
③算是。
⑤⑥作为。
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
⑧句末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⑦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使眼色;
②⑤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接近;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使……跟随;
④⑥⑨⑩为名词做状语,从小路,在夜里,向上,像翅膀。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距”同“拒”,“内”同“纳”。
B.“郤”同“隙”。
C.“戮”同“勠”。
D.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②小人: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相同。③今人:古义为“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为“现在的人”。④日夜:日日夜夜,古今义相同。⑤细说:古指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地叙述。⑥鱼肉:古指鱼和肉,今指鱼的肉。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今异义词理解的能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
5.【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资治通鉴》”不在“前四史”之列。“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后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答案】6.A
7.B
8.C
9.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10.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译文】
【乙】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课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句识别,剔除干扰项。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和对人物评价探究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文言文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6.A.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分:职责,本分。译文:①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②使您和我发生误会。③亚父朝南坐。④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⑤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⑥是做臣子的职责。故答案为:A。
7.“天下事”是“大定矣”的主语,两者不能断开,排除CD;“愿赐骸骨”意思是请求致仕告老还乡,要和“归”断开,排除A。原文标点是: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译文: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故答案为:B。
8.C.“隋唐时是州郡的主官”说法错误,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刺史等的属官。故答案为:C。
9.①辍:停止;飧饔:晚餐和早餐,引申为吃饭;蕃:繁衍生息。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②去:离开;恨:遗憾。译文: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故答案为: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10.题干给出的答题区间是“第二段选文末句”,再理解句子意思,分点概括作答,根据原文“增始劝项梁立,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见,义帝本就是范增劝说所立,项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本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项羽接受,这样一来,项羽一定会怀疑范增因为谋杀义帝对自己有异心,因此作者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总结此题答案有三点: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故答案为: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答案】11.C
12.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垓下歌》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大风歌》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本题要求分别逐句赏析,答题时注意要逐句分析,然后点出每一句表现出主人公思想感情。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1.C.“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故答案为:C。
12.《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可奈何”“奈若何”既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也有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的忧虑。《大风歌》流露出对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时代环境的颂扬之情,表达了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王基业的巨大的喜悦之情。三句诗歌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突出维护统治的决心和意志,也表达出内心的无限焦灼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13.【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谨、辞、舞、沛、俎、辞。
故答案为:⑴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⑵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14.【答案】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鸿门宴》项羽留刘邦饮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急情况下,樊哙为救刘邦闯入大帐,责备项羽,项羽不仅不责备,还称呼他为壮士,让他饮酒吃彘肩,樊哙并不推辞,大口吃肉,豪放饮酒。对对联时还要讲究规则,“易水”“鸿门”地点相对,“悲歌”“豪饮”动作相对,“荆轲”“樊哙”人名相对,“提剑入宫”“携盾闯帐”动作相对,“刺秦王”“救沛公”动作相对,“显侠客风貌”对“展壮士精神”。上下句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上下内容衔接得当,都显示出了侠客勇士的精神风貌。
故答案为: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15.【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张良机智的安排;樊哙忠勇的行为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日知录》三则
【解析】【分析】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中出现的这几个人的不同的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打量阅读优秀作品,培养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3.《鸿门宴》随堂检测
一、基础理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①当,担任。
②④替,给。
③算是。
⑤⑥作为。
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
⑧句末语气词。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道芷阳间行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⑦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使眼色;
②⑤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接近;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使……跟随;
④⑥⑨⑩为名词做状语,从小路,在夜里,向上,像翅膀。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令将军与臣有郤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距”同“拒”,“内”同“纳”。
B.“郤”同“隙”。
C.“戮”同“勠”。
D.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末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②小人: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相同。③今人:古义为“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为“现在的人”。④日夜:日日夜夜,古今义相同。⑤细说:古指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地叙述。⑥鱼肉:古指鱼和肉,今指鱼的肉。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今异义词理解的能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B.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至于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不同朝代不尽相同。
C.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资治通鉴》”不在“前四史”之列。“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后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乙】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释】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6.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分:区别)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8.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辞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10.乙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答案】6.A
7.B
8.C
9.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10.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解析】【译文】
【乙】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课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逐句识别,剔除干扰项。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和对人物评价探究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文言文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6.A.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分:职责,本分。译文:①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②使您和我发生误会。③亚父朝南坐。④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⑤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⑥是做臣子的职责。故答案为:A。
7.“天下事”是“大定矣”的主语,两者不能断开,排除CD;“愿赐骸骨”意思是请求致仕告老还乡,要和“归”断开,排除A。原文标点是: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译文: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故答案为:B。
8.C.“隋唐时是州郡的主官”说法错误,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刺史等的属官。故答案为:C。
9.①辍:停止;飧饔:晚餐和早餐,引申为吃饭;蕃:繁衍生息。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②去:离开;恨:遗憾。译文: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故答案为:①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范增离去是好事,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10.题干给出的答题区间是“第二段选文末句”,再理解句子意思,分点概括作答,根据原文“增始劝项梁立,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见,义帝本就是范增劝说所立,项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本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项羽接受,这样一来,项羽一定会怀疑范增因为谋杀义帝对自己有异心,因此作者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总结此题答案有三点: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故答案为:①义帝当初是范增劝说项梁拥立的;②项羽中途谋杀义帝;③范增劝阻忠告却没有被项羽接受。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垓下歌》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大风歌》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本题要求分别逐句赏析,答题时注意要逐句分析,然后点出每一句表现出主人公思想感情。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1.C.“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故答案为:C。
12.《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可奈何”“奈若何”既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也有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的忧虑。《大风歌》流露出对群雄逐鹿、风云际会的时代环境的颂扬之情,表达了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王基业的巨大的喜悦之情。三句诗歌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突出维护统治的决心和意志,也表达出内心的无限焦灼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   ,   。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
【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谨、辞、舞、沛、俎、辞。
故答案为:⑴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⑵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三、语言表达与应用
14.某班文学爱好者有感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事迹,撰写了上联,请你根据《鸿门宴》中樊哙的事迹为其写出恰当的下联。
上联:易水悲歌,荆轲提剑入宫刺秦王显侠客风貌
下联:   
【答案】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鸿门宴》项羽留刘邦饮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危急情况下,樊哙为救刘邦闯入大帐,责备项羽,项羽不仅不责备,还称呼他为壮士,让他饮酒吃彘肩,樊哙并不推辞,大口吃肉,豪放饮酒。对对联时还要讲究规则,“易水”“鸿门”地点相对,“悲歌”“豪饮”动作相对,“荆轲”“樊哙”人名相对,“提剑入宫”“携盾闯帐”动作相对,“刺秦王”“救沛公”动作相对,“显侠客风貌”对“展壮士精神”。上下句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上下内容衔接得当,都显示出了侠客勇士的精神风貌。
故答案为: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要求掌握对联式仿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15.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   ,   ,   ,范增无奈的心情。
【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张良机智的安排;樊哙忠勇的行为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日知录》三则
【解析】【分析】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中出现的这几个人的不同的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打量阅读优秀作品,培养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