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9:25:3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堤沙(dī) 千骑(qí) 都门(dōu)
B.凝噎(yē) 暮霭(ǎi) 老叟(sōu) 罗绮(qǐ)
C.重湖(chóng) 叠巘(yǎn) 嬉嬉(xī) 骤雨(zhòu)
D.箫鼓(xiāo) 珠玑(jī) 参差(cān) 羌管(qi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堑 声声慢 叠巘清嘉 晓风残月
B.珠玑 醉花阴 羌管弄晴 良晨美景
C.罗绮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户盈罗绮
D.参差 望海潮 无语凝噎 吟赏烟霞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又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正在“蠢蠢欲动”,预计可能会在今天开始“中国之旅”,至于它会不会给辽宁带来较大幅度降温影响,气象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中。
B.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是小事,但真正做到,便就真能改善大的环境。因为具体而微的努力,才能有中国更加有力量和希望的明天。
C.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消息称,上官婉儿千字铭文墓志为千字楷书,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行文采用春秋笔法,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
D.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二人河梁携手,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有多种词牌,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B.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D.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5.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6.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之情。
B.“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D.《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7.对下列词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唐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直抒胸臆,含义无穷。“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他的的代表作之一《虞美人》。
B.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拓了豪放派的一代新风。他的代表词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她的代表作之一是《相见欢》。
C.辛弃疾的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无门的激愤心情,命意深远,风格豪迈,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苏辛”。
D.柳永的词是表现个人细致缠绵的感情的如《雨霖铃》便是。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方法,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
A.都门/帐饮无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9.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杏花春雨 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0.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雨霖铃》这首词,完成题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送别气氛。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想象虚写出离愁之深、之浓。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议论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处已经由景语变为情语,是直抒胸臆之笔,更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2)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在饿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单纯客观地直抒别情,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对氛围进行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无绪”“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词句语言平直通俗,但感情真挚,出之自然,所绘形象生动形象。
C.“念去去”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去”字的叠用,更显示出了离别的深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了另一种意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2.阅读《望海潮》这首词,完成题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2)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13.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将它进行合理的扩展,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
14.“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   。这是对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形象的表述。“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都”应读dū;
B项,“叟”应读sǒu;
D项,“参”应读cēn。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划线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项,“良晨美景”应为“良辰美景”。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雨霖铃
【解析】【分析】A项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这里加了引号,是活用,适合语境。B项的“具体而微”意思是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形状和规模比较微小而已。不能用来形容努力,不符此句语境。C项的“春秋笔法”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符合此句语境。D项的“河梁”即桥,暗指送别。这里代指依依惜别,符合此句语境。
【点评】本题是考查成语的运用。主要看与语境合不合、修饰对象当不当、褒贬当不当、范围当不当、谦敬当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4.【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雨霖铃
【解析】【分析】C“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错误。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5.【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D项,“上阕写景由实到虚,下阕写景为虚写”。
6.【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也传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7.【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雨霖铃
【解析】【分析】《相见欢》是李煜的词。
8.【答案】A
【知识点】断句;雨霖铃
【解析】【分析】“都门/帐饮无绪 ”应改为“都门帐饮/无绪”。
【点评】此题考查对古诗句的断句。断句应根据句子的含义去判断,此句中“都门帐饮”是指临别之时在都门帐篷里饮酒,不能分开来读,根据题干要求,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融情入境,托物言志等;C项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10.【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
【解析】【分析】“竞豪奢”一个短语,名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争夸耀,反应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不是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点评】此题考查对本词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11.【答案】(1)C
(2)D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几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是“留”的谐音,表达不舍之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有今后难再重逢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理解错误。词句中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样伤离别,但是词人因为是在清秋节离别,比古人更加伤感,而非一样深。故选C。
(2)D项,“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分析错误。“经年”“今宵”是“时间”,而非“空间”。故选D。
(3)本题,首先理解这三句话的句意: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可以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三句是在写景,从抒情的角度来说是借景抒情。“柳”“留”的谐音,暗含不舍,“晓风残月”都是凄凉之景,词人借景抒情,写出了离人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也可以从设问、虚写或者炼字的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1)C;(2)D;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几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是“留”的谐音,表达不舍之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有今后难再重逢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选项,到文本中找到相关词句,认真比对分析,根据词句本身和语境,综合把握词句的含义,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精彩诗句,一般有两个角度,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其次要注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诗歌的中心情感联系起来作答。
12.【答案】(1)C
(2)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分析错误。此组数字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豪放的特点。《望海潮》是一首体现柳永豪放词风的词。故选C。
(2)本题,第一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是从历史传统方面点出杭州的繁华。“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是从自然景观方面描画出杭州的美丽。“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从市井面貌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是从百姓生活方面写出杭州的繁华。第二问:词人将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写出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以乐景衬乐情,写出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故答案为:(1)C;
(2)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认真审题,然后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筛选概括。情感分析方面,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13.【答案】示例一:秋日清晨的风已有些凉意,词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而两岸杨柳在暗淡的晨光中依稀可辨,笼罩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天边的冷月如钩。
示例二: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想象着今宵旅途中离别的况味,心境冷落至极。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将它进行合理的扩展,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首先要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这两句话只有景物,没有人物,我们需要补充出人物——词人,还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想象诗人的动作、情态、心理活动等,也要对意象进行描写性的扩展。要注意符合原词的意境——凄凉冷落,情感是低沉哀婉的,另外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秋日清晨的风已有些凉意,词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而两岸杨柳在暗淡的晨光中依稀可辨,笼罩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天边的冷月如钩。
示例二: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想象着今宵旅途中离别的况味,心境冷落至极。
【点评】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语句一定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或暗示的具有可能的扩展方向。主要有四种方法:具体描写法。就是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所给的扩展对象,通过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扩展的内容更具体、更真切、更形象、更丰富。联想想象法。就是根据题中已提供的情境进行具体展现,对提示性情境进行合理扩展,或列举,或补充,是的内容充实丰富。插入添加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或添加一些语句,使原语句得以扩展并使语义丰富起来。综合运用法。在实际扩展的操作中,并不是独立运用某一种方法,往往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这样才能使得得分率大大提高。
14.【答案】示例: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是有井水喝的地方,人们都能歌咏柳永写的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句话的意思。根据后文说法,“‘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作。人人能咏唱,首先说明柳永的词流传很广;其次是他的词大众化,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人人能咏;最后,体现了他的词非常受人欢迎。答题的时候可以这三个角度概括。注意字数限制,和与上下文的衔接。
故答案为:示例: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是有井水喝的地方,人们都能歌咏柳永写的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堤沙(dī) 千骑(qí) 都门(dōu)
B.凝噎(yē) 暮霭(ǎi) 老叟(sōu) 罗绮(qǐ)
C.重湖(chóng) 叠巘(yǎn) 嬉嬉(xī) 骤雨(zhòu)
D.箫鼓(xiāo) 珠玑(jī) 参差(cān) 羌管(qiāng)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都”应读dū;
B项,“叟”应读sǒu;
D项,“参”应读cēn。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划线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堑 声声慢 叠巘清嘉 晓风残月
B.珠玑 醉花阴 羌管弄晴 良晨美景
C.罗绮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户盈罗绮
D.参差 望海潮 无语凝噎 吟赏烟霞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B项,“良晨美景”应为“良辰美景”。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又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正在“蠢蠢欲动”,预计可能会在今天开始“中国之旅”,至于它会不会给辽宁带来较大幅度降温影响,气象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中。
B.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是小事,但真正做到,便就真能改善大的环境。因为具体而微的努力,才能有中国更加有力量和希望的明天。
C.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消息称,上官婉儿千字铭文墓志为千字楷书,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行文采用春秋笔法,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
D.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二人河梁携手,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雨霖铃
【解析】【分析】A项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这里加了引号,是活用,适合语境。B项的“具体而微”意思是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形状和规模比较微小而已。不能用来形容努力,不符此句语境。C项的“春秋笔法”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符合此句语境。D项的“河梁”即桥,暗指送别。这里代指依依惜别,符合此句语境。
【点评】本题是考查成语的运用。主要看与语境合不合、修饰对象当不当、褒贬当不当、范围当不当、谦敬当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有多种词牌,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B.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D.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雨霖铃
【解析】【分析】C“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错误。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5.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D项,“上阕写景由实到虚,下阕写景为虚写”。
6.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之情。
B.“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D.《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也传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7.对下列词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唐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直抒胸臆,含义无穷。“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他的的代表作之一《虞美人》。
B.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拓了豪放派的一代新风。他的代表词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她的代表作之一是《相见欢》。
C.辛弃疾的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报国无门的激愤心情,命意深远,风格豪迈,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苏辛”。
D.柳永的词是表现个人细致缠绵的感情的如《雨霖铃》便是。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雨霖铃
【解析】【分析】《相见欢》是李煜的词。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方法,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
A.都门/帐饮无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答案】A
【知识点】断句;雨霖铃
【解析】【分析】“都门/帐饮无绪 ”应改为“都门帐饮/无绪”。
【点评】此题考查对古诗句的断句。断句应根据句子的含义去判断,此句中“都门帐饮”是指临别之时在都门帐篷里饮酒,不能分开来读,根据题干要求,故选A。
9.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杏花春雨 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雨霖铃
【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融情入境,托物言志等;C项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10.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
【解析】【分析】“竞豪奢”一个短语,名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争夸耀,反应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不是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点评】此题考查对本词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雨霖铃》这首词,完成题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送别气氛。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想象虚写出离愁之深、之浓。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议论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处已经由景语变为情语,是直抒胸臆之笔,更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2)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在饿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单纯客观地直抒别情,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对氛围进行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无绪”“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词句语言平直通俗,但感情真挚,出之自然,所绘形象生动形象。
C.“念去去”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去”字的叠用,更显示出了离别的深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了另一种意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C
(2)D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几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是“留”的谐音,表达不舍之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有今后难再重逢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表明了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理解错误。词句中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样伤离别,但是词人因为是在清秋节离别,比古人更加伤感,而非一样深。故选C。
(2)D项,“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分析错误。“经年”“今宵”是“时间”,而非“空间”。故选D。
(3)本题,首先理解这三句话的句意: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可以从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三句是在写景,从抒情的角度来说是借景抒情。“柳”“留”的谐音,暗含不舍,“晓风残月”都是凄凉之景,词人借景抒情,写出了离人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也可以从设问、虚写或者炼字的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1)C;(2)D;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词人漂泊江湖的感受。这几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是“留”的谐音,表达不舍之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有今后难再重逢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选项,到文本中找到相关词句,认真比对分析,根据词句本身和语境,综合把握词句的含义,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精彩诗句,一般有两个角度,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其次要注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诗歌的中心情感联系起来作答。
12.阅读《望海潮》这首词,完成题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2)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C
(2)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分析错误。此组数字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豪放的特点。《望海潮》是一首体现柳永豪放词风的词。故选C。
(2)本题,第一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是从历史传统方面点出杭州的繁华。“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是从自然景观方面描画出杭州的美丽。“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从市井面貌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是从百姓生活方面写出杭州的繁华。第二问:词人将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写出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以乐景衬乐情,写出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故答案为:(1)C;
(2)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认真审题,然后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筛选概括。情感分析方面,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三、语言表达
13.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将它进行合理的扩展,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
【答案】示例一:秋日清晨的风已有些凉意,词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而两岸杨柳在暗淡的晨光中依稀可辨,笼罩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天边的冷月如钩。
示例二: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想象着今宵旅途中离别的况味,心境冷落至极。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就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将它进行合理的扩展,要求符合原词意境,不少于50个字。首先要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这两句话只有景物,没有人物,我们需要补充出人物——词人,还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想象诗人的动作、情态、心理活动等,也要对意象进行描写性的扩展。要注意符合原词的意境——凄凉冷落,情感是低沉哀婉的,另外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示例一:秋日清晨的风已有些凉意,词人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而两岸杨柳在暗淡的晨光中依稀可辨,笼罩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天边的冷月如钩。
示例二: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想象着今宵旅途中离别的况味,心境冷落至极。
【点评】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语句一定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或暗示的具有可能的扩展方向。主要有四种方法:具体描写法。就是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所给的扩展对象,通过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扩展的内容更具体、更真切、更形象、更丰富。联想想象法。就是根据题中已提供的情境进行具体展现,对提示性情境进行合理扩展,或列举,或补充,是的内容充实丰富。插入添加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或添加一些语句,使原语句得以扩展并使语义丰富起来。综合运用法。在实际扩展的操作中,并不是独立运用某一种方法,往往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这样才能使得得分率大大提高。
14.“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   。这是对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形象的表述。“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答案】示例: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是有井水喝的地方,人们都能歌咏柳永写的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句话的意思。根据后文说法,“‘有井水饮处’即指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作。人人能咏唱,首先说明柳永的词流传很广;其次是他的词大众化,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人人能咏;最后,体现了他的词非常受人欢迎。答题的时候可以这三个角度概括。注意字数限制,和与上下文的衔接。
故答案为:示例: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是有井水喝的地方,人们都能歌咏柳永写的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