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是学生形成完整的有关中华民国建立知识链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情况分析:经过本单元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积累,了解了孙中山的的革命活动以及三民主义等内容,但学习深度不够;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史料识读能力,但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与过程,理解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通过史料、图片以及地图等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学习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一、背景二、过程三、影响(一)积极影响(二)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朗诵秋瑾女士的《如此江山》,向学生提问这首诗都包含了诗人秋瑾哪些感彩?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聆听教师朗诵,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都包含了诗人秋瑾哪些感彩?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秋瑾引入,过渡到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民主人士谋革命——背景 1、政治背景:通过《时局图》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得出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的结论。2、经济、阶级基础: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的有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是辛亥革命发生的经济与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思想基础。4、组织基础:通过表格梳理并结合教师讲述,让学生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5、军事基础:出示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地图,接下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萍陆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果与影响等。 最后,总结辛亥革命发生的五大背景。 1、根据出示的材料,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背景。2、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了解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1、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与实证的素养以及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识读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二、惊天动地谱春秋——过程 播放《武昌起义》的视频,了解什么是武昌起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4页正文内容,并结合视频内容,让学生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 1、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2、自主阅读教材,提取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 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花无果恨悠悠——评价 通过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中的相关史料,分析辛亥革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胡结合绳《中国共产党70年》,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 根据出示的材料,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从正反两个角度看待辛亥革命。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小结:总结本课所学,串联辛亥革命发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辛亥革命。 熟悉本课逻辑框架,从总体上认识辛亥革命。 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只是我个人的设计,目前并没有机会进行实践,因此缺少学生的反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某些地方还有待思考与改善,例如在知识的深入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使用的材料还不是很充足,希望以后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所提升。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