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7 22: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详案)
一、课标解读
【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拖拖拉拉起身)大人好。
教师:老爷们辛苦啦。
学生:升官发财。
教师:刚才引发同学们哄堂大笑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百年之前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里。这所成立自戊戌变法中的学校有个怪现象: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多为官僚贵族子弟,不用心学习,只为升官发财。这哪里是一所学术中心,分明就是一座官僚养成所。
最高学府尚且如此荒唐,普通国民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几千年封建旧道德、旧文化的荼毒下,我们的国民读的是四书五经,学的是孔孟之道。他们尊天地君亲,守三纲五常,早就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材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教师:结合陈独秀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国民已经经历了哪几次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探索呢?
学生:经历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等。
教师:那国民的态度如何?
学生:国民对国家大事隔岸观火、态度冷漠。
教师:尤其是在当时,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硬是在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中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此时此刻的中国,需要的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来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才能培养出新道德、新文化的新青年!
接下来就有请今天的领路人——老兔子蔡元培、中兔子陈独秀和小兔子胡适,让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先生引领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的激情岁月,去读一本唤醒民智的刊物,与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在一所思想自由的学府,聆听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中兔子陈独秀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有了更多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机会。1915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比起生活上的拮据,他更关心的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反观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他猛然醒悟:“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经过几个月的忙碌,一本唤醒民智的刊物应运而生。
【一本唤醒民智的刊物】
(图片)《青年杂志》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本杂志的封面,找出它的名称、创刊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名称是《青年杂志》,创刊时间是中华民国四年即1915年,创刊地点是上海。
教师: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下,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的是民国纪年法,与今天我们实行的公历在换算的时候只需要加减1911这个数字就可以了。所以《青年杂志》创刊的民国四年换算成公历就是?
学生:1915年。
教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方是法语的“青年”一词,中央的封面人物选择的是富有进取心的励志青年典范——卡内基,他白手起家,最后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
教师:陈独秀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什么?
学生:《敬告青年》。
教师:这样的封面设计和内容安排,表明陈独秀将满腔的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学生:新青年身上。
教师:那么,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开始标志,就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中间《青年杂志》还经历了一次改名,从第二卷起改名为什么?
学生:《新青年》。
教师:这再次体现了陈独秀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和对未来的希望。《新青年》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
(材料)《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初期的1000册,1917年以后发展到一万五六千册。——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华书局1954年版,p316.
(材料)同学原来知道《新青年》的人“非常少”, 自1917年初以后,“才引起同学们广泛的注意”,“每期出版后,在北大即销售一空”。——张国焘回忆
教师:可《新青年》创刊初期只发行了1000册,用张国焘的回忆来说就是知道的人“非常少”,影响力实在有限。但很快,《新青年》的发行量就涨到了一万五六千册,每期出版都销售一空,影响力大大提高。这个变化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
学生:1917年,北京大学。
教师:这就要归功于我们的老兔子蔡元培先生了。这位民国政府曾经的教育总长,因袁世凯的擅权而辞职,又因教育救国的梦想再次出山,于1917年1月4日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接手了这个将官僚养成所改造成真正治学场所的烫手山芋。
【一群才华横溢的学者】
教师:为了改造北大,蔡元培请来了哪些才华横溢的学者?
学生: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表格)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1917年 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主编
胡适 1910年 赴美留学 1917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新青年》 主要撰稿人
李大钊 1913年 赴日本留学 1918年 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 《新青年》 主要撰稿人
鲁迅 1902年 留学日本 1920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新青年》 主要撰稿人
教师:1916年的北京深冬,年近五旬的蔡元培先生多次来到陈独秀在北京暂居的旅馆拜访,几次会面后,陈独秀终于接受邀约,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在蔡元培的建议下将《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到北京。蔡元培也欣然接受陈独秀的推荐,聘请了准备回国的胡适为文学教授。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终于齐聚北大了。而李大钊、鲁迅等《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也大多任教于北大。这无疑宣告了蔡元培任内北大改革的新文化方向。
教师:接下来是慧眼识英雄的时刻了,结合我们课本的人物像,我们来找一找这幅《北大钟声》里面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们。
学生: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北大教授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人西装革履,剪了短发;有人留着辫子,还是长袍马褂。
教师:北大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穿长袍的前清遗老,也包容了接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这体现了蔡元培什么样的办学方针?我们在《人物扫描》辅栏找找答案。
学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所思想自由的学府】
教师:一位敢于担当的开明校长,一群才华横溢的学者教授,造就了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当年教授学子们齐聚的北大红楼,成为了守望思想黎明的灯塔。北京大学也终于由原来的官僚政治中心发展成为思想自由的学府,呈现出新旧并存、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也成为了继《新青年》杂志后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重要阵地。
【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
教师:《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北京大学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新青年的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才能听懂那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接下来的时间是《新青年》读书会,让我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翻开《新青年》杂志,品读文章,体会感悟,分享心得。
(学生活动)
教师:我们要品读的第一篇文章《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请一位新青年来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这个短篇小说讲述了年仅十四岁的女孩,因为未婚夫(吴家孩子)死掉,而她被自己亲生父母、大舅爷等活活饿死,以求换得“贞节”的故事。
教师:我们经常有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篇小说背后的现实更加残酷。仅仅是民国时期一个小小的遂安县,有记录可查的殉夫、守节记录就有这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害死了这些宝贵的生命?
学生:被封建旧道德、封建礼教的迫害致死。
教师:长久以来,我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以三纲为例,它讲究君为臣纲,那么老百姓就是君主的附属品;父为子纲,那么儿子就是父亲的附属品;夫为妻纲,就是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在陈独秀看了他们通通都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李大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身符,是保护君主政治的偶像。
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就决定弃医从文,来好好治一治国人的思想。他是?
学生:鲁迅。
教师:我们继续翻开《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节选段落。
学生: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教师:鲁迅笔下狂人的诘问,奏响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于是启蒙者们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发现了“吃人”,从“三纲五常”的说教中发现了“专制”和“奴性”。我们刚刚才读完《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感同身受。那在这里鲁迅先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谁?
学生: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旧道德、旧文化。
教师:鲁迅先生将手中的笔化作最锋利的刀,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他们在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道德、新文化的萌芽,提出用新思想武装新青年。那什么样的才是新道德、新文化、新思想呢?我们翻开第一卷第1号,请一位同学带领我们再次拜读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
学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mèi)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教师:陈独秀先生认为救治国家的两味良药是什么?
学生:民主、科学。
教师:所谓民主民主,主权在民,这套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民主思想,要求我们打破专制的牢笼,大胆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要让我们的国民从封建奴隶性的臣民变为拥有独立思想的公民。而所谓科学,就是讲究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要摒弃愚昧迷信,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去判断世间万事万物,从而真正的思想解放。因为民主和科学的英文分别以D和S开头,还被陈独秀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才能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教师:那刚才同学们都能很顺利地品读文章,因为这些白话文断句清楚、通俗易懂。而当时的主流却还是满纸之乎者也的深奥文章,普通人经常看不懂,读书人也没少被坑。有个笑话就写到,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二话没说就娶了回去,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秀才以为这个女子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但实际是“乌黑,头发无,脚不大周正”。
教师:文字那可是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要想让新文化运动走出北大校园,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还需要一位能打破艰深晦涩的旧文学,引领更大众化、平民化新文学的人物,掌声有请文学革命的先驱——小兔子胡适先生。
教师:早在胡适先生回国任教北大之前,他就在《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我们来划下重点,胡适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材料)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
学生: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教师:所以胡适先生强调的是要改变文学的表达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的主张得到了陈独秀的肯定,很快陈独秀就在《新青年》第二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请同学们找一找陈独秀提出怎样来改变文学的表达内容呢?
学生: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教师:胡适和陈独秀,他们一个解决了文学应该怎么去表达的问题,一个解决了文学要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人在文学革命中更是成就突出,猜猜他是谁?
学生:鲁迅。
教师:没错,鲁迅先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就是《狂人日记》,树立起了新文学的典范。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游戏)当文言文遇上白话文
教师:我们来玩儿个连连看小游戏,将左边一栏的文言文对应右边一栏的白话文。看看会迸发什么样的火花。
(学生活动)叹吾躯,已淘虚——感觉身体被掏空;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有钱,任性。……
教师:小小的放松过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文学革命。
教师: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是一场思想革命,而倡导普及白话文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值得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扛起了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中共诞生那一课再详讲。那么这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又会给当时的国人,尤其是青年们带来怎样的新生呢?
【新生】
(图片)《五四运动》
教师:这是1919年的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各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高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示威游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发表自己的爱国宣言。与新文化运动前的北大相比,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色彩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教师:青年学生崇拜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师: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这群受民主科学洗礼的北大学子,不再是浑浑噩噩的纨绔子弟,开始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勇敢承担起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教师: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幅图片上,还会看到女性的身影。犹记得京师大学堂的教室里只有“老爷”,没有女士。最先吁请大学开放女禁的人是邓春兰,在积极主张教育革新、提倡男女教育平等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1920年的北京大学首次迎来了9名女生入学,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甚至出现了敢跟皇帝打官司离婚的案例。
(图片)邓春兰、文绣
教师:在这些女性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什么改变?
学生: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教师: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大声疾呼,也让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悲苦女性“发现了自己”,她们毅然决然地打破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桎梏,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
新文化运动给“五四”时期的国人尤其男女青年以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洗礼,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打破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的思想种子,引领他们勇敢追求自由独立的人生,为以后的中国革命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这不愧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冷思】
教师: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在激情澎湃之余,我们更应该多一些深刻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
(材料)陈独秀说:“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钱玄同和刘半农主张用英语或者法语代替汉语,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吴虞提出应该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
教师:从这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的言论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反对一切跟孔子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师:或许有同学会疑惑,陈独秀、鲁迅他们可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他们是真的不懂传统文化的好吗,就那么绝对地要否定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回归那个时代之下,也不难理解这群民族的脊梁们在绝境中的痛苦抉择和偏颇:这是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要用最短的时间让最多的人接受,迫使他们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打倒“孔家店”,消除封建文化的影响。
教师:但时至今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经历了百年民主、科学洗礼的我们,早就摒弃了封建道德礼教,可以站在更理性、更客观的角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以白话文、文言文为例,我们来看看新文化运动中的小插曲。
教师: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这时,一些醉心于文言文的学生就质疑白话文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正好当时有人电邀胡适去做行政院秘书,让他用白话文回电拒绝了。他就请学生们用文言文编一则复电,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只有短短12个字,但是,胡适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教师:猜猜是哪5个字。
学生:……
教师:“干不了,谢谢!”精确又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不光如此,胡适还写过一首白话诗,我们读一读。
(材料)《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教师:白话诗是很形象生动的,但似乎吧又缺了那么点韵味儿。同样是写《蝶》,宋代的释行海说:“三三两两舞春暄,玉翅香须更可怜。拂草巡花情未定,又随风絮过秋千。”更加妙趣横生。
教师:这样看来,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好处,文言文也有文言文的优势,一个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是精确直白的科技语言,一个言简精炼、韵味含蓄,是传承文化的艺术语言。哪里需要分个高低贵贱,只看哪里需要哪里搬就是了。
教师:这样看来,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传统文化呢?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不光如此,我们还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共同构筑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
【小结】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用民主和科学洗礼了百年前的中国人,让他们成长为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学的新青年。而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思考的力量,望着他们坚毅的背影,踏着他们坚实的足迹,我们也必将成长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青年”!
历史、现实、未来是一条向着曙光的延长线。期待你们用鲜活的青春、蓬勃的朝气去创造崭新的未来。
【近代化探索主题小结】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认真阅读下表,找出缺少或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探索 阶级阶层 代表人物 口号 学习内容 性质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洋务派 中央:李鸿章; 地方:曾国藩、奕 、张之洞、左宗棠 前期:求富 后期:自强 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统治集团_____运动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_____、梁启超、谭嗣同等 维新变法 西方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_____运动
武昌起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孙中山、黄兴等 民主、科学 西方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_____
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 _____、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 民主、共和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伟大的_____运动
改正:
探索 阶级阶层 代表人物 口号 学习内容 性质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央:奕 ;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统治集团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维新变法 西方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等 民主、共和 西方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 民主、科学 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一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点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好知识点,又能理解好难点是必须突破的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了“情境——探究——反思——创新”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传统的理想教育,又突出新课改的合作意识、自主观念,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实现了有效教学。我也从学生身上享受到了交流思想的愉悦,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幸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