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7 22: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整体: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两者在抗日战争中都属重要节点。局部:针对本课内容而言,本课分为“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三个子目。可以将本课两条主线:一条是侵略与反抗的过程中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一条是国共两党的政策变化(逼蒋抗日、联共抗日)所体现的阶级矛盾的弱化。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三)学情分析根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从显性因素来看,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对抗日战争有所了解;(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等)从隐性因素来看,学生思想活跃,历史思维能力较七年级时有所提高,但感性思维较强,对两次事变的原因、意义的理解还需教师进行理性引导;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历史学习,学生的历史学习模式已逐渐形成;从其需求来看,学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是基础史实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对两次事变、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的探究,注重锻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认识时代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在“侵略与反抗”的脉络梳理中理解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史料的阅读与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行径,体会时代环境下的东北抗联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态度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问题的探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历史意识的提升,强化对阶级矛盾弱化的认识,在过程中实现民族责任感的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中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①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①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③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的图片)【问题引入】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又做过哪些令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呢?【过渡】杨靖宇将军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将军所领导的东北抗联对打击日军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引出】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呢?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东北抗联外,其他各界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本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生根据图片回想记忆中的杨靖宇,以此进入九一八事变情景,并开始思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以及中国方面的应对。 以学生熟知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为导入,利于引起学生共鸣,引出两个问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以及其他各界对侵略的反应,引入本课主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引发学生深思。
一、侵略 抗争——民族矛盾的上升 (一)东北的侵略与抗争九一八事变(PPT出示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关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原因的材料)【问题1】结合材料及教材,总结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PPT展示九一八事变相关图片)探究一: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及原因。(PPT展示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国民政府发表告国民书》中关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材料)【问题2】结合材料分析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伪满洲国建立(PPT展示图片,教师讲述伪满洲国建立概况)(1)概况: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PPT展示图片,讲述伪满统治下日军的侵略恶行)(2)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东北抗联(PPT展示东北抗联相关图片)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变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残暴的敌人进行游击战争,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过渡:东北沦陷,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学生们又是如何做的呢?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学生根据材料及教材,总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①寄希望于国联,希望能通过国联遏制日本的侵略行为。②蒋介石坚持“剿共”决心。学生观看PPT上有关东北抗联的照片,联想曾经学过的抗日英雄事迹,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相对比,感受英雄所处的艰苦环境以及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学生通过PPT展示图片与一二九运动口号,思考华北危机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目的及意义,体会一二九运动过程中的民族情感,思考面对日军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这一过程。 九一八事变通过中日视角的结合全面深入认识和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以及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与教师提示进行信息提取、问题分析与解答,突破难点,锻炼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伪满洲国的建立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老师讲解,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深重伤害,引导学生形成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正确观念。东北抗联通过东北抗联以及著名抗日英雄事迹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东北抗联的艰苦环境,学习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通过图片及代表学生事迹的了解,认识到当时国家危亡之格局以及随着日军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会当时学生之爱国激情与民众抗日救国的愤慨。
二、攘外 安内——阶级矛盾的弱化 (一)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 反蒋抗日(PPT出示《八一宣言》节选及《宣言》图片)(1)《八一宣言》鉴于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十分猖獗,共产国际于1935年7——8月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会议精神在8月1日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2)瓦窑堡会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传达“八一宣言”精神后,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重申“八一宣言”提出的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这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也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思想,但由于没有看到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已由软弱趋向强硬,仍旧强调“反蒋抗日”的方针。“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PPT展示《抗战人民宣言》图片)(1)张学良的影响。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就开始争取张学良东北军联合抗日,两次洛川会谈十分顺利,唯独对蒋介石态度问题上双方相左,张学良肯定蒋介石的实力与抗日态度,后来周恩来同张雪丽那个会谈后,1936年4月25日发表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第一次把国民党列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行列。(2)蒋介石对日态度的渐趋强硬是根本原因。1936年6月国共两党秘密会谈中国民党表示愿意在一定条件下停止“剿共”,共同抗日。且7月10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中蒋介石所作外交方针报告里对日本侵略表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3)共产国际的指示加速方针的形成。1936年7月共产国际了解瓦窑堡会议“反蒋抗日”的方针后,7月下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问题,认为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抗日斗争,要求放弃“反蒋抗日”,施行“逼蒋抗日”。(二)国民党政策的变化(PPT展示《张、杨对时局宣言》、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关于西安事变的材料以及1991年采访张学良的影响)【问题3】阅读教材及材料,小组讨论思考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PPT展示西安事变相关图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探究二:“杀蒋”与“放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PPT展示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会致苏联驻华临时代办斯伯里瓦涅克电(1936年12月16日)》、《中共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相关材料)【问题4】:概括材料中各方态度,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学生通过PPT所展示的图片以及文字史料,梳理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思考中共前期“反蒋抗日”政策的形成过程,由《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同时进一步思考此阶段阶级矛盾的变化。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文字材料分析中共抗日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内在逻辑及外部环境因素,梳理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西安事变背景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蒋介石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③张、杨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共抗日政策的变化为详细梳理国共两党的政策变化过程,以及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间的阶级矛盾变化,补充中共抗日政策变化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过程,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完整过程呈现给学生,以此直观认识,强化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全面理解。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以一手史料及当事人的采访印象为问题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完成对国共两党抗日政策变化的深究,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阶级矛盾弱化的关系,突破难点。在史料的阅读分析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体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力量。
课堂小结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行径永远留在世界史册之上,中华儿女抗争的无畏精神也将始终闪耀在全人类的心中。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始终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学生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行径,学习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体会家国情怀。 通过教师引导,在梳理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习总书记的话,升华本课主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后探究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就已经出现,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主要矛盾呢?要求:①搜集资料进行组织表达,300字左右②下节课之前发送至班级邮箱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讨论总结。 课后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历史意识的提升,在过程中实现民族责任感的培养,加强与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衔接。
教学反思
本课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较多,可能会存在教学进度过长,学生解读史料时间过长等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关键内容和关键字词等进行提取后进行整合分析,以此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生成的,具体的实践操作需要根据课堂情况、学生情况进行实际调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