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3 16:18:5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选项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隧道(suì) 穹顶(gōng) 缭绕(liáo) 名副其实(fú)
B.俯瞰(kàn) 颠簸(bō) 浮躁(zào) 络绎不绝(yì)
C.翌日(lì) 打嗝(gé) 巍峨(é) 纷至沓来(dá)
D.妩媚(wǔ) 绚丽(xuàn) 陡峭(qiào) 霓裳羽衣(chá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王之王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B.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D.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6.下列对《登勃朗峰》一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7.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勃朗峰是欧洲   山的主峰。
二、综合题
8.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   
(2)下面是我市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    下联:   
(3)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左:   
右: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
陈文中
①到省城进修,位在岳麓山脚,每天早晚都在山中漫步,我与这座名山有了一次全面的亲密接触。
②在山上走得多了,我对岳麓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作为山来说,岳麓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山,她不高,海拔才240米,从山脚到山顶,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她也不奇特,没有什么美丽的景点,可以说,这样的山在全国比比皆是。岳麓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的旁边,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她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也就是说,岳麓山的出名,完全不在她自己,而在于她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③像岳麓山这样的小山有无数,但是像岳麓山这样拥有如此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山却绝无仅有,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只能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残酷而冷峻。
④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⑤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当她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线上一个隆起的小小的土包。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
⑥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山峰,变成了世界上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⑦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变了形状,巨大的压力使她痛苦得不能呼吸。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也许会想到放弃,但是也许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⑧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能生长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亿年不懈地坚持。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也许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也许她知道,只要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土包。
⑨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个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来为她的成长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她面前停下匆匆的脚步。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⑩即使痛苦、即使漫长、即使寂寞,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她发现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她发现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摘自2006年第12期《中国青年》)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所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2)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⑦段再补充一个“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的论据。
(4)毛泽东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批注法给第⑨⑩段作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10.拓展阅读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并未描写泰山景观,是否可以删去?并简述理由。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穹”应读作“qióng”;“副”应读作“fù”。
B.“簸”应读作“bǒ”。
C.“翌”应读作“yì”;“沓”应读作“t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 项,” 物有所直 “应为 “ 物有所直 值”。
B项 “ 交相晖映 “应为 “ 交相辉映 ”。
C项” 纷至踏来 “应为“ 纷至沓来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3.【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D项有误, 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的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用法、情感色彩、语境意义,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无误的。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自我保护”后面加上“意识”。
【点评】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缩主干看搭配。
5.【答案】C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引号;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这是一个陈述句,故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B.后引号前面的句号(。)应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
C.此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6.【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正确的。A项 “嫉妒心理”错误 。
B项“ 失去耐心 ”错误。
D项“ 颠簸之苦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充分理解作者情感,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判断。
7.【答案】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阿尔卑斯
【知识点】外国文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课文的基本常识。根据课文背景可得出答案。
【点评】要注意课内文学常识的积累。
8.【答案】(1)殷殷绿叶几红花
(2)B;A
(3)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知识点】诗歌对联;补写对联;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⑴“ 脉脉清风千翠柳 ”描写水边翠柳依依的景象,结合公园花草植物的特点,字形研读上联词句特点,对出下联: 殷殷绿叶几红花 。
⑵因为剧院开门,演员观众才能进去欣赏和表演,所以上联应改为: 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下联: 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
⑶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由于古人写字是竖写,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右边是上联: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左边下联: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
故答案为:⑴ 殷殷绿叶几红花
⑵①B;②A;
⑶①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②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⑵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9.【答案】(1)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人要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靠自己长高;对比论证;比喻论征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题目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由岳麓山成为名山的原因在于她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引出作者的一个观点: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接着作者就以珠穆朗姆峰战胜痛苦、战胜各种压力、战胜寂寞,最终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的过程证明了这个观点,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世界上的山看的,不是为了告诉世界上的山如何出名,因此接下来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像珠穆朗玛峰一样 。从文章作者的观点看,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第③段把岳麓山和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作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2)首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这一句中的“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承接上文,“像另外一座山那样”开启下文,因此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为第⑦段补充论据,首先要明确这一段的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论据。这一段的论点是: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从自己的积累中选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事例补充即可。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此题要求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给第⑨⑩段作批注,题目虽然已经提出从内容和语言方面作批注,但批注的角度依然比较多,因此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两句话的意思与文中珠穆朗玛峰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分析珠穆朗玛峰成长中怎样验证这句话的,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几个分论点来理解。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选文内容来谈,词达句顺即可,如: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给文章内容作批注的能力。作批注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作进行空谈。
10.【答案】(1)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的理解能力。"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试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这样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开头的作用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础。解答时根据开头引用诗句的意思和文章的内容来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分析可知,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的志向。故答案为: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此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掌握描写中正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内容,根据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作者用”沥沥“、”细雨“,正面描写出似烟似雾;用"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来侧面描写雨。这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写显示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故答案为:⑴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词语、句子、或段落内容不能删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逻辑合理;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此题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内容叙述了什么,在文章中什么作用,去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掌握能力。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 游记或参观记,描写 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 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段引用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的作用: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2.为下文作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而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的作用: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正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正侧面描写景,使人如亲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获得艺术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解答时,需要学生在抓住具体句子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选项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隧道(suì) 穹顶(gōng) 缭绕(liáo) 名副其实(fú)
B.俯瞰(kàn) 颠簸(bō) 浮躁(zào) 络绎不绝(yì)
C.翌日(lì) 打嗝(gé) 巍峨(é) 纷至沓来(dá)
D.妩媚(wǔ) 绚丽(xuàn) 陡峭(qiào) 霓裳羽衣(chá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声字字音;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穹”应读作“qióng”;“副”应读作“fù”。
B.“簸”应读作“bǒ”。
C.“翌”应读作“yì”;“沓”应读作“t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 项,” 物有所直 “应为 “ 物有所直 值”。
B项 “ 交相晖映 “应为 “ 交相辉映 ”。
C项” 纷至踏来 “应为“ 纷至沓来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王之王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B.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D.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D项有误, 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的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用法、情感色彩、语境意义,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无误的。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自我保护”后面加上“意识”。
【点评】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缩主干看搭配。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答案】C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引号;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A.这是一个陈述句,故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B.后引号前面的句号(。)应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
C.此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
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6.下列对《登勃朗峰》一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答案】C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注意审题,选择正确的。A项 “嫉妒心理”错误 。
B项“ 失去耐心 ”错误。
D项“ 颠簸之苦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充分理解作者情感,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判断。
7.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勃朗峰是欧洲   山的主峰。
【答案】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阿尔卑斯
【知识点】外国文学;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课文的基本常识。根据课文背景可得出答案。
【点评】要注意课内文学常识的积累。
二、综合题
8.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   
(2)下面是我市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    下联:   
(3)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左:   
右:   
【答案】(1)殷殷绿叶几红花
(2)B;A
(3)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知识点】诗歌对联;补写对联;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⑴“ 脉脉清风千翠柳 ”描写水边翠柳依依的景象,结合公园花草植物的特点,字形研读上联词句特点,对出下联: 殷殷绿叶几红花 。
⑵因为剧院开门,演员观众才能进去欣赏和表演,所以上联应改为: 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下联: 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
⑶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由于古人写字是竖写,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右边是上联: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左边下联: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
故答案为:⑴ 殷殷绿叶几红花
⑵①B;②A;
⑶①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②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⑵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
陈文中
①到省城进修,位在岳麓山脚,每天早晚都在山中漫步,我与这座名山有了一次全面的亲密接触。
②在山上走得多了,我对岳麓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作为山来说,岳麓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山,她不高,海拔才240米,从山脚到山顶,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她也不奇特,没有什么美丽的景点,可以说,这样的山在全国比比皆是。岳麓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的旁边,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她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也就是说,岳麓山的出名,完全不在她自己,而在于她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
③像岳麓山这样的小山有无数,但是像岳麓山这样拥有如此良好的外部条件的山却绝无仅有,这也就决定了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只能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残酷而冷峻。
④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⑤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当她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线上一个隆起的小小的土包。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
⑥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山峰,变成了世界上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⑦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巨大的压力使她的骨骼变了形状,巨大的压力使她痛苦得不能呼吸。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也许会想到放弃,但是也许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⑧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能生长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亿年不懈地坚持。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也许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也许她知道,只要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土包。
⑨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个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来为她的成长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她面前停下匆匆的脚步。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⑩即使痛苦、即使漫长、即使寂寞,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她发现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她发现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摘自2006年第12期《中国青年》)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所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2)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请用简洁的语言为第⑦段再补充一个“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的论据。
(4)毛泽东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批注法给第⑨⑩段作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②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答案】(1)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人要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靠自己长高;对比论证;比喻论征
(2)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登勃朗峰
【解析】【分析】(1)这篇议论文题目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由岳麓山成为名山的原因在于她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引出作者的一个观点: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自己就成功了。接着作者就以珠穆朗姆峰战胜痛苦、战胜各种压力、战胜寂寞,最终整个世界已经在她的脚下的过程证明了这个观点,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给世界上的山看的,不是为了告诉世界上的山如何出名,因此接下来最后两个自然段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像珠穆朗玛峰一样 。从文章作者的观点看,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第③段把岳麓山和绝大部分的像岳簏山一样的小山作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2)首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这一句中的“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承接上文,“像另外一座山那样”开启下文,因此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3)为第⑦段补充论据,首先要明确这一段的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论据。这一段的论点是: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从自己的积累中选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事例补充即可。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战国时的苏秦以锥刺股的精神发愤苦读,终于从一个父母嫌弃、哥嫂不理的落魄书生成为一个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的纵横家。
(4)此题要求从内容、语言等方面任选一点用给第⑨⑩段作批注,题目虽然已经提出从内容和语言方面作批注,但批注的角度依然比较多,因此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第⑨段,求学也是如此。只要不停地为自己鼓劲,坚持不懈地为刻苦钻研,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第⑩段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在成功逐渐到来时令珠穆朗玛峰振奋的情景。
(5)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两句话的意思与文中珠穆朗玛峰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分析珠穆朗玛峰成长中怎样验证这句话的,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几个分论点来理解。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选文内容来谈,词达句顺即可,如:珠穆朗玛靠自己亿万年不断积蓄成长,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一个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人,要像珠穆朗玛一样,能经受住成功路上的寂寞和孤独的折磨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磨难,默默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努力奋斗,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中间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 ;③做铺垫等。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给文章内容作批注的能力。作批注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作进行空谈。
10.拓展阅读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并未描写泰山景观,是否可以删去?并简述理由。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案】(1)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辨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的理解能力。"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试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这样写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开头的作用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础。解答时根据开头引用诗句的意思和文章的内容来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来分析可知,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的志向。故答案为: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此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掌握描写中正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内容,根据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作者用”沥沥“、”细雨“,正面描写出似烟似雾;用"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来侧面描写雨。这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写显示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故答案为:⑴ 前两段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不能删去。第一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不是直接写泰山之景,而是为了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二段写出了决心登山的劲头,蓄势待发。这两段文字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即使结尾简短也不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
⑵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 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⑷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2分)。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有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能力。词语、句子、或段落内容不能删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逻辑合理;二是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此题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删,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内容叙述了什么,在文章中什么作用,去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移步换景"写景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掌握能力。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 游记或参观记,描写 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 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段引用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的作用: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2.为下文作铺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而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的作用: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正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的对象。正侧面描写景,使人如亲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获得艺术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解答时,需要学生在抓住具体句子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