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3:52: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nǐ dìng duàn liàn juàn liàn bēn fù tè shū qiān zì
                       
【答案】拟定;锻炼;眷恋;奔赴;特殊;签字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炼、眷、赴、 签”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拟定、锻炼、眷恋、奔赴、特殊、 签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读一读,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    (cháo zhā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    (juàn jüà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    (düàn duàn)炼自己的意志。
【答案】cháo;juàn;duàn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cháo、juàn、duà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牺牲的是   和   。其中,   是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
【答案】毛岸英;高瑞欣;毛岸英;毛泽东;朝鲜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毛岸英、高瑞欣、毛岸英、毛泽东、朝鲜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用本课学到的四字词语填空。
(1)他刚才还在不停地讲昨天的见闻,这会儿却一言不发,一副   的样子。
(2)听了妈妈讲的这个感人的故事,我   也流下了眼泪。
【答案】(1)若有所思
(2)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1)句中“他”安静下来了,一言不发。那么,“若有所思”意思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符合句意。(2)“我”听了故事,流下眼泪。“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本句中指“我”控制不住流下眼泪。
故答案为:(1)若有所思
(2)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写完后要通读句子,看词语是否恰当。
5.英雄事迹。(选做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其中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请将下面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应起来。
A.黄继光 B.杨根思 C.罗盛教 D.邱少云
(1)“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而壮烈牺牲”的是(  )。
(2)“抱起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是(  )。
(3)“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的是(  )。
(4)“冒着严寒先后3次跳入冰窟中,拼尽全力,救出朝鲜少年而牺牲”的是(  )。
【答案】(1)D
(2)B
(3)A
(4)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邱少云”事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杨根思”事例: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当年为了阻击美军,身抱炸药包与40多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罗盛教”事例: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邱少云”事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故答案为:(1)D
(2)B
(3)A
(4)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句段推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大意是   ,这表明了毛泽东主席   
【答案】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作为一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青山处处埋忠骨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大意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表明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7.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  )。(只填序号)
A.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B.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C.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的胸怀。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下面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B.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是父母所生?
C.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所生的。
D.没有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答案】B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的能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B改变了句子原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9.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从第一段能感受到毛泽东对爱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毛泽东是一位   的父亲。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答案】(1)无限眷恋;普通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无限眷恋、普通 ;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点评】(1)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二、阅读理解
10.课内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选段描写了毛主席的   、   、   和   ,表现了他失去爱子后内心巨大的悲痛。
(2)“若有所思”的意思是   。此时,毛主席思考的是(  )
A.战士们都是血肉之躯,父母所生。
B.如果不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会破坏两国的友谊。
C.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
D.岸英是自己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3)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导人?
【答案】(1)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2)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C
(3)毛主席是一位不为自己搞特殊的领导人。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2)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C ;
(3) 毛主席是一位不为自己搞特殊的领导人。
【点评】(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11.课外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①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②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扭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进来。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毛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毛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④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1)短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两件事,分别是:
①   ;②   。
(2)句子①和句子②表现了毛主席   句子③表现了毛主席   ,句子④表现了毛主席   。
A.坚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B.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C.十分体察民情,留心百姓的生活
(3)短文主要对毛主席进行了   和   的描写。
(4)文中描写的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什么感情?
【答案】(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
(2)C;B;A
(3)语言;动作
(4)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感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
(2)C、B、A;
(3)语言、动作;
(4) 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语言表达
12.按要求改句子。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改为陈述句)
(2)他们想见见儿子的遗体。(改为反问句)
(3)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修改病句)
【答案】(1)他们的父母也很悲痛。
(2)难道他们就不想见见儿子的遗体吗?
(3)他把儿子送到农村锻炼。儿子被他送到农村锻炼。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A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B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C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构成的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因此句子中要含有“把”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根据“甲把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
(4)搭配不当,把“品质”改“原则”。
故答案为:(1)他们的父母也很悲痛。
(2)难道他们就不想见见儿子的遗体吗?
(3)他把儿子送到农村锻炼。儿子被他送到农村锻炼。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点评】(1)、(2)、(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陈述句改写成被字句、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13.请结合课文,写一写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毛主席没有为自己搞特殊,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对诗歌内容的有个整体感知,可结合课后注释从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毛主席没有为自己搞特殊,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nǐ dìng duàn liàn juàn liàn bēn fù tè shū qiān zì
                       
2.读一读,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    (cháo zhā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    (juàn jüà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    (düàn duàn)炼自己的意志。
3.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牺牲的是   和   。其中,   是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
4.用本课学到的四字词语填空。
(1)他刚才还在不停地讲昨天的见闻,这会儿却一言不发,一副   的样子。
(2)听了妈妈讲的这个感人的故事,我   也流下了眼泪。
5.英雄事迹。(选做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其中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请将下面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应起来。
A.黄继光 B.杨根思 C.罗盛教 D.邱少云
(1)“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而壮烈牺牲”的是(  )。
(2)“抱起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是(  )。
(3)“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的是(  )。
(4)“冒着严寒先后3次跳入冰窟中,拼尽全力,救出朝鲜少年而牺牲”的是(  )。
6.句段推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大意是   ,这表明了毛泽东主席   
7.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  )。(只填序号)
A.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B.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C.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的胸怀。 
8.下面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B.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是父母所生?
C.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所生的。
D.没有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9.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从第一段能感受到毛泽东对爱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毛泽东是一位   的父亲。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二、阅读理解
10.课内阅读。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选段描写了毛主席的   、   、   和   ,表现了他失去爱子后内心巨大的悲痛。
(2)“若有所思”的意思是   。此时,毛主席思考的是(  )
A.战士们都是血肉之躯,父母所生。
B.如果不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会破坏两国的友谊。
C.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
D.岸英是自己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3)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领导人?
11.课外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①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②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扭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进来。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毛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毛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④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1)短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两件事,分别是:
①   ;②   。
(2)句子①和句子②表现了毛主席   句子③表现了毛主席   ,句子④表现了毛主席   。
A.坚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B.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C.十分体察民情,留心百姓的生活
(3)短文主要对毛主席进行了   和   的描写。
(4)文中描写的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什么感情?
三、语言表达
12.按要求改句子。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改为陈述句)
(2)他们想见见儿子的遗体。(改为反问句)
(3)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修改病句)
13.请结合课文,写一写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拟定;锻炼;眷恋;奔赴;特殊;签字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炼、眷、赴、 签”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拟定、锻炼、眷恋、奔赴、特殊、 签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cháo;juàn;duàn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cháo、juàn、duàn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答案】毛岸英;高瑞欣;毛岸英;毛泽东;朝鲜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毛岸英、高瑞欣、毛岸英、毛泽东、朝鲜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答案】(1)若有所思
(2)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1)句中“他”安静下来了,一言不发。那么,“若有所思”意思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符合句意。(2)“我”听了故事,流下眼泪。“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本句中指“我”控制不住流下眼泪。
故答案为:(1)若有所思
(2)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写完后要通读句子,看词语是否恰当。
5.【答案】(1)D
(2)B
(3)A
(4)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邱少云”事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杨根思”事例: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当年为了阻击美军,身抱炸药包与40多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罗盛教”事例: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邱少云”事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故答案为:(1)D
(2)B
(3)A
(4)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答案】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作为一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青山处处埋忠骨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大意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表明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代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答案】B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的能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B改变了句子原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9.【答案】(1)无限眷恋;普通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无限眷恋、普通 ;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泽东的心情的。
【点评】(1)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10.【答案】(1)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2)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C
(3)毛主席是一位不为自己搞特殊的领导人。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2)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C ;
(3) 毛主席是一位不为自己搞特殊的领导人。
【点评】(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11.【答案】(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
(2)C;B;A
(3)语言;动作
(4)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感情。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
(2)C、B、A;
(3)语言、动作;
(4) 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12.【答案】(1)他们的父母也很悲痛。
(2)难道他们就不想见见儿子的遗体吗?
(3)他把儿子送到农村锻炼。儿子被他送到农村锻炼。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陈述句”改“被字句”的方法是:A读句子,找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在词下面加上点。B在句子开头上加一个“被”字。C把动作词后面的全部移到“被”字的前面。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构成的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因此句子中要含有“把”这个字,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根据“甲把乙怎么样”的句式,解答此题即可。
(4)搭配不当,把“品质”改“原则”。
故答案为:(1)他们的父母也很悲痛。
(2)难道他们就不想见见儿子的遗体吗?
(3)他把儿子送到农村锻炼。儿子被他送到农村锻炼。
(4)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点评】(1)、(2)、(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陈述句改写成被字句、陈述句改写成把字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13.【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毛主席没有为自己搞特殊,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对诗歌内容的有个整体感知,可结合课后注释从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毛主席没有为自己搞特殊,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