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4 08:50:3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斟酌损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存亡之秋/春夏秋冬
【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
B.达:显达、/懂得,是: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C.忧:忧愁焦虑,竭:竭尽;
D.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憎恨)
B.以光先帝遗德(光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亲贤臣,远小人(亲近)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代指向宠)
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所以)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
B项,“光”是“发扬光大”的意思;
D项,后一个“以”是“来,用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连在一起,这句的朗读停顿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4.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cú) 阻塞(sè) 恢弘(hóng)
B.陟(zhì)罚 臧否(fǒu) 咨诹(zōu)
C.驽(nú)钝 裨(bì)补 斟酌(zhuó)
D.夙(sù)夜 菲薄(bó) 阙(quē)漏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B项,“否”应读“pǐ”。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电。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答案】C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ABD停顿正确。C停顿错误,根据句意,这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二、填空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②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④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答案】感到痛心、遗憾;十分憎恨;平民百姓;布的衣服;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奋激发;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①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故“痛恨”的古义是感到痛心、遗憾; 今义是十分憎恨的意思。
② “臣本布衣”意思是:我本来是平民。故“布衣”的古义是平民百姓; 今义是布的衣服。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故“卑鄙”的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④ “由是感激”意思是:我因此十分感动。故“感激”的古义是:感奋激发;今义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故答案为:感到痛心、遗憾;十分憎恨;平民百姓;布的衣服;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奋激发;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诸葛亮,字孔明,号   ,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家。
(2)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答案】(1)卧龙;三国;军事
(2)向帝王陈情言事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句与人;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诸葛亮,字孔明,号 卧龙 , 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要求填写。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故答案为:⑴卧龙;三国;军事
⑵ 向帝王陈情言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三、文言文阅读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斟酌损益   
③咨诹善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1)因此;减少;询问
(2)C
(3)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C
(5)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损”的理解。
(2)A把;因为。B到;从。C代词,他们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职分:职责本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ABD理解正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辅佐陛下兴复汉室。
(5)结合本文写作目的分析,《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据此可知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故答案为:⑴①因此;②减少;③询问
⑵C
⑶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⑷C
⑸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b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9.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亲附。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④不私于物 私:   
⑤今则不然 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的原因;痛心、遗憾;希望;偏爱;这样
(2)①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②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所以: ……的原因。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痛心、遗憾。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希望。④不私于物。 私: 偏爱。⑤今则不然 。 然: 这样。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此 ”“ 贞良 ” “节” “亲”“ 斥” 的解释。
⑶本体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从这些话语中可以得出是为了追求 汉室之隆 。 【乙】文段中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立身成败 “。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善人,指贤臣或君子;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的原因;痛心、遗憾;希望;偏爱;这样
⑵ ①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②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⑶汉室之隆2、立身成败
⑷ 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概括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附乙文参考译文】
处世为人、事业成败,(关键)在于受到什么熏染。陛下在贞观初期,磨炼修养,注重名誉操守,不偏爱外物,只尊崇良善。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如今却不这样了,轻视小人,礼敬尊重君子。尊重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轻视小人,于是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疏远起来就不知道他的好处了。
10.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②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答案】(1)B
(2)A
(3)B
(4)D
(5)①(金属)冶炼锻造成器具,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②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A项,句意为: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狱:案件。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谤:提建议。选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C项,句意为: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物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彰:揭示。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魏征实行仁义,来辅佐朕。 弼: 辅佐。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
A.以:按照;
B.以:因为;
C.以:用;
D.以:表修饰,不译。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断句。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B.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判断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为,成为。宝,以……为宝。句意:(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重点词:尝,曾经。孰,谁、哪个。句意: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故答案: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故答案为:(1)B
(2)A
(3)B
(4)D
(5)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
⑸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附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没有解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处理事情按照实情,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辞去官职,唐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金属)冶炼锻造成器物,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对我)加以磨砺。您虽然患病,还未衰老,怎能让您安适呢?”
当时上密封的奏章(言事)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实际,唐太宗厌烦他们。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应当放任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揭示自己的得失。说得对,就对朝廷有好处;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唐太宗高兴了,对上密奏(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唐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只有魏征而已。”(唐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唐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四、综合题
11.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答案】(1)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分析上联,“忠肝义胆”是并列短语,概括了关羽忠诚、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关云长”是人名,“华容”是地名,“义释”表现关羽的义气,是一个动词,“曹孟德”是人名。拟写下联的时候,要根据上联的这些特点拟写,字数和词性要相同,要符合诸葛亮的性格和事件,要点出诸葛亮和刘备的事迹。如: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本题要对诸葛亮是否愚忠进行辨析,此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及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从古至今,中国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答题时只要能举出一个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事例即可。如: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故答案为:⑴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⑵ 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⑶ 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及历史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⑶本题考查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中国的英雄人物非常多:代父从军花木兰;千里走单骑关羽;精忠报国岳飞;碧血丹心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收复台湾郑成功;虎将关天培甲午军魂邓世昌;维新烈士谭嗣同;绝笔传世夏明翰;雪原英魂杨靖宇;抗日将军吉鸿昌;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堵枪眼黄继光 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斟酌损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存亡之秋/春夏秋冬
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憎恨)
B.以光先帝遗德(光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亲贤臣,远小人(亲近)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代指向宠)
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所以)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cú) 阻塞(sè) 恢弘(hóng)
B.陟(zhì)罚 臧否(fǒu) 咨诹(zōu)
C.驽(nú)钝 裨(bì)补 斟酌(zhuó)
D.夙(sù)夜 菲薄(bó) 阙(quē)漏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电。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二、填空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②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④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7.文学常识填空。
(1)诸葛亮,字孔明,号   ,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家。
(2)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三、文言文阅读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斟酌损益   
③咨诹善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9.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亲附。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④不私于物 私:   
⑤今则不然 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10.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②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四、综合题
11.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
B.达:显达、/懂得,是: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C.忧:忧愁焦虑,竭:竭尽;
D.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
B项,“光”是“发扬光大”的意思;
D项,后一个“以”是“来,用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连在一起,这句的朗读停顿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4.【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B项,“否”应读“pǐ”。
故答案为: B。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5.【答案】C
【知识点】出师表;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进行断句即可。注意主谓宾的停顿,文言文里的虚词和关联词多要停顿。ABD停顿正确。C停顿错误,根据句意,这句话应该这样划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6.【答案】感到痛心、遗憾;十分憎恨;平民百姓;布的衣服;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奋激发;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①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故“痛恨”的古义是感到痛心、遗憾; 今义是十分憎恨的意思。
② “臣本布衣”意思是:我本来是平民。故“布衣”的古义是平民百姓; 今义是布的衣服。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故“卑鄙”的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④ “由是感激”意思是:我因此十分感动。故“感激”的古义是:感奋激发;今义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故答案为:感到痛心、遗憾;十分憎恨;平民百姓;布的衣服;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奋激发;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7.【答案】(1)卧龙;三国;军事
(2)向帝王陈情言事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诗句与人;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诸葛亮,字孔明,号 卧龙 , 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要求填写。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故答案为:⑴卧龙;三国;军事
⑵ 向帝王陈情言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答案】(1)因此;减少;询问
(2)C
(3)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C
(5)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损”的理解。
(2)A把;因为。B到;从。C代词,他们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殊遇。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职分:职责本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4)ABD理解正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辅佐陛下兴复汉室。
(5)结合本文写作目的分析,《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据此可知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故答案为:⑴①因此;②减少;③询问
⑵C
⑶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职责。
⑷C
⑸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b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9.【答案】(1)……的原因;痛心、遗憾;希望;偏爱;这样
(2)①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②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所以: ……的原因。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痛心、遗憾。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希望。④不私于物。 私: 偏爱。⑤今则不然 。 然: 这样。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此 ”“ 贞良 ” “节” “亲”“ 斥” 的解释。
⑶本体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从这些话语中可以得出是为了追求 汉室之隆 。 【乙】文段中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立身成败 “。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善人,指贤臣或君子;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的原因;痛心、遗憾;希望;偏爱;这样
⑵ ①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②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⑶汉室之隆2、立身成败
⑷ 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⑵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概括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附乙文参考译文】
处世为人、事业成败,(关键)在于受到什么熏染。陛下在贞观初期,磨炼修养,注重名誉操守,不偏爱外物,只尊崇良善。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如今却不这样了,轻视小人,礼敬尊重君子。尊重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轻视小人,于是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疏远起来就不知道他的好处了。
10.【答案】(1)B
(2)A
(3)B
(4)D
(5)①(金属)冶炼锻造成器具,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②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A项,句意为: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狱:案件。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谤:提建议。选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C项,句意为: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物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彰:揭示。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魏征实行仁义,来辅佐朕。 弼: 辅佐。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言虚词做好积累,将其用法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中的“以”是“按照”的意思。
A.以:按照;
B.以:因为;
C.以:用;
D.以:表修饰,不译。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断句。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B.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判断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为,成为。宝,以……为宝。句意:(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重点词:尝,曾经。孰,谁、哪个。句意: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故答案: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故答案为:(1)B
(2)A
(3)B
(4)D
(5)①(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②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
⑸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附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没有解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处理事情按照实情,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辞去官职,唐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金属)冶炼锻造成器物,人们才把它当作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对我)加以磨砺。您虽然患病,还未衰老,怎能让您安适呢?”
当时上密封的奏章(言事)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实际,唐太宗厌烦他们。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应当放任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来揭示自己的得失。说得对,就对朝廷有好处;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唐太宗高兴了,对上密奏(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唐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只有魏征而已。”(唐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唐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相比,谁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唐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之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11.【答案】(1)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分析上联,“忠肝义胆”是并列短语,概括了关羽忠诚、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关云长”是人名,“华容”是地名,“义释”表现关羽的义气,是一个动词,“曹孟德”是人名。拟写下联的时候,要根据上联的这些特点拟写,字数和词性要相同,要符合诸葛亮的性格和事件,要点出诸葛亮和刘备的事迹。如: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本题要对诸葛亮是否愚忠进行辨析,此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及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从古至今,中国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答题时只要能举出一个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事例即可。如: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故答案为:⑴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⑵ 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⑶ 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及历史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⑶本题考查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中国的英雄人物非常多:代父从军花木兰;千里走单骑关羽;精忠报国岳飞;碧血丹心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收复台湾郑成功;虎将关天培甲午军魂邓世昌;维新烈士谭嗣同;绝笔传世夏明翰;雪原英魂杨靖宇;抗日将军吉鸿昌;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堵枪眼黄继光 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