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霜(shuāng)风 湖畔(pàn) 寂寞(mò)
B.房舍(shè) 埋没(mò) 海涛(tāo)
C.装饰(shì) 郊(jiāo)原 舵(tuó)手
D.漫(màn)漫 踩(cǎi)踏 风景(jǐng)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断章》一诗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哲理与智慧,表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断章》一诗因为语言极朴素、平实,所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著名诗人,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C.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D.他的诗之所以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因为他的诗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所造就的。
5.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________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7.下列诗句划分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B.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D.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指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胖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二、语言表达
9.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文化传承·文化理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中任选一个节气(示例除外),阐释其含义。
节气:清明
含义: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10.仿照示例,任选事物,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
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选取事物:
①
②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选文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耸立在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 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 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战争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09,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第 段为什么要交代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四、诗歌鉴赏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意象?通过这几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道“风景”。“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静态地呈现出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有许多“相对”的关系。
14.阅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完成小题。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中的“寂寞”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说“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由标题中的“墓畔”一词可知应是“坟头”,为什么诗人说成“头边”?
(3)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的感情最丰富,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注音正确。C项,“舵”应读作du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书写正确。C.“寂漠”应为“寂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独立不倚: 精神自由,不想对他人有所依靠。这里使用恰当。
B.匠心独运: 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这里使用恰当。
C.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使用正确。
D.一窍不通:指一点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可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如不但;而且;
B主宾搭配不当,“这首诗的作者”不能充当后面分句的主语。
C没有语病。
D句式杂糅,去掉“所造就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仔细分析几句选项之间的关系,先说环境(天气),再说山与海的情状,先说的是山,后说的是海,据此解析排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6.【答案】B
【知识点】比喻;对偶
【解析】【分析】A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7.【答案】B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CD节奏划分正确。B“你”是主语,“却卧听”是谓语,“海涛闲话”是宾语,而“海涛闲话”是主谓短语做宾语,“海涛”是主语,“闲话”是谓语,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应断句,故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诗歌的节奏很鲜明,划分朗读节奏时不能把诗句的意思割裂开。如果不顾诗句意思、内容,机械她划分节奏,往往会造成混乱,失去了朗诵的意义。
8.【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D说法正确。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说法不正确。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9.【答案】(1)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2)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节气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看图片上都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画了那些物,思考物和人有什么联系,然后再用连贯、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认真观察图片,可以看出近处:是几个孩子站在草地上,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在放风筝,而其他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抬头看着空中飘飞的风筝。远处,有连绵的群山,山间涌起层层的云雾,高处有一只风筝,还有三只飞翔的小鸟。然后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据此阐述节气含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⑵ 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点评】⑴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写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时要结合字面意思和所处的季节及现实生活分析其含义即可。
10.【答案】示例:煤炭。;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例句的特点,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这两句话都是有蜡烛的特点进行联想,把蜡烛的特点和人的品格、命运联系起来然后再阐释一定的哲理。因此仿写的句子也要有这个特点。比如选取“煤炭”这个事物,“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由煤炭的形成过程来看,煤炭经历了磨难,最后才能发出发光发热,为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煤炭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而燃烧只是一瞬间的时间,由此可以生发联想,写出富有哲理的两句话即可。如: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故答案为: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
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11.【答案】(1)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文章线索;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情感变化。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容易找到,一般是主人公的经历等。如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就要从文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如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就是文章的暗线。考生要在通读文章后给出答案。
(2)通读全文,分出层次,梳理情节,找出对比的区域,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语言注意简洁。如11自然段:“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一句,就使用了对比,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从描写的内容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连哺乳的母亲与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更能体现“我见到了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坟墓”的主题。
(4)赏析语句。“ 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从手法上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合欢树表达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使文章的立意丰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运用设问,表达强调的作用,更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读者深受教育。
故答案为:(1 )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 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线索的基本知识,找关键语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进行分析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按照题意,找到对应的区域,抓关键语句,结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表达方式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题意,找到对应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4)本题考查看到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从主体的辨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12.【答案】(1)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显示出新一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歌的主旨和这句话进行分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⑵ 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显示出新一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13.【答案】(1)B
(2)A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
【解析】【分析】(1) “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的赏析不正确。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2)A赏析不正确。这首诗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BCD赏析正确。
故答案为:⑴ B;⑵ A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4.【答案】(1)“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3)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萧红墓畔口占
【解析】【分析】(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戴望舒和萧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又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但萧红英年早逝,令戴望舒无比的伤心。他独自一人坐了六个小时的车去给自己的好朋友上坟,一路上他想起与萧红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样的美好的时光不会再有了,以后还有谁能像萧红一样了解自己、陪伴自己,种种的思绪涌上心头,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寂、悲凉。
(2)诗人戴望舒和萧红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萧红却早早地离开人世,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知心人,这让作为好朋友的戴望舒无法接受,在他的意识里,萧红并没有死,她只是暂时睡着了,她还会醒过来的,她醒过来后我们依然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此诗人把“坟头”说成“头边”。
(3)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萧红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她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滋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惜。萧红去世后,戴望舒依然向原来一样从事抗日宣传,他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正如诗中说的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而今天戴望舒来给萧红上坟,看到萧红静静地躺在这里,想起自己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有觉得萧红是幸福的,因为萧红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几经解脱了。
故答案为:(1) “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 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3) 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还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15.【答案】(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霜(shuāng)风 湖畔(pàn) 寂寞(mò)
B.房舍(shè) 埋没(mò) 海涛(tāo)
C.装饰(shì) 郊(jiāo)原 舵(tuó)手
D.漫(màn)漫 踩(cǎi)踏 风景(jǐ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注音正确。C项,“舵”应读作du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书写正确。C.“寂漠”应为“寂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断章》一诗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哲理与智慧,表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C.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独立不倚: 精神自由,不想对他人有所依靠。这里使用恰当。
B.匠心独运: 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这里使用恰当。
C.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这里使用正确。
D.一窍不通:指一点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断章》一诗因为语言极朴素、平实,所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著名诗人,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C.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D.他的诗之所以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因为他的诗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所造就的。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可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如不但;而且;
B主宾搭配不当,“这首诗的作者”不能充当后面分句的主语。
C没有语病。
D句式杂糅,去掉“所造就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5.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________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仔细分析几句选项之间的关系,先说环境(天气),再说山与海的情状,先说的是山,后说的是海,据此解析排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答案】B
【知识点】比喻;对偶
【解析】【分析】A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7.下列诗句划分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B.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D.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答案】B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CD节奏划分正确。B“你”是主语,“却卧听”是谓语,“海涛闲话”是宾语,而“海涛闲话”是主谓短语做宾语,“海涛”是主语,“闲话”是谓语,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应断句,故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诗歌的节奏很鲜明,划分朗读节奏时不能把诗句的意思割裂开。如果不顾诗句意思、内容,机械她划分节奏,往往会造成混乱,失去了朗诵的意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指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胖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D说法正确。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说法不正确。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二、语言表达
9.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文化传承·文化理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中任选一个节气(示例除外),阐释其含义。
节气:清明
含义: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答案】(1)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2)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节气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看图片上都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画了那些物,思考物和人有什么联系,然后再用连贯、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认真观察图片,可以看出近处:是几个孩子站在草地上,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在放风筝,而其他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抬头看着空中飘飞的风筝。远处,有连绵的群山,山间涌起层层的云雾,高处有一只风筝,还有三只飞翔的小鸟。然后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据此阐述节气含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⑵ 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点评】⑴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写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时要结合字面意思和所处的季节及现实生活分析其含义即可。
10.仿照示例,任选事物,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
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选取事物:
①
②
【答案】示例:煤炭。;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分析例句的特点,①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②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这两句话都是有蜡烛的特点进行联想,把蜡烛的特点和人的品格、命运联系起来然后再阐释一定的哲理。因此仿写的句子也要有这个特点。比如选取“煤炭”这个事物,“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由煤炭的形成过程来看,煤炭经历了磨难,最后才能发出发光发热,为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煤炭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而燃烧只是一瞬间的时间,由此可以生发联想,写出富有哲理的两句话即可。如: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故答案为: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
不经受磨炼,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选文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耸立在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 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 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战争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09,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第 段为什么要交代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 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1)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文章线索;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情感变化。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容易找到,一般是主人公的经历等。如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就要从文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如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就是文章的暗线。考生要在通读文章后给出答案。
(2)通读全文,分出层次,梳理情节,找出对比的区域,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语言注意简洁。如11自然段:“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一句,就使用了对比,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从描写的内容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连哺乳的母亲与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更能体现“我见到了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坟墓”的主题。
(4)赏析语句。“ 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从手法上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合欢树表达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使文章的立意丰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运用设问,表达强调的作用,更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读者深受教育。
故答案为:(1 )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 第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残酷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线索的基本知识,找关键语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进行分析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按照题意,找到对应的区域,抓关键语句,结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表达方式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题意,找到对应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4)本题考查看到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从主体的辨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四、诗歌鉴赏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诗写了哪几种意象?通过这几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显示出新一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歌的主旨和这句话进行分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写了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意象。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⑵ 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显示出新一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道“风景”。“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静态地呈现出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有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1)B
(2)A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
【解析】【分析】(1) “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的赏析不正确。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2)A赏析不正确。这首诗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BCD赏析正确。
故答案为:⑴ B;⑵ A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14.阅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完成小题。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中的“寂寞”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说“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由标题中的“墓畔”一词可知应是“坟头”,为什么诗人说成“头边”?
(3)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的感情最丰富,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1)“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3)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萧红墓畔口占
【解析】【分析】(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戴望舒和萧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又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但萧红英年早逝,令戴望舒无比的伤心。他独自一人坐了六个小时的车去给自己的好朋友上坟,一路上他想起与萧红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样的美好的时光不会再有了,以后还有谁能像萧红一样了解自己、陪伴自己,种种的思绪涌上心头,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寂、悲凉。
(2)诗人戴望舒和萧红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萧红却早早地离开人世,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知心人,这让作为好朋友的戴望舒无法接受,在他的意识里,萧红并没有死,她只是暂时睡着了,她还会醒过来的,她醒过来后我们依然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此诗人把“坟头”说成“头边”。
(3)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萧红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她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滋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惜。萧红去世后,戴望舒依然向原来一样从事抗日宣传,他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正如诗中说的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而今天戴望舒来给萧红上坟,看到萧红静静地躺在这里,想起自己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有觉得萧红是幸福的,因为萧红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几经解脱了。
故答案为:(1) “寂寞”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所生活的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 不说“坟头”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3) 这里不仅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出更多更杰出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还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答案】(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