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7 19:0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时空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科技
小说与戏曲
明清经济
的新变化
思想领域
的新变化
出现使用雇佣劳动生产的工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普遍货币。
出现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君主专制加强。
内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方科技的传播、西学东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
传统科技的总结
缺少科技创新
特点
世俗化,平民化
评价
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思想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四大名著、京剧
背景
特点
局限
小农经济占主导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普及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2、手工业进步:明朝后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3、商品经济繁荣
(1)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集聚。
(2)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4、社会经济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2)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的产生
(1)背景:程朱理学日益僵化,逐渐失去了活力。
(2)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离经叛道的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普及。
(2)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3)戏曲:代表作家有汤显祖、孔尚任。
(4)京剧: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名著。
2、西方科学知识传播: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帮助清廷绘制精确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红薯和玉米为什么能救清朝的命?
到了康熙时期,长时间的和平,人口开始爆炸式增长。粮食却不见增长。
清朝某一时期的人口大约为1.4亿,接下来,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饿死,而在饿死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造反。
红薯原产于美洲,红薯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产量却是稻谷或小麦数倍,这对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来说,不啻于天大的福音。玉米,同样来自美洲,同样容易养活,且更加耐旱,也适合大规模种植。因为玉米的到来,大量难以灌溉的山丘旱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材料1.(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2.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卖的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银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护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明清经济发展小结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陆王心学:
(1)背景:理学逐渐走向僵化,阻碍社会进步。
(2)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
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 叛逆色彩。
2.李贽的思想: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 私欲。
3 黄宗羲的思想: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内容: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
提出工商皆本。
4 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525年,魏师孟来请教王阳明:您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可尧舜是如此伟大,凡夫俗子怎么可能成为他们那样的圣人呢?
王阳明解释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而你一出生就具备这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
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不肯去致良知的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虽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贤就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圣愚的良知是一样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这就是良知中的羞耻心,连无恶不作的大盗都有,何况普通人!为什么王阳明要不厌其烦和矢志不移地倡导“人人都是圣人”的观点。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四:“夫私者,人之心也。……若无私,则无心欤。”“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提倡个性解放
否定孔子的权威
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李贽出生在一个世代航海经商的家庭,祖上非常富有。李贽说:耕田而求食,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开口讲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皆虚伪之徒也。
在古代,“忠孝之道”是最高之德,一个人一旦得到“忠孝”这个荣誉,就有资格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做官。要想做“官”,必须有“德”,而这“德”首先就是 “孝”,人们于是极力表现出“孝德”;发展下去就有了“割股疗亲”了,买猪肉给父母吃是远远不够了,而是要割下自己大腿上最好的那块肉。
李贽揭露这些的伪道德人士,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提倡功利主义。
在以德治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时代,官僚阶层是不可能容忍的,万历皇帝亲自下令将他逮捕下狱。
李贽说:人们都以孔子之是非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所以就没有是非可言了。
他否定孔子、孟子的圣人地位,把孔子请下神坛,认为孔孟,也和常人一样,人人皆可成圣,没有必要以孔孟的是非观作为自己的标准。
李贽说人心必有私,人人皆圣人。孔圣人也是有私的,他一生四处奔波,无非是为了做官,如果鲁国不给他一个司寇的官位,他就不想在鲁国呆下去。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束缚击得粉碎。
大明第一思想犯:李贽
黄宗羲说,人类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捕获野兽,抵御敌人侵略,必然要有“智而明者”为“君主”,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抱团战胜困难。
这个人经验要比一般人多些,头脑聪明一些,更受到全体成员尊敬和信赖。
这时候的君主为了大家每天辛苦劳动,累得像牛马,却又不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利益和好处,典型的远古版活雷锋。所以远古时代,人们是不愿意当君主的。
但是后来的君主却变的坏透了,他们打江山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既得天下,坐江山之时,则“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对明清进步思想的评价
三:小说与戏曲繁荣
1 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2 成就:《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吴承恩著 《西游记》、吴敬梓著《儒林外史》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四: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1 科技成就: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
2 西学东渐:
欧洲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
翻译了《几何原 本》。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猪八戒:世俗男人的代表
八戒贪吃,是地道的吃货。他不仅吃得多,而且吃完了还要拿。如今世间吃货众多,但又有谁能比得上八戒?八戒的老丈人高老说:“八戒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猪八戒贪财,辞别西梁女王时,女王赏赐金银丝绸,悟空俱推辞;八戒听说个饭字,便就接了,捎在包袱之间。
猪八戒好色。先是调戏嫦娥,丢了天蓬元帅的职位,被贬下界,还错投了猪胎。还不吸取教训,在凡间又霸占了高翠兰为妻。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利玛窦(传教士)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朝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清朝 康熙朝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乾隆朝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明清科技成就
特征:①多为总结性著作,没有科技创新
②集中于实用科技
③西方科技传播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课堂总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领域
手工业领域
商业领域
陆王心学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朝中期: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汤显祖、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
社会经济的局限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戏曲
科技
填空练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②江南等地农业的-------------------日益兴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即-------------------------------------------------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①美洲等地的---------------------------------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
2.经济的局限
(1)----------------------------------------------------- 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获得官方推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
(3)主张:以------------为核心,“良知”就是-----------------------------------,往往---------------,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
一定的-----------------色彩。陆王心学带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①主张:提倡------------------------------------,甚至---------------------------------。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开创了------------------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
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③-----------------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
形成了--------------
四、科技
1.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和宋应星所著---------------,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的相关知识。
(2)徐宏祖的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名著。
2.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有-------------------------等。
(3)表现: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课堂练习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兴起 B.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
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