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波的衍射与干涉 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4 波的衍射与干涉 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27 20:18:55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本节任务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观察;从生活情境中认识波的衍射、叠加、干涉现象
通过视频及动图构建波的叠加、干涉的模型,通过空间想象,将观察的内容内化
结合波的特点及传播规律,得出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及发生干涉的条件。
观察现象
内化表象
总结规律
12.4波的衍射与干涉
思考与猜想
情境引入
在机械运动中,当运动的小球碰到障碍物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V
若运动的小球碰到小孔会怎样呢?
V
若运动的小球碰到另一个运动的小球呢?
机械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如果正在传递的机械波遇到障碍物、小孔及另一列机械波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类比
情境引入
生活现象
水中的水波遇到突出石子等障碍物时会不会消失?
水波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
情境引入
生活现象
声波可以绕过树木、墙等障碍物,传到远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隔墙有耳”
一、波的衍射
1.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实验一:波长一定,狭缝宽对衍射实验的影响
λ
λ
d
d
小孔
小孔
孔的尺寸较小
“绕弯”明显
尺寸较大
“绕弯”不明显
一、波的衍射
结论:波长一定时,孔缝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一、波的衍射
λ1= 0.3 d
λ2= 0.5 d
λ3= 0.7 d
明显
实验二:狭缝宽一定,波长对衍射实验的影响
结论:狭缝宽一定时,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一、波的衍射
实验表明:
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λ
d<λ
d≈λ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λ
λ
λ
d
d
d
一、波的衍射
4、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相差不多.
2、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3、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针对练习
如图所示,是不同频率的水波通过相同的小孔所能到达区域的示意图, ______ 情况中水波的频率最大;_______ 情况中水波的频率最小。
B
A
C
C
A
情境引入
生活现象
空中无线电波很多,但仍能分别接收各个电台。
03
电磁波
音乐会场中不同乐器同时演奏,但是听众还是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01
声波
演唱会现场不同颜色的光束在空间交叉相遇,分开后红还是红、绿还是绿。
02
光波
情境引入
生活现象
二、波的叠加原理
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二、波的叠加原理
1、波传播的独立性
几列波相遇之后, 仍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征(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好像没有遇到过其他波一样,互不干扰 。
2、波的叠加原理
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所产生的振动,质点振动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情境引入
观察与思考
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会发生什么现象?
三、波的干涉
1.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2.干涉图样:由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振动加强
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
振动减弱
三、波的干涉
观察: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产生的振动加强和减弱区域。
S1
S2
峰、峰
谷、谷
峰、谷
振动的加强区:
振动的减弱区:
峰—峰相遇;
谷—谷相遇。
峰—谷相遇;
谷—峰相遇。
若振幅A1=A2,
则减弱区如何?
三、波的干涉
3. 稳定干涉图样的特点:
(1)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2)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是间隔出现的;
(1)两波源的频率相同。
(2)相位差恒定。
4. 产生干涉的条件:
三、波的干涉
(2022·全国·高二练习)
两列波在某区域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相遇时运动状态互相干扰
B.由于这两列波相遇时叠加,当它们分开时波的频率、振幅都会发生变化
C.这两列波叠加以后一定会产生干涉图样
D.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答案】D
【详解】由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和波的叠加原理知,各个波将保持各自的特性不变,继续传播,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在相遇区域各质点的合振动是各个波独自在该点振动的矢量叠加,故AB错误,D正确;C.只有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叠加后才能发生干涉现象,产生干涉图样,故C错误。故选D。教学设计
波的衍射和干涉
1
授课教师

单位 中学

信 教学内容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课时 1 课时(40min)

用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4
教 第 十二 章 第 4 节 32-36 页
材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4 第十二章《机械波》的第 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本章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多质点运动的特征与规律。
从内容特点上看,机械波既是上一章机械振动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
光与电磁波的基础。波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与规律既适用于机械波也适用于光波、电磁波及其他波,因此,学习机械
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 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一章以实验为基础,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同
分 时注重与生产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在学习本章教材的过程中,教
析 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物理规律,进而运用得
出的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
《波的干涉和衍射》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由光的干涉和衍射两部
分组成,是对波的特性的一个总体介绍,也是进一步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
的基础。由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教材从学生熟
悉的水波入手和声波来研究波的干涉和衍射。在对波的特性有一个总体认
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光的本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学习本节的是高二的学生,此时的他们从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水平向

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论型水平的转变已初步完成,学习方式有所转变,接
情 受知识的能力加强,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已逐渐成熟,但学生缺乏对波的干
分 涉和衍射必要的感性认识,要想学好,需要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空
析 间想象能力,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2
物理观念
了解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的干涉和产生干涉的条件;并学会利用衍射、
干涉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的相关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看视频,观察演示实验,体会波的叠加规律及干涉规律,培养学生
教 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养生多观察、多思考乐于探究事物本质
学 的学习习惯。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绳波的叠加,使学生建构起波的叠加原理的模型;通过观察波的
标 干涉现象,及分析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的形成原因,体会
物理物理规律的形成的过程,为之后学习光的干涉奠定思维基础。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生活中干涉和衍射应用实例的学习提升观察能力,养成透过事物的宏
观现象,探索其本质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把科技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理
念。
教 1. 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学 2. 波的叠加原理。

3.结合生活现象分析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和减弱点。


学 1. 波的叠加原理;
难 2. 波的干涉现象及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析。

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任务是结合课程标
教 准要求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进程。主要采用谈话
学 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思考、观看导入视
频,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答法使学生紧跟教

师的思维一步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
法 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期待的
教学目标和效果。


多媒体:PPT、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


3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思考与猜想
1.在机械运动中,当运动的小球碰到障碍物时,将会发 引导学生从已知的
生什么现象呢? 机械运动猜想在相
2.若运动的小球碰到小孔会怎样呢? 同情况下机械波的
3.若运动的小球碰到另一个运动的小球呢? 运动情况。从已知
的规律到未知的现
象,为接下来的学
1 2
习搭建台阶。
V
V
类比
通过类比机械运动
中小球碰到障碍

机械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如果正在传递的机械 物、小孔、另一个小
学 波遇到障碍物、小孔及另一列机械波时会出现什么现 球时的现象,让学
象呢? 生猜测机械波在遇
过 到障碍物、小孔、及
另一列机械波后的
程 现象。为之后讲解
波的衍射、叠加、干
涉埋下伏笔。
模块一 波的衍射 设计意图
情境一 水波遇到障碍物
水中的水波遇到突出石 水波、声波都是常
子等障碍物时会不会消 见的机械波,水波
失? 和声波遇到障碍物
之后会继续传播,
进而从生活现象中
说明:水波能绕过石头 归纳出波的衍射的
继续传播 定义。
4
情境二 声波遇到障碍物 通过视频、图片等
教学媒介,调动学
生的多种感观,激
发学生的兴趣。
再通过实验视频观
察水波的衍射,从
“空山不见人, 生活现象上升到物
但闻人语响” “隔墙有耳” 理实验,帮助学生
理解衍射的概念,
从而让学生达到
说明:声波可以绕过树木、墙等障碍物,传到远处。 多元学。
1.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实验观察
观看水波槽中水波的
衍射现象的视频
通过观察水波槽中
水波的衍射现象,
实验一:波长一定,狭缝宽对衍射实验的影响 分别控制波长一定
和狭缝宽一定,改
变另一个量,观察
衍射现象的明显程
度,归纳总结出波
长和狭缝宽度分别
对衍射现象的影
响。突破本节课的
结论:波长一定时,孔缝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第一个难点。
实验二:狭缝宽一定,波长对衍射实验的影响
结论:狭缝宽一定时,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5
归纳总结 从生活情境出发,
观察现象,通过引
2.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导分析,内化表象,
3、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
4、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 纳的能力。从而达
小,或跟波长相差不多。
到精准教。
针对练习
如图所示,是不同频率的水波通过相同的小孔所能到达
区域的示意图, ______ 情况中水波的频率最大;
_______ 情况中水波的频率最小。 发生明显衍射的条
件是本节课的重
点,通过对比分析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
抽象出物理信息的
能力。在课堂上对
学生的解答及时给
解析:由图知 A 图衍射现象最明显,C 图最不明显、则 予反馈,从而达到
A 中波长最长,则频率最小:c 中波长最短,则频率最大。显性评。
答案:C; A
模块二 波的叠加 设计意图
情境一
波的叠加原理是学
习波的干涉的前
提,由于波的叠加
比较抽象,因此通
过生活中常见的生
活现象引入,说明
两列波在相遇之后
能够彼此不受影响
继续传播。
情境二
通过观察视频让学
加 生直观的感受绳波
绳波的叠加 的叠加,讲授法、观
察法相结合,让学
生的思维紧扣本节
课的内容,从而达
到多元学。
6
模型建构 通过动图演示波的
叠加过程,帮助学
生建构波的叠加的
模型,让学生意识
到两列波相遇后在
波重叠的区域里,
介质的质点同时参
与波所产两列波的
振动,质点振动的
位移等于这两列波
单独传播时引起的
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 位移的矢量和。
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
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概念渗透 引导学生从常见的
1、波传播的独立性 生活现象中抽象出
几列波相遇之后, 仍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征(频 物理模型,并归纳
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按照原来的方 总结出物理概念,
向继续前进,好像没有遇到过其他波一样,互不干扰 。 解决本节课的第一
2、波的叠加原理 个难点,从而达到
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 精准教。
所产生的振动,质点振动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
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模块三 波的干涉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波的干涉是本节课
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的重难点,为了帮
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会发
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生什么现象?
干涉现象,通过视
频内容可以直观的
看到干涉现象。从
1.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 而在学生的头脑中
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 初步形成干涉图
相互隔开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样。
2.干涉图样:由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7
观察理解
通过观看干涉现象
的三维动画,分析
二维平面干涉图样
干涉现象的三维动画
中的振动加强区域
和减弱区域,帮助
进一步理解干涉现
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
波的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产生的原因 结出干涉的相关概
概念渗透 念,为之后结合生
活中的现象分析波
3. 稳定干涉图样的特点:
的干涉现象打下基
(1)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
础,从而突破本节
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的第二个难点,达
(2)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是间隔出现的;
4. 产生干涉的条件: 到精准教。
(1)两波源的频率相同。
(2)相位差恒定。
高考链接
(2022·全国·高二练习) 2022 年全国乙卷
两列波在某区域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考查了波的干
A.两列波相遇时运动状态互相干扰 涉,本题在分析了
B.由于这两列波相遇时叠加,当它们分开时波的频率、 高二学生特点的基
振幅都会发生变化 础上,将高考题进
C.这两列波叠加以后一定会产生干涉图样 行了分解,从课标
D.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 要求和高考考查方
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向两个维度检验学
【答案】D 生的学习效果,从
【详解】由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和波的叠加原理知,各个 而达到精准教和
波将保持各自的特性不变,继续传播,相互之间没有影 显性评。
响,在相遇区域各质点的合振动是各个波独自在该点振
动的矢量叠加,故 AB 错误,D 正确;C.只有频率相同、
相位差恒定的两列波叠加后才能发生干涉现象,产生干
涉图样,故 C 错误。故选 D。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