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宋元时期:政权由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科技文化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社会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文明走向成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新变化。
知识分解: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的措施
②宋代改革:王安石变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0 【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 【Ⅱ】45·王安石变法 4.山东·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
5上海·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5北京·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
2021 【Ⅰ】26·宋代科举制;
2022 【乙】26·宋加强中央集权 4海南·文化认同
2023 (湖南·4)宋朝御史与谏官职能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非他故也,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外轻内重、君弱臣强、武将势大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雪夜访普图》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一、宋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前代之弊 防弊之政 主要表现(具体措施)
外重内轻 中央集权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
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设“四监司”监控各州
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君弱臣强 分化事权 二府三司制: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管行政和军事,设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武将势大 崇文抑武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北宋:二府三司制
思考:同为分化事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何差异?有何弊端?
决策
审核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执行
①分权过细,官员数量过多
②唐朝为办事流程分权,宋朝为事务分权
差异
弊端
①政府财政压力大
②政府办事效率低
(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 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 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 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录取名额增加
崇文抑武
太祖誓碑
完善科举制度
文人治国
规范考试程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重学风气
材料一: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朱子语类》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因循守旧;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④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二、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武器素质
合作学习: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 “官方高利贷”?
熙宁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1000万贯石匹两, 收回的数字是1400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400万贯。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
内容 每年青黄不接时,农民可按户等向政府借年利息为20%的贷款,收获后再本息偿还
理想效果 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
抑制私人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低息
自愿
惠民
益国
强制
高利
疲民
伤国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127年,靖康之变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议和
宋金对峙,南宋偏安
三、积弊难返——南宋的偏安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A . 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 . 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 . 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 . 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1.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
2.(2022·河北省定州市高二上期末·1)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第二年,他在宋神宗支持下成为众望所归的改革领袖。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却面临变法派内部分裂以及宋神宗态度动摇的情形。这一变化主要是缘于()
A.宋代“重文轻武”的传统
B.王安石用人不当
c.改革触犯了地主的利益
D.宋神宗性格软弱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3.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4.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5.史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正因这一规定,所以当时没有出现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宋初规定权臣不能兼任两职,意在( )
A.抑制朝中武将势力膨胀 B.防止大臣权重而威胁皇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6.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宋向夏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
7.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宋向夏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课标解读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 试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