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无衣》同步练习
一、课本基础选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当:在(某处)。译文: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彰显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应译为“弥补,补救”,句意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C.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
D.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一般句式,“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是: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B项,状语后置句,“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是: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
C项,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D项,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貌;B项,“泮”,同“判”,分离;D项,“累”,同“蔂”,土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
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显明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恶:厌恶。译文: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项,“行”同“形”,形体;B项,“泮”同“判”,分离;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9.(2021高二上·绥化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均为“把……作为”B项,长久站立/立身于社会。C项,为,做/据有,D项,明显/彰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0.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②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不是古今异义词。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为古今异义词。④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为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代词,指这类人。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选择问,还是。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13.(2022高二上·龙岩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伐”,是夸耀的意思。译文: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A.“伐”的意思是功业。译文: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B.“伐”的意思是攻打。译文:鲁庄公十年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伐”的意思是砍伐。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坎坎啊。
D.“伐”的意思是夸耀。译文: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B.“《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项,“老子,……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老字应是道家学派。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1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C项,“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17.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A.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
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C.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
D.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
【答案】B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
本段内容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选项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理解有误,这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仔细核对认真辨析。
18.下列对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答案】C
【知识点】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从”的宾语是“事”,要连在一起,排除BD。“慎终如始”是说“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当:在(某处)。译文: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答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曰”,是;“赘形”,赘余的肉瘤;“或恶之”,有的都厌恶它;“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
故答案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小看
D.笃于时也 笃:深厚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贵难得之货 而轻伯夷之义者
B.跨者不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死而不亡者寿 顺流而东行
2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22.D
23.A
24.B
25.C
26.C
27.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庄子《秋水》)
22.D.“笃于时也”中“笃”解释为“深厚”错误,“笃”此处的语境意为“拘束”。此句大意:(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
故答案为:D。
23.A.之:结构助词,的。B.者:代词,……的人/代词,……的事。
C.于: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不译。
故答案为:A。
24.B.“《老子》又名《南华经》”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
故答案为:B。
25.译文: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从句法结构和和断句标志看,第一句中的“此”是对前文的总结,“其”是指大海,“过”,动词,“超过”,作“其”的谓语,后面的“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故“此其过江河之流”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再依据选项中“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的提示可知,“吾”是文中的“主语”之一,依据句意的理解,“吾在天地之间”和“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是语脉相连的两个句子,应分别独立成句;只有C项是最适合的断句。
故答案为:C。
26.C.“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理解错误,依据文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理解可知,河神认为“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可知,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
故答案为:C。
27.“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三、古代诗歌阅读《无衣》
28.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D.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答案】D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D.“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9.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敌人。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借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不畏强敌”错误,诗中提到“同仇”,有共同的敌人,但是没有提到“不畏强敌”,这里属于无中生有节外生枝。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0.从《无衣》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 )这一类别。
A.风 B.雅 C.颂 D.赋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赋,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内容范畴。本诗是一首战歌,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从内容看属于“风”。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1.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C“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错误,表达感情与上文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一方面要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先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背景等内容了解其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所给四个选项,将选项内容与诗歌内容比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2.《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段与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 了诗意的往复推进。 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3.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观,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本诗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由此可知,本诗符合“兴”的功能,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民众团结友爱,协同作战的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3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3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答案】34.A
35.A
3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4.A “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答案为:A。
35.A “符不符合法律法规”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故答案为:A。
36.D “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表述绝对化,原文的四段为“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答案为:D。
五、主观题
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答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曰”,是;“赘形”,赘余的肉瘤;“或恶之”,有的都厌恶它;“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
故答案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9.《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段与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 了诗意的往复推进。 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0.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评价诗歌主题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观,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本诗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由此可知,本诗符合“兴”的功能,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民众团结友爱,协同作战的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评价诗歌主题的能力。作答时要理解题干意思,结合自身观点进行分析。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 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六、默写
4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 。”
(3)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7)《秦风 无衣》描写将士们准备好武器,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跨、毂、戟、偕作。
故答案为:(1)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6)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7)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无衣》同步练习
一、课本基础选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彰显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
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
D.自见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明:明察,显明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 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9.(2021高二上·绥化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10.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3.(2022高二上·龙岩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1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1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17.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A.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
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C.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
D.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
18.下列对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2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小看
D.笃于时也 笃:深厚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贵难得之货 而轻伯夷之义者
B.跨者不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死而不亡者寿 顺流而东行
2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古代诗歌阅读《无衣》
28.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D.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29.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敌人。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借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30.从《无衣》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 )这一类别。
A.风 B.雅 C.颂 D.赋
31.下面对《无衣》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2.《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3.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3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3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五、主观题
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9.《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0.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六、默写
4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 。”
(3)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7)《秦风 无衣》描写将士们准备好武器,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当:在(某处)。译文: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应译为“弥补,补救”,句意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3.【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C.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
D.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4.【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A项,一般句式,“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是: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B项,状语后置句,“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是: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
C项,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D项,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5.【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貌;B项,“泮”,同“判”,分离;D项,“累”,同“蔂”,土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项,“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它的”。
D项,“以”:介词,用,拿,把/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7.【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恶:厌恶。译文: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8.【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项,“行”同“形”,形体;B项,“泮”同“判”,分离;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9.【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均为“把……作为”B项,长久站立/立身于社会。C项,为,做/据有,D项,明显/彰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0.【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②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不是古今异义词。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为古今异义词。④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为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词义感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
12.【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代词,指这类人。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选择问,还是。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伐”,是夸耀的意思。译文: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A.“伐”的意思是功业。译文: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B.“伐”的意思是攻打。译文:鲁庄公十年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伐”的意思是砍伐。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坎坎啊。
D.“伐”的意思是夸耀。译文: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14.【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B.“《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5.【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项,“老子,……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老字应是道家学派。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16.【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C项,“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17.【答案】B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
本段内容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选项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理解有误,这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对照选项逐一进行仔细核对认真辨析。
18.【答案】C
【知识点】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从”的宾语是“事”,要连在一起,排除BD。“慎终如始”是说“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19.【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当:在(某处)。译文: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0.【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21.【答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曰”,是;“赘形”,赘余的肉瘤;“或恶之”,有的都厌恶它;“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
故答案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答案】22.D
23.A
24.B
25.C
26.C
27.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庄子《秋水》)
22.D.“笃于时也”中“笃”解释为“深厚”错误,“笃”此处的语境意为“拘束”。此句大意:(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
故答案为:D。
23.A.之:结构助词,的。B.者:代词,……的人/代词,……的事。
C.于: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不译。
故答案为:A。
24.B.“《老子》又名《南华经》”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
故答案为:B。
25.译文: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从句法结构和和断句标志看,第一句中的“此”是对前文的总结,“其”是指大海,“过”,动词,“超过”,作“其”的谓语,后面的“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故“此其过江河之流”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再依据选项中“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的提示可知,“吾”是文中的“主语”之一,依据句意的理解,“吾在天地之间”和“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是语脉相连的两个句子,应分别独立成句;只有C项是最适合的断句。
故答案为:C。
26.C.“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理解错误,依据文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理解可知,河神认为“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可知,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
故答案为:C。
27.“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28.【答案】D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D.“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9.【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不畏强敌”错误,诗中提到“同仇”,有共同的敌人,但是没有提到“不畏强敌”,这里属于无中生有节外生枝。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0.【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赋,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内容范畴。本诗是一首战歌,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从内容看属于“风”。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1.【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C“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错误,表达感情与上文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一方面要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先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背景等内容了解其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所给四个选项,将选项内容与诗歌内容比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2.【答案】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段与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 了诗意的往复推进。 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3.【答案】《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观,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本诗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由此可知,本诗符合“兴”的功能,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民众团结友爱,协同作战的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答案】34.A
35.A
3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4.A “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答案为:A。
35.A “符不符合法律法规”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故答案为:A。
36.D “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表述绝对化,原文的四段为“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答案为:D。
37.【答案】(“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曰”,是;“赘形”,赘余的肉瘤;“或恶之”,有的都厌恶它;“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
故答案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8.【答案】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
故答案为: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9.【答案】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段与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 了诗意的往复推进。 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彩。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0.【答案】《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评价诗歌主题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观,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本诗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由此可知,本诗符合“兴”的功能,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民众团结友爱,协同作战的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评价诗歌主题的能力。作答时要理解题干意思,结合自身观点进行分析。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 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41.【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跨、毂、戟、偕作。
故答案为:(1)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6)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7)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