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BC221年,当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六国尽灭,完成了统一大业。 琅邪台刻石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军功的提倡促成了社会的军事化,而在一定条件下高度的军事化,又经常意味着集权官僚制度化。发达的军事组织与官僚制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性:在集权制、科层制、分工制、非人格性以及对于效能和纪律的积极追求上,二者所遵循的原则经常是内在贯通的。
——阎步克《士大夫
政治演生史稿》秦兵马俑一号坑秦权柳宗元《封建论》: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奇器珍怪徙满冢中。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七号坑铜水禽发掘现场
与铜仙鹤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秦公一号墓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语书》
秦朝统一后,要彻底清除各地原有价值体系上存在的风俗习惯,全面施行秦的法律。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苏镇《汉代政
治与〈春秋〉学》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西汉二百余年,以武帝期为界,前后之历史状态差异极大。汉初之六十余年间,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而此种独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的延伸。
后战国时代、马上天下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千古一帝”秦始皇 同步练习
【知识模块】
1、秦国在孝公时任用变法,、 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2、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完成,13岁即王位,由掌理政务。
3、从年,赢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4、赢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名号,“”成为皇帝的专称,成为皇帝的专用品。
5、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采纳了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
6、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7、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与此同时,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家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除 ,颁行统一的。秦始皇还废除了六国的旧制,统一。
9、秦始皇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进一步巩固了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著,但他的性格和举止中也有、、的一面。
11、公元前207年,在下,秦朝瓦解,二世而亡。
【选择题】
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秦统一是在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6.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暴虐 基层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材料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此诗中秦始皇的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
2.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
正确?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唐·汪遵《长城》)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 ?
?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①上述所说的是何时何事?②只有哪些书不烧?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问答题】
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
2、怎样评价秦始皇。
参考答案
【知识模块】
1、商鞅 发展生产 奖励军功
2、秦王嬴政 相邦吕不韦
3、公元前230 韩赵魏楚燕齐
4、皇帝 朕 玉玺
5、李斯 郡县制
6、巩固加强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发展
7、使黔首实田
8、使用六国旧币 秦半两钱 度量衡
9、大力开拓疆域 建设交通网道 统一文字
10、刚愎 偏执 暴虐
11、各路义军的猛烈攻击
【选择题】CCACACD
【材料题】1.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2.①胡曾的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汪遵的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③杨鸾的诗肯定长城的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的诗指出虽然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的诗评价比较全面。
3.①指秦朝时的“焚书”之事。
②只有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在政治生活中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问答题】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络;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打通西南夷;④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课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学习重点:
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如何评价秦始皇。
三、 知识梳理
(一)并吞六国----实现统一
1、历史条件:①历史潮流:统一成为 、广大人民
②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
2、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政治、经济上巩固统治的措施
1、? 政治创新 ①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②三公九卿制
三公:
名称
职责
关系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③郡县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性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统一,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始皇本纪》
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秦始皇采纳了何种意见?为什么?意义何在?
政治创新的历史作用: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2、? 经济创新
①登记土地、按亩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鼓励耕织、奖励垦荒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经济创新的历史作用?
(三)缔造统一大帝国----从军事、文化上巩固统治
1、开拓疆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 东到 );南征岭南(设 三郡,开凿 沟通了 );打通西南夷,开凿 ,并设置 ,促进了 。至此, 。
2、建设交通网络,修筑 ,统一 。有利于 ,也促进了
。
3、? 统一文字:用小篆代替各国文字,通行全国,有利于
对 。
总结: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四)秦始皇的勤政与暴行----如何评价秦始皇?
1、? 勤政的表现:
2、? 暴行:
3、如何评价?
功在统一:①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帝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现有的疆域基础。
②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秦始皇为巩固王朝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对于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罪乃专制:①严酷刑法、杀人如麻,人民痛苦不堪,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②荒淫无耻、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人民负担沉重,纷纷起来反抗。
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灭亡的原因: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二世倒行逆施,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是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是直接原因。
四、习题精练
1、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A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B人民渴望统一
C秦国国富民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D江南、江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集中于中央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4、秦统一后设置的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5、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是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的关系 D郡县长官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6、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战国
7、? 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被焚之书不符合民众的阅读要求
C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8、?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 削弱地方权力
C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0、?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11、?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2、?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13、在今天的这些城市中,不在古代秦帝国的疆域版图之内的是:( )
A.广州 B.三亚 C.北京 D.深圳
14、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写的是: ( )
A.秦孝公 B.李世民 C.嬴 政 D.成吉思汗
15、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8、秦始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称赞他的,称他为“千古一帝”;贬低他的,咒骂他是千古暴君。对秦始皇,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
知识梳理部分:成为时代的呼声、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和知人善任、重用人才(郑国、李斯等);韩、赵、魏、楚、燕、齐
名称
职责
关系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互不相属、相互牵制、集权于皇帝
太尉
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王绾和李斯;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治,防止出现诸侯争霸,地方割据的局面;郡县制的推行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历史作用
习题:
1、D 2、D 3、A 4、A 5、D 6、C 7、D8、D.9、D.10、B.11、D.12、C.13、B.14、C.15、C.
8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帝王。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局面,设立三公九卿,确立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扩大了疆界,使秦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太阳的多民族的国家。
⑵秦始皇又是一个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对人民实行暴政:严刑酷法、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徭役兵役不断;过分地役使百姓,又破坏了刚刚恢复的生产,这充分反映了地主阶级封建暴君的面目,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测 试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
1.右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 )
皇帝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2.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3.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 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下列哪幅疆域图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 )
A B C D
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
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楚汉战争
C、 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8.下列措施中哪一项是秦始皇首创的( )
A B C
D.规定最高统者称皇帝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B.封建分散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
C.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因素
D.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长期影响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最先被灭的诸侯国是( )
A.赵国 B.韩国 C.燕国 D.齐国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
① 任用贤能 ② 重金收买敌国官员
③ 策略正确 ④ 统一车轨,发展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的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 削弱地方权力
C. 建立中央集权 D. 防止大臣专权
6.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A.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B. 地方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C. 是否与封国制并存
D. 郡县长官在所辖领域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7.对右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B.有利于统一的巩固
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8.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 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实现了政治大统一
C.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D. 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
9.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修筑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交通
B.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镇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这11年,正是中国古代史上分量很重的11年,而此前有关始皇帝王朝的原始文字,包括鼎铭石刻,尚不足千字。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珍贵材料,同时它也将改写和填补正史中有关秦史的大片空白。
(1)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2)公元前3世纪末,如果从湘西里耶镇(今湖南与重庆交界处)走水路到桂林郡,要经过哪一段人工运河?
(3)文书档案中发现有大量的秦代官方邮书,有的邮书上还有“快行”的字样,表明秦朝政府那时已经有了一整套邮书的寄发、运行、签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这样一套完备的邮政制度的必要性。
(4)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1.如何客观地评价秦始皇?
【高考真题】
1.(2005年上海历史卷)“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碑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2007年广东历史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3.(2007年宁夏文综卷)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参考答案
【基础夯实】
1—5 BDAAC 6—9 BDDB
【能力提高】
1—5 CBABD 6—9 ADBB
10.(1)文字字体:小篆或秦隶
理由: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灵渠
(3)随着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
(4)秦朝极力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将其推翻。
11.功绩:① 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不休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局面;
② 为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许多积极的方针政策,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过失:① 他所创立的皇帝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贻害中国数千年之久;
② 崇尚严刑峻法,不顾人民的死活横征暴敛,是秦王朝短命的重要原因。
总之,秦始皇既是一位荡灭六国的盖世英雄、统一国家的奠基人、名垂千古的始皇帝,又是一位专制独裁制度的创始人,被千古唾骂的暴君。
【高考真题】
1.B 解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2.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3.A 解析: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