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多闻。益矣。”
A.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答案】C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
A.山 B.土 C.静 D.海
【答案】A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应填写“山”。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3.(2021高二上·滨海月考)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对工作勤奋勤勉,说话却谨慎”,“敏”意思是“奋勉”“勤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
D.“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说法不当,“沂水春风”,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答案】5.A
6.D
7.C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
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
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
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C。
8.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 , 。
【答案】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材料中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身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影响“开创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以及人们对他的尊称等;第二段概括地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弟子多贤者)、有关的著作“六经”、《论语》(思想)及其思想的影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示例上联“与国咸休”,“与国”就是“和(随着、同、跟)国家”,“咸”是“都”的意思,“休”是“止、停止”,意思是说孔子与国家共存亡,这是孔子的思想影响或价值的体现,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安富尊荣公府第”是说孔子的后人,同享福禄,世代尊荣,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写孔府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上联侧重名利物质,下联可从精神层面赞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或者对其思想、道德进行高度赞扬,与天同在。比如“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同天并老”对应“与国咸休”,“文章道德”对应“安富尊荣”,“圣人家”对应“公府第”,结尾字“第”(仄)“家”(平)也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故答案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字,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和思想成就、世界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再结合对联规则进行思考,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和、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等。
9.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
【答案】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关注以下图表细节:信息图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员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抓住关键词;还有一部分是三大智慧体系来源。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表述:确定属概念是“青年”;确定下定义的表达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最后把信息整合在一个单句即可。
故答案为: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信息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读懂图中信息以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下定义的句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三、文言文阅读
(2021高二上·金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12.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1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答案】10.C
11.B
12.D
13.C
14.①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本句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 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 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 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适陈 适:到,去
B.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 咎:过错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拘焉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B.匡人其如予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之不讲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而歌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18.材料三、四都是关于孔子在困境中“弦歌不辍”的记载,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①根据这两则材料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孔子弦歌不辍图”。要求:描写生动,能表现出氛围特征和人物的精神气度。150字左右。
②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种精神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逻辑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15.C
16.D
17.B
18.①孔子师徒被重重包围,子路很是生气,举起戟要去拼命。孔子笑着阻止说:“由,你的仁义去了哪里?忘记《诗经》《尚书》里仁义的教导,礼乐方面的修养不够,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怨不得人家误会,谁让我长得像阳虎呢?让我们唱起歌来,一起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子路缓缓放下手中的兵器,轻声唱起歌来,孔子神情安然地也跟着哼唱,子路的脸色渐趋平和,一遍比一遍淡然,歌曲悠扬和谐,唱完三遍,士兵们陆续撤离。
②“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是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平静淡定安然祥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宽容、仁义。思考和认识:当与人发生矛盾或者无端被误会、流言蜚语四起时,振振有词据理力争未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感觉问心无愧就好,有时候辩解未必有效,可以交由时间来消除隔阂或误会,相信终有涣然冰释真相大白之时。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仁义、善良、宽容等美好心性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状态,保持一颗安然的心,努力做好自己,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雨过天晴。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和微写作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孔子)正打算到陈国去,经过匡城,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用鞭子指着一处说:“从前我进这个城,就是由那个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当年和阳虎同行的颜刻出现,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因为阳虎曾经欺虐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住孔子。孔子的模样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有五天。慌乱中颜渊失散了,稍后才来会合,孔子见了说:“我以为你乱中遇难了!”颜渊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敢轻易就死呢!”匡人围捕孔子围得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就说:“文王虽已死了,礼乐制度就丧失了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是不绝灭这个礼乐制度,那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于是孔子派了一个随行弟子到卫宁武子那里做家臣,然后才得脱险离开。
(二)
孔子周游到匡地,宋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
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 ”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三)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如果我不是阳虎,而认为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撤围了。《诗》说:“到这里来唱歌。”来展示美好德行的和谐而不用做什么了。
(四)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带领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是命运安排啊。来,你来唱,我来和。”子路听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起来,孔子于是和着音乐唱起来。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制:制度”错误。句意“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制”,挟制。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兼词,相当于“于此”;副词,就。
B.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怎……呢”;副词,大概。
C.助词,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天下没有贫穷的人”错,句意: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穷”,处境困窘。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和微写作能力。第(1)表达方式为“记叙和描写”,第(2)表达方式为“议论”。
(1)(2)写作对象或关键词均为“孔子弦歌不辍”。
写作要点:
(1)一定要根据(三)(四)两则材料的内容来展开想象,描述时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外而内体会孔子弦歌不辍的豁达、淡定、自信等气度或胸襟。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比如语言、行动、神态、肖像等展示人物的精神气度,借助场面或者背景描写渲染氛围。
(2)不能脱离材料,即围绕(三)(四)提供的信息来写作。本题包含两问,首先要明确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写自己对“弦歌不辍”精神的思考和认识,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比如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或侧面加以阐释。精神内涵可以引申到友善、宽容、自信、淡定、豁达等,具体写作时可以列举名人事例或者有关的名言警句,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等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多闻。益矣。”
A.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
A.山 B.土 C.静 D.海
3.(2021高二上·滨海月考)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4.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8.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 , 。
9.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
三、文言文阅读
(2021高二上·金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12.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1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 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 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 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适陈 适:到,去
B.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 咎:过错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拘焉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B.匡人其如予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之不讲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而歌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18.材料三、四都是关于孔子在困境中“弦歌不辍”的记载,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①根据这两则材料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孔子弦歌不辍图”。要求:描写生动,能表现出氛围特征和人物的精神气度。150字左右。
②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种精神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逻辑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2.【答案】A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应填写“山”。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对工作勤奋勤勉,说话却谨慎”,“敏”意思是“奋勉”“勤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
D.“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说法不当,“沂水春风”,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5.A
6.D
7.C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
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
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
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材料中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身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影响“开创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以及人们对他的尊称等;第二段概括地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弟子多贤者)、有关的著作“六经”、《论语》(思想)及其思想的影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示例上联“与国咸休”,“与国”就是“和(随着、同、跟)国家”,“咸”是“都”的意思,“休”是“止、停止”,意思是说孔子与国家共存亡,这是孔子的思想影响或价值的体现,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安富尊荣公府第”是说孔子的后人,同享福禄,世代尊荣,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写孔府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上联侧重名利物质,下联可从精神层面赞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或者对其思想、道德进行高度赞扬,与天同在。比如“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同天并老”对应“与国咸休”,“文章道德”对应“安富尊荣”,“圣人家”对应“公府第”,结尾字“第”(仄)“家”(平)也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故答案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字,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和思想成就、世界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再结合对联规则进行思考,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和、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等。
9.【答案】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关注以下图表细节:信息图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员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抓住关键词;还有一部分是三大智慧体系来源。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表述:确定属概念是“青年”;确定下定义的表达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最后把信息整合在一个单句即可。
故答案为: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信息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读懂图中信息以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下定义的句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答案】10.C
11.B
12.D
13.C
14.①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本句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答案】15.C
16.D
17.B
18.①孔子师徒被重重包围,子路很是生气,举起戟要去拼命。孔子笑着阻止说:“由,你的仁义去了哪里?忘记《诗经》《尚书》里仁义的教导,礼乐方面的修养不够,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怨不得人家误会,谁让我长得像阳虎呢?让我们唱起歌来,一起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子路缓缓放下手中的兵器,轻声唱起歌来,孔子神情安然地也跟着哼唱,子路的脸色渐趋平和,一遍比一遍淡然,歌曲悠扬和谐,唱完三遍,士兵们陆续撤离。
②“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是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平静淡定安然祥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宽容、仁义。思考和认识:当与人发生矛盾或者无端被误会、流言蜚语四起时,振振有词据理力争未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感觉问心无愧就好,有时候辩解未必有效,可以交由时间来消除隔阂或误会,相信终有涣然冰释真相大白之时。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仁义、善良、宽容等美好心性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状态,保持一颗安然的心,努力做好自己,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雨过天晴。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和微写作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孔子)正打算到陈国去,经过匡城,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用鞭子指着一处说:“从前我进这个城,就是由那个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当年和阳虎同行的颜刻出现,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因为阳虎曾经欺虐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住孔子。孔子的模样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有五天。慌乱中颜渊失散了,稍后才来会合,孔子见了说:“我以为你乱中遇难了!”颜渊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敢轻易就死呢!”匡人围捕孔子围得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就说:“文王虽已死了,礼乐制度就丧失了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是不绝灭这个礼乐制度,那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于是孔子派了一个随行弟子到卫宁武子那里做家臣,然后才得脱险离开。
(二)
孔子周游到匡地,宋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
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 ”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三)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如果我不是阳虎,而认为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撤围了。《诗》说:“到这里来唱歌。”来展示美好德行的和谐而不用做什么了。
(四)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带领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啊。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是命运安排啊。来,你来唱,我来和。”子路听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起来,孔子于是和着音乐唱起来。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制:制度”错误。句意“我命中注定要受挟制啊”。“制”,挟制。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兼词,相当于“于此”;副词,就。
B.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怎……呢”;副词,大概。
C.助词,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天下没有贫穷的人”错,句意: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穷”,处境困窘。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和微写作能力。第(1)表达方式为“记叙和描写”,第(2)表达方式为“议论”。
(1)(2)写作对象或关键词均为“孔子弦歌不辍”。
写作要点:
(1)一定要根据(三)(四)两则材料的内容来展开想象,描述时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外而内体会孔子弦歌不辍的豁达、淡定、自信等气度或胸襟。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比如语言、行动、神态、肖像等展示人物的精神气度,借助场面或者背景描写渲染氛围。
(2)不能脱离材料,即围绕(三)(四)提供的信息来写作。本题包含两问,首先要明确孔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内涵,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写自己对“弦歌不辍”精神的思考和认识,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比如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或侧面加以阐释。精神内涵可以引申到友善、宽容、自信、淡定、豁达等,具体写作时可以列举名人事例或者有关的名言警句,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宰相肚里能撑船”“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等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