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4备课参考--第 10 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4备课参考--第 10 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9 18:44:29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 guess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想想:
孙先生的伟大一生如何体现啊!通读课文第1-3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一阶段(出生到武昌起义)的“大事”。合作阅读?需要思考的问题
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中山先生理想和思想转变的原因。一、第1阶段: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1、从“医人”到“医国”: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2、写《致郑藻如书》:是其改良思想的初现
3、《上李鸿章书》后:由改良到革命的嬗变
4、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5、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6、提出革命纲领: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7、坚持武装斗争:发动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8、解决军费问题:呕心沥血奔波于欧美各地
9、1911年: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到祖国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想一想?弃医从政想一想?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中山先生理想和思想转变的原因。想一想?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落后腐败,孙中山先生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同盟会的建立视频欣赏?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于1907年5月领导的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油画:沈嘉蔚作 )想一想?1、请介绍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意义?2、同盟会的斗争目标是什么?宗旨是什么?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民报·发刊词》上首提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新三民主义”?1、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哪些历史背景?“新三民主义”?2、对比分析,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好朋友)“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有何进步性?有局限性吗?有何意义?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2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二大。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材料: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2、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1、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风流人物?陆皓东被孙称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国民党元老
民国侠客
现代吕不韦 通读课文第4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二阶段(武昌起义到五四运动)的“大事”。合作阅读?二、第2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1、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
2、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3、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
4、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①反袁的“二次革命”; ②组建中华革命党; ③反袁的护国运动; ④反段的护法运动和第二次护法运动2002年一帧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2月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总统府同仁合照的珍贵历史照片,在珠海市被发现。孙中山 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具有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该约法的部分条文。护国运动视频欣赏?通读课文第5-6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到去世)的“大事”。合作阅读?三、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从提出建国方案到实现人生跨越1、完成《建国方略》:
①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
②“孙文学说”:确立行易知难,批判“知易行难”;
③“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系统完整的现代化规划
④ “民权初步”:教育国民行使民权“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认识:
1、高中阶段我们可不必去争论哪种说法更有理,应重在分析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的出发点和目的。2、孙中山强调主义、理论对革命运动的重要性。正由于此,孙中山创立了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在北京举行。

正方:南京大学 知难行易 反方:辅仁大学 知易行难 附历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赛果:
1993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复旦大学 1995年 北京举行 冠军 南京大学 1997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马来亚大学 1999年 北京举行 冠军 西安交通大学 2001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马来亚大学 2003年 北京举行 冠军 中山大学 2005年 新加坡举行 冠军 电子科技大学
三、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从提出建国方案到实现人生跨越2、改组国民党: 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提出三大政策;③发展三民主义视频欣赏: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的方式: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李大钊
参加国民党一大三、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从提出建国方案到实现人生跨越3、收回部分“关余”:打击了帝国主义
4、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联合中共
5、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反封立场,强调三民主义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5、北京病逝:1925年3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国父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孙中山的一生?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1924-1927年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和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历史。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革命中心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突出的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高潮。概念:“国民革命”?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北洋军阀本身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封建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支柱,属于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②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是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军阀政权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政权。
③军阀统治争权夺势,割据混战,残害人民,破坏社会经济,加重人民负担。推翻军阀统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回顾孙中山的革命斗争生涯,思考:
哪些因素促使孙中山形成了暴力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并不断发展?提示:
①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社会危局
②许多仁人志士救国方案(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碰壁与幻灭
③孙中山上书的碰壁加速了其立场的转变--“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因素)
⑤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⑥孙中山救国救民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情怀宋庆龄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知难行更难 B.知易行难 C.知难行易 D.知行合一
2.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享主义
3.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
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4.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CBAB5.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6.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和平建国纲领》AB7.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
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
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8.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 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
9.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贯彻“平均主义”的主张ABA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同步练习
【知识模块】
1、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 的先行者。高举 旗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000多年的 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出
的政策,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2、1889年,孙中山写了《 》 ,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又写了《 》,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1894年,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
的口号,成为清朝专制政府最危险的敌人。
4、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在东京成立,以为斗争目标,孙中山被选为总理。在机关报《 》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这个政党的宗旨解释为 三民主义。
5、 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6、 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7、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 的方案;在他认为开展革命首先解决 问题,所以大量精力投入到 上。
8、1911年10月10日, 成功,清王朝行将崩快。1912年 成立;
9、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破坏革命,进行了 、 的斗争;后又为了维护《临时约法》,进行了 运动。此后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 》一书,此书分为 、 、 三部分。
10、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此后取得
斗争的胜利;但他认识到革命没有完全成功,1924年创办 ,简称黄埔军校;1924年发表 ,重申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典题分析】
例1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分析:该题涉及到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原因分析,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看到国共两党合作应有共同的斗争任务,这是由当时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依据这一标准,不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应为B。
例2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1分),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1分)。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各1分)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各1分)。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正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超过18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各1分)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各1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各1分)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各1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03江苏广东历史卷9.)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
2、(2004年全国文综卷16.)孙中山晚年指出,“中国之统一和平”的主要障碍是
A、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 B.长期的军阀混战
C、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3、(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4、[2002·春季·15]在20世纪初出现的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
A.成立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5、[春季·1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6、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
7、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8、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9、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借用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其真实意图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民族压迫
10、(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11、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12、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3、.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D.“知难行易”学说
1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推翻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15、(2002年春季文综)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6、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共产国际的推动 B.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C.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D.“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回答19~21题。
17、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孙中山坚持进行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8、下列对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纲领B.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C.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D.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革命纲领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同盟会宣言》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家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材料2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你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
【知识模块】
1、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君主专制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致郑藻如数 上李鸿章书 3、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民族、民权、民生 5、三民主义 6、俄国十月革命 7、建立中华民国 军费 筹款 8、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9、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 民权初步 10、革命统一战线 收回部分“关余”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北上宣言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BAADA CDDCA DABDC DBB
二、非选择题:
19.(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与完善,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同盟会政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君主制复辟。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三民主义(同盟会政纲)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但同盟会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样,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补充】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 案
【学习目标】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
1.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 的先行者。高举 旗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000多年的 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出
的政策,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2.1889年,孙中山写了《 》,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又写了《 》,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1894年,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 的口号,成为清朝专制政府最危险的敌人。
4.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在东京成立,以为斗争目标,孙中山被选为总理。在机关报《 》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这个政党的宗旨解释为 三民主义。
5. 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6. 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7.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 的方案;在他认为开展革命首先解决 问题,所以大量精力投入到 上。
8.1911年10月10日, 成功,清王朝行将崩溃。1912年 成立;
9.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破坏革命,进行了 、 的斗争;后又为了维护《临时约法》,进行了 运动。此后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 》一书,此书分为 、 、 三部分。
10.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此后取得
斗争的胜利;但他认识到革命没有完全成功,1924年创办 ,简称黄埔军校;1924年发表 ,重申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知识梳理】
1.追随伟人足迹,以孙中山先生的三大人生阶段为框架,编写大事年表:
第1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1阶段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1866—1905)
大事记
①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 ,先后求学于 。
②1892年7月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 等地行医。
③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 ,要求 ,被置之不理。
④1894年在美国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策划广州起义。
⑤1905年在 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将其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 。
第2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2阶段
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的孙中山(1912~1922)
大事记
①论战与革命并行
②1912年1月1日在 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颁布 :确立共和政体
④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
⑤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第3阶段 孙中山大事记
第3阶段
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的孙中山(1923~1925)
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
②接受过 和 的建议与帮助
③ 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 )
④ 年 月 日在 病逝。
2.思考探究:
(1)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系吗?请联系现实,谈谈青年的职业选择。
(2)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
(3)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的伟大转变,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潮流?他的革命遗志是由谁继承发扬光大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哪些事要继续遵循先生“遗志”。
3.概述孙中山先生一生三次伟大转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次转变
时代背景
革命思想
时代影响
?
?
?
?
?
?
?
4.评价历史人物,理性分析
【典题解悟】
例1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是指( )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分析:该题涉及到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原因分析,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看到国共两党合作应有共同的斗争任务,这是由当时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依据这一标准,不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应为B。
例2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压榨。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立者是( )
A.孙中山  B.黄兴  C. 宋教仁 D.蔡元培
2、(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4、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推翻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6、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孙中山坚持进行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同盟会宣言》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家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材料2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你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君主专制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致郑藻如数 上李鸿章书
3.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民族、民权、民生
5.三民主义
6.俄国十月革命
7.建立中华民国 军费 筹款
8.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9.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 民权初步
10.革命统一战线 收回部分“关余”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北上宣言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1-6 AADADB
二、非选择题:
7.(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与完善,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同盟会政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君主制复辟。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三民主义(同盟会政纲)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但同盟会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样,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补充】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 案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世上有三种人:一为先行者、二是墨守中道的人、三是落后者,而先行者往往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但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世纪中国的一位先行者——孙中山。
2006年中共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胡锦涛讲话:“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那我们就通过此课一起走进这位时代的伟人。
一、从“医人”到“医国”
(提出问题)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后来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你从孙中山对职业的选择中得到什么感悟?
【师生活动】早年孙中山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孙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
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止息。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最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这使他对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非常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群之愿”。遵循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决定习医。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起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许为“洪秀全第二”。
(1)改良思想:1889年,《致郑藻如书》,试图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地步。表现了孙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现。1894年,《上李鸿章书》,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结果失败。
(2)民主共和:1894.11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认识: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二、民族、民权、民生
(提出问题)孙中山是怎样建立中国同盟会的?其革命纲领如何?
【师生活动】
1.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纲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提出三民主义: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3.新三民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以俄为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4.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描绘了他心目中中国现代化的前景。
三、建立民国
(提出问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等人为建立民国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师生活动】
1£? 在两广筹备起义:
2£? 1906年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3£? 赴欧、美筹集经费
4£? 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四、愈挫愈勇
(提出问题)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为维护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
【师生活动】
(1)二次革命,1913年。
(2)组建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3)护法运动:1916年,孙中山奋起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临时约法》好国会。
(4)不断寻求救国之路。
五、《建国方略》
1.完成:1917年-1919年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要著作。
2.内容:
(1)“孙文学说”是心理建设
(2)“实业计划”是物质建设
(3)“民权初步”是社会建设
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改组国民党
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3.收回部分“关余”:1924年初
4.黄埔军校的建立:
5.《北上宣言》1924.11,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6.北平病逝:1925.3.1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提出问题)纵览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这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归纳“孙中山精神”)
(学生活动)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③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提出问题)归纳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活动)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4.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7.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是美好的前景,更是重大的责任。光明在前,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懈怠,我们仍需努力。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从“医人”到“医国”
(1)改良思想:
(2)民主共和:
二、民族、民权、民生
1、成立中国同盟会
2、提出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
三、建立民国
1£? 在两广筹备起义:
2£? 1906年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3£? 赴欧、美筹集经费
4.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愈挫愈勇
(1)二次革命
(2)组建中华革命党
(3)护法运动
(4)不断寻求救国之路。
五、《建国方略》
1.完成:
2.内容:
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布置作业】
[自我测评] 结合史实,评价孙中山山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 提示: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之后又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3.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一生中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4.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理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