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械波 章末素养提升动 学案(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机械波 章末素养提升动 学案(含答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27 20: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机械波 章末素养提升
物理观念 机械波 (1)形成条件:________、________,二者缺一不可 (2)特点:传播______________、传递________和信息,质点________随波迁移 (3)波与振动的关系:有机械振动__________有机械波,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4)分类:按机械波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描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一个周期传播的距离 (2)频率f(周期T):由________决定 (3)波速v:由________决定 (4)关系:v= λf 或v=
波的一些现象 波的反射、波的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叠加、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
科学思维 图像法 波的图像: (1)物理意义:横坐标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___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像信息:波长λ、各质点的振幅A、各质点的位移x等 (3)波的传播方向和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互判
模型法 横波和纵波模型 多普勒效应模型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探究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波的干涉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了解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及影响因素,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2.通过分析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理,认识超声波的多普勒测速仪、“彩超”等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例1 分析下列所描述的四个物理现象:
①听到迎面而来越来越尖锐的汽笛声
②水塘中的水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③夏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会轰鸣不绝
④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
这些现象分别是波的(  )
A.多普勒效应、反射现象、衍射现象、干涉现象
B.多普勒效应、衍射现象、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干涉现象、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折射现象
D.多普勒效应、反射现象、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例2 (2022·北京卷)在如图所示的xOy坐标系中,一条弹性绳沿x轴放置,图中小黑点代表绳上的质点,相邻质点的间距为a。t=0时,x=0处的质点P0开始沿y轴做周期为T、振幅为A的简谐运动。t=T时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质点P0沿y轴负方向运动
B.t=T时,质点P4的速度最大
C.t=T时,质点P3和P5相位相同
D.该列绳波的波速为
例3 如图所示,波源O垂直于纸面做简谐运动,所激发的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四周传播,图中虚线表示两个波面。t=0时,离O点5 m的A点开始振动,且向上振动;t=1 s时,离O点10 m 的B点也开始振动,此时A点回到平衡位置向下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波的波速一定为10 m/s
B.该波的波长一定为2 m
C.波源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向下
D.t=1 s时,AB连线上可能有3个点处于最大位移
例4 一根长20 m的软绳拉直后放置在光滑水平地板上,以绳中点为坐标原点,以绳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为x轴建立图示坐标系。两人在绳端沿y轴方向不断有节奏地抖动,形成两列振幅分别为10 cm、20 cm的相向传播的机械波P、Q。已知P的波速为2 m/s,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两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反,Q的传播速度小于2 m/s
B.t=4.5 s时,坐标原点处质点位移为30 cm
C.两列波的频率均为2 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D.两波在t=3.5 s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处质点位移为10 cm
例5 位于x=0.25 m的波源P从t=0时刻开始振动,形成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在t=2.0 s时波源停止振动,t=2.1 s 时的部分波形如图所示,其中质点a的平衡位置xa=
1.75 m,质点b的平衡位置xb=-0.5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的波可以发生干涉
B.t=0.42 s时,波源的位移为负
C.t=2.25 s时,质点a沿y轴负方向振动
D.0~2 s内,质点b运动总路程是2.55 m
章末素养提升
物理观念 机械波 (1)形成条件:波源、介质,二者缺一不可 (2)特点: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质点不会随波迁移 (3)波与振动的关系: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4)分类:按机械波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分为横波和纵波
描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一个周期传播的距离 (2)频率f(周期T):由波源决定 (3)波速v:由介质决定 (4)关系:v= λf 或v=
波的一些现象 波的反射、波的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叠加、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
科学思维 图像法 波的图像: (1)物理意义:横坐标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2)图像信息:波长λ、各质点的振幅A、各质点的位移x等 (3)波的传播方向和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互判
模型法 横波和纵波模型 多普勒效应模型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探究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波的干涉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了解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及影响因素,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2.通过分析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原理,认识超声波的多普勒测速仪、“彩超”等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例1 分析下列所描述的四个物理现象:
①听到迎面而来越来越尖锐的汽笛声
②水塘中的水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③夏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会轰鸣不绝
④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
这些现象分别是波的(  )
A.多普勒效应、反射现象、衍射现象、干涉现象
B.多普勒效应、衍射现象、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干涉现象、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折射现象
D.多普勒效应、反射现象、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答案 B
解析 ①听到迎面而来越来越尖锐的汽笛声是多普勒效应;②水塘中的水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是衍射现象;③夏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会轰鸣不绝是反射现象;④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是干涉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
例2 (2022·北京卷)在如图所示的xOy坐标系中,一条弹性绳沿x轴放置,图中小黑点代表绳上的质点,相邻质点的间距为a。t=0时,x=0处的质点P0开始沿y轴做周期为T、振幅为A的简谐运动。t=T时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质点P0沿y轴负方向运动
B.t=T时,质点P4的速度最大
C.t=T时,质点P3和P5相位相同
D.该列绳波的波速为
答案 D
解析 由t=T时的波形图可知,波刚好传到质点P6,根据“上下坡法”可知此时,质点P6沿y轴正方向运动,波源起振的方向也沿y轴正方向,故t=0时,质点P0沿y轴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在t=T时质点P4处于正的最大位移处,故速度为零,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在t=T时,质点P3沿y轴负方向运动,质点P5沿y轴正方向运动,故两个质点的相位不相同,故C错误;由题图可知=2a,解得λ=8a,故该列绳波的波速为v==,故D正确。
例3 如图所示,波源O垂直于纸面做简谐运动,所激发的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四周传播,图中虚线表示两个波面。t=0时,离O点5 m的A点开始振动,且向上振动;t=1 s时,离O点10 m的B点也开始振动,此时A点回到平衡位置向下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波的波速一定为10 m/s
B.该波的波长一定为2 m
C.波源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向下
D.t=1 s时,AB连线上可能有3个点处于最大位移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1 s时间内,波传播了5 m的距离,波速v==5 m/s,故A错误;
1 s时间内,A点从开始向上振动到回到平衡位置向下运动,则
1 s=(n+)T(n=0,1,2,3,…)
解得T= s(n=0,1,2,3,…)
则λ=vT=5× m= m(n=0,1,2,3,…)
波长不一定是2 m,故B错误;
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与每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由题意可知t=0时A点开始向上振动,则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向上,故C错误;
若n=1,则波长为λ1= m= m
AB间距Δx=5 m=λ1=1.5λ1
则t=1 s时,AB连线上有3个点处于最大位移处,故D正确。
例4 一根长20 m的软绳拉直后放置在光滑水平地板上,以绳中点为坐标原点,以绳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为x轴建立图示坐标系。两人在绳端沿y轴方向不断有节奏地抖动,形成两列振幅分别为10 cm、20 cm的相向传播的机械波P、Q。已知P的波速为2 m/s,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两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反,Q的传播速度小于2 m/s
B.t=4.5 s时,坐标原点处质点位移为30 cm
C.两列波的频率均为2 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D.两波在t=3.5 s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处质点位移为10 cm
答案 B
解析 P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而Q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因此起振方向相反,波速由介质决定,因此两列波的速度大小相等,则Q的传播速度等于2 m/s,故A错误;
t=4.5 s时,两列波都向前传播了Δx=vΔt=9 m
则P、Q的波峰传播到了坐标原点处,该质点位移为10 cm+20 cm=30 cm,故B正确;
由于波长λ=4 m
两列波的速度大小相等,根据v=λf=
可知f=0.5 Hz,T=2 s
因此两列波的频率均为0.5 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故C错误;
两波第一次相遇时,有Δx′=2vt′
解得t′== s=3.5 s
故t=3.5 s时两波第一次相遇,且相遇处两列波都在平衡位置,因此质点位移为0,故D错误。
例5 位于x=0.25 m的波源P从t=0时刻开始振动,形成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在t=2.0 s时波源停止振动,t=2.1 s时的部分波形如图所示,其中质点a的平衡位置xa=
1.75 m,质点b的平衡位置xb=-0.5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的波可以发生干涉
B.t=0.42 s时,波源的位移为负
C.t=2.25 s时,质点a沿y轴负方向振动
D.0~2 s内,质点b运动总路程是2.55 m
答案 D
解析 波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向相反方向传播的波不会相遇,不会发生干涉,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波长λ=1 m,由题意可知0.1 s内波传播四分之一波长,可得=0.1 s,解得T=0.4 s,波源振动了2 s,即波传播了5个周期,故波源的起振方向与t=2.1 s时x=1.5 m处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则波源的振动方向向上,在t=0.42 s,即T0.25 s,即t=2.25 s时质点a还在继续振动,从t=2.1 s到t=2.25 s,经过时间为t2=0.15 s,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