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萨拉热窝事件(1914.06.28)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他极力鼓吹对塞尔维亚(俄国的前哨阵地)进行战争,因此被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视为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而深痛恶绝。这时,奥匈帝国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决定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这种蓄意挑衅的行为,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乘敞篷车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市政厅。车队返回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枪击了斐迪南夫妇,斐迪南当场毙命。
2.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
(0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07.30)俄国宣布总动员——(08.01)德国对俄宣战——法国宣布总动员——(08.03)德国对法宣战——(08.04)英国利用中立国比利时的援助请求向德宣战。这样,欧洲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还在动摇之外,都卷入了这场血腥的大厮杀。
在欧洲爆发的军事冲突,很短时间内就蔓延到远东和近东,日本和土耳其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方作战。
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发展成为一场世界大战。
二、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2)主要原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尖锐对立,加剧了欧洲的战争危机。
(3)战争的温床:欧洲各国内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4)军事条件:科技进步运用于军事领域。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三、第一阶段:1914~1916
1.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意义)
东线:俄——德、奥
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2.西线战况:
马恩河战役(德军150万——英法联军)
双方前后共投入200多万兵力、6000多门大炮,在近200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联军伤亡25万人,德军则伤亡约30万人,并全线撤退。这次战役稳定了西线局势,德国的攻势被遏制,4到6周击败法国的计划破产。(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法军统帅霞飞)
双方进攻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3.东线战况:
1914年8月,俄国发动对德国的进攻。俄军两倍于东线德军(30万),德军初战失利。但德军新任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才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俄军(伤亡25万),将俄军赶出了东普鲁士,并攻入俄属波兰境内。但同时,在对奥军的加里西亚战场上俄军大获全胜(歼灭奥军40万)。奥军接连败退。
1915年初,德国向东线增调军队,兵力达65个师,加上奥军总共107个师,分为12个集团军,占当时德奥总兵力一半以上。俄国也集结了11个集团军,准备突入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双方交战8个多月,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4.西线战况:
1915年,为减轻东线俄军的压力,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进攻,但几次下来前进的步幅都不大,于是被迫停止了攻势,西线再次转入阵地对峙状态。
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这一年,德国又把战争重心放到了西线,所以西线发生了几次大战。
凡尔登战役(2~12月)——“一战”转折点
前后历时10个月,法军累计投入60个师,德军累计投入46个师,双方伤亡人数总计近100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要塞始终牢牢掌握在法军手里,德国想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企图失败了,法军站稳了脚跟。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7~11月)——坦克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短短数月,英军损失40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约55万人,双方伤亡人数大大超过凡尔登战役。协约国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只不过前进了30千米,夺回被德军占领的领土约180平方千米。双方未分胜负。
5.南线: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6.巴尔干战线: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
四、第二阶段:1917~1918
1.美国参战的原因:
(1)经济利益: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扩扩张的主要对手。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116万美元。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因此,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政治利益:美国参战前的“中立”,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好时机。1917年,战争已接近尾声,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又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此时参战力不从心。同时,美国人民反战情绪浓厚,威尔逊面临1916年的总统竞选,便以“威尔逊使国家免于战争”为口号,迷惑选民,捞取选票。1916年威尔逊已在总统竞选中获胜连任,美国也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4)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2.美国向德正式宣战:1917年4月6日。
3.美国参战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影响了许多“中立”国家。 (中国等,协约国的阵营扩大到27个国家。 “一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2)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美国参战时,陆军只有30万人,但在1917年5月实行了义务兵役制,迅速将军队增加到300万,并把200万大军陆续派往欧洲前线。)
(3)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4.俄国退出大战: 1918年3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为什么?
俄国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屡遭败绩。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发了革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和平法令》。
五、德奥集团的战败
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
从3月到7月,德军倾其全力在西线先后发动5次进攻,均遭失败,伤亡约70万人,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大的进攻。
2.协约国的反攻:
9月底,协约国开始发动总攻。保加利亚宣布投降。
10月,苏丹宣布投降。奥匈帝国土崩瓦解,非德意志民族纷纷独立。奥地利于11月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布无条件投降。
3.德国投降:
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10日,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11日,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这标志着“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六、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英国的海上封锁,拥有更多的海外殖民地)
2.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速战速决,过于低估对手的实力)
3.同盟国各国的政治危机。(土地荒芜、生产下降、物价上升)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
[解析与探究]
1.概括指出威尔逊在演说中是怎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提示:(1)威尔逊认为“一战”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的战争。(2)不完全同意。实质上,除了塞尔维亚等几个小国是为抵抗侵略而参战外,“一战”在整体看来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
[自我测评]
编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表,掌握大战的基本进程。
1914年6月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相继宣布参战
1914年8月开始
东线战场正式形成,德、俄互有胜负;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并形成南线战场;日本参战
1914年9月
西线战场正式形成,英、法和德国之间爆发马恩河战役
1915年5月
在协约国的拉拢下,意大利放弃战争爆发时宣布的中立立场并对奥匈帝国宣战,1916年8月对德宣战
1916年2~12月
德、法在西线战场上进行凡尔登战役
1916年7月
英、法军队对德军发动索姆河战役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1917年4月
美国对德宣战,此后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相继宣战,“一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1917年11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18年3月
苏俄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署和约,东线战事基本结束
1918年9月
协约国发动总攻,保、土、奥匈相继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
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课件27张PPT。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4年6月28日,欧洲到处感到冲击波的压力,因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大公弗朗西茨-?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霍恩伯格公爵夫人。当他们的汽车穿过波斯尼亚萨拉热窝的大街时,他们双双中弹身亡。 ????查明行刺者是个19岁的波斯尼亚学生,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从手枪里射出7粒子弹。一位子弹击中公爵夫人的胃部;另一粒子弹击中大公的脖子,几乎是立即身亡。公爵夫人在送住医院途中身亡。 ????警方报道普林西普对行刺毫无懊悔之意。暗杀者告诉一位法官他要替受压迫的塞尔维亚人报仇。有迹象表明这些暗杀活动是塞尔维亚组织的政治阴谋的一部分。德皇威廉二世对
战争的胜利信心
百倍,他对即将
开往前线的士兵
宣布:“叶落之
前你们就能返回
故乡”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右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在一战中由于时任总参谋长的小毛奇错误地削弱右翼军队力量,加上俄军在东线提前进攻的牵制, “施里芬计划”成为泡影。二、一战的经过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巴黎兴登堡鲁登道夫他们在东线的出色指挥重创了沙俄军队,从此此二人成为德军统帅中的黄金搭档,战争后期德军指挥系统中的灵魂人物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 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独孤立的区域 ,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威尔逊总统的演说中暗示美国准备采取什么重大行动?
美国准备参加一战 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
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
利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中国的一战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马恩河战役、堑壕战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战略主攻权
转移到协约
国一方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协约国总反功
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双方协约国同盟国英、法、俄德、奥、意美中1917年退
出加入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东
线南线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1918年11月大
战
结
束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有利于协约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同时也遏制了同盟国的物资运输。英法老牌殖民国家控制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人力更加丰富。
同盟国战略失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国内矛盾尖锐:
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其帝国的瓦解。
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全失。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同盟国。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同步训练:
1、在一战过程中,处于两线作战境地的有( )
① 英法军队 ② 德国军队
③ 俄国军队 ④ 奥匈军队
A、①④ B、 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
2、下列属于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战役是( )
① 马恩河战役 ② 凡尔登战役
③ 索姆河战役 ④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CD3、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美国对德宣战 ② 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 协约国总反攻 ④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4、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 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 美国的参战
③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 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 ①③CC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
1324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西欧往东方的交通不时受阻。而帝国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是原产东方的香料、茶叶等商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丰厚的商业利润是西欧各国寻找去东方的新航路的主要诱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
17—18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俄国交战迭遭失败,势力转衰。1695年—1878年9次的俄土战争又失去大片土地。19世纪初,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尔干半岛诸国先后独立;英,法,俄,奥争夺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战后又遭列强宰割。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的民族抗战运动爆发。1921年1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废除苏丹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课件16张PPT。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经过www.jkzyw.com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导火线):大战的爆发: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条战线www.jkzyw.com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阶 段第一阶段
(1914年)第二阶段
(1915—
1916年)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战役或重大事件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影 响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战略主攻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三大战役www.jkzyw.com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坦克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俄国攻势基尔港水兵起义美国参战与苏俄退出战争美国态度的转变:中立 参战根本原因:世界霸权苏俄退出:
原因(国内革命)
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直接原因:经济利益www.jkzyw.com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到20亿美元,而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700万美元(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2)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什么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参考答案(1)“中立政策”。美洲远离欧洲战场。
(2)矛盾:材料一宣称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三则反映出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并表现出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实质:说明美国不甘心置身事外,同时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果:美国在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参战。德国政府代表在
福煦车厢签署了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