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31 22:30:52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秦的暴政
1.(2022·临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建立初期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
秦王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
秦始皇统治时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排除B项;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知识。
2.(2020七上·江门期末)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万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这会造成(  )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秦朝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万,但每年需要服兵投和徭役的人不少于300万,而且都是把成年的男女捉去服役,这就会使可用劳动力减少,导致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的动摇,排除B项;
题干信息体现了兵投和徭役的沉重,并没有体现到刑罚严酷,排除C项;
可以参与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反而会导致赋税数量减少,故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时期徭役和兵役的严重性。
3.(2017·临沂)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原因。
4.(2022·广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下列选项与材料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焚书坑儒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干“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反映的是开拓交通,“书同文字”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故ABC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焚书坑儒”,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二、陈胜、吴广起义【重难点】
5.(2022·株洲)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不符合题意;
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6.(2017七上·临沭期中)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纪念银币。有关这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张楚”政权
D.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C项说法不正确,ABD符合大泽乡的内容和特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7.古人的诗词歌赋往往也是历史史实的见证史料,能从中窥见历史中的点点痕迹。“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北魏孝文帝迁都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坑灰未冷山东乱 , 刘项原来不读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就是焚书坑儒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不要向外延伸。
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2)A、货币; 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王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述的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 道不通 , 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可以看出, 秦朝法律残暴 ;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暂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A.货币;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和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清楚表格信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三、楚汉之争
9.(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D符合题意;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四、秦朝暴政的表现【易错点】
11.(2017·怀化)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2.(2021七上·大冶期中)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分析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的刑具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从而导致了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内容与题干中的秦代的刑具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陈胜吴广起义。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3.《史记陈涉世家》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当斩。以下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秦朝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B.遇雨当斩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C.秦律严苛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D.陈胜、吴广想成为王侯将相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今公等遇雨 , 皆以失期 ,失期,法当斩”,可以看出,遇到大雨耽误了日期,按照法律就要处以斩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秦朝法律的严苛,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秦朝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遇雨当斩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不符合题意;
D.陈胜、 吴广想成为王侯将相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动用一百万人修筑长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投入了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国力强盛 C.实现统一 D.徭役繁重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动用一百万人修筑长城 ”“ 秦始皇投入了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 ”,这说明秦朝徭役繁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赋税沉重,不符合题意;
B.国力强盛,不符合题意;
C.实现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哭崩长城”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秦朝(  )
A.残酷的殉葬 B.严苛的刑罚 C.沉重的赋税 D.繁重的徭役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 , 最后死于长城上 ”,可以看出,因为修筑长城而累死,这反映出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残酷的殉葬 ,不符合题意;
B. 严苛的刑罚 ,不符合题意;
C. 沉重的赋税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紧贴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五、秦末农民大起义
16.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1判断,公元前207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这是因为公元前是大数在前,每个世纪先过大的数字,这样公元前207年就是公元前3世纪的最后一段时间,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公元前3世纪前期,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2世纪前期,不符合史实;
D.公元前2世纪后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公元前的时间。
17.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建立了张楚政权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所以可以排除④,其他选项都符合陈胜、吴广起义的特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8.(2022七上·南山期中)“这场战役发生在秦朝末年,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是(  )
A.牧野大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垓下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琴魔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D选项正确;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不是秦朝末年,A选项错误;
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选项错误;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项羽兵败自刎,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巨鹿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9.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材料三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请写出秦灭六国的一项条件。
(2)示意图中②④⑤分别填什么,请在示意图中完善。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何进步作用。
(4)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举一例即可。材料三中加速秦亡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答任一点即可)
(2)②郡县制;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任一点即可)
(4)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答任一点即可)刑法严酷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的条件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地方建立郡县制;军事上,南伐越族修灵渠,北击匈奴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属于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秦朝的刑法严酷,它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因素;
故答案为:(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答任一点即可)(2)②郡县制;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任一点即可)
(4)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答任一点即可)刑法严酷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六、秦的暴政——史料实证
2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繁重的徭役 ③沉重的赋税 ④严酷的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还有严酷的刑法,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七、陈胜、吴广起义——历史解释
2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来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B.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D.刘邦,最先进入咸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八、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唯物史观
22.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说他“当之无愧”是因为(  )
①确立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④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秦始皇的功绩举世无双,这是因为他 确立皇帝制 、郡县制影响深远,统一货币、 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 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 ,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属于思想控制,具有消极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分层作业
一、秦的暴政
1.(2022·临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西汉建立初期
2.(2020七上·江门期末)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万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这会造成(  )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3.(2017·临沂)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4.(2022·广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下列选项与材料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焚书坑儒
二、陈胜、吴广起义【重难点】
5.(2022·株洲)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6.(2017七上·临沭期中)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纪念银币。有关这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张楚”政权
D.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7.古人的诗词歌赋往往也是历史史实的见证史料,能从中窥见历史中的点点痕迹。“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北魏孝文帝迁都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三、楚汉之争
9.(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10.(2021七下·濉溪开学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四、秦朝暴政的表现【易错点】
11.(2017·怀化)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12.(2021七上·大冶期中)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13.《史记陈涉世家》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当斩。以下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秦朝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B.遇雨当斩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C.秦律严苛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D.陈胜、吴广想成为王侯将相
1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动用一百万人修筑长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投入了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国力强盛 C.实现统一 D.徭役繁重
15.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哭崩长城”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秦朝(  )
A.残酷的殉葬 B.严苛的刑罚 C.沉重的赋税 D.繁重的徭役
五、秦末农民大起义
16.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1判断,公元前207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17.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建立了张楚政权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2022七上·南山期中)“这场战役发生在秦朝末年,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是(  )
A.牧野大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垓下之战 D.巨鹿之战
19.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材料三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请写出秦灭六国的一项条件。
(2)示意图中②④⑤分别填什么,请在示意图中完善。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何进步作用。
(4)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措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举一例即可。材料三中加速秦亡的因素是什么?
六、秦的暴政——史料实证
2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繁重的徭役 ③沉重的赋税 ④严酷的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七、陈胜、吴广起义——历史解释
2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八、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唯物史观
22.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说他“当之无愧”是因为(  )
①确立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④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
秦王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
秦始皇统治时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排除B项;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秦朝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万,但每年需要服兵投和徭役的人不少于300万,而且都是把成年的男女捉去服役,这就会使可用劳动力减少,导致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的动摇,排除B项;
题干信息体现了兵投和徭役的沉重,并没有体现到刑罚严酷,排除C项;
可以参与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反而会导致赋税数量减少,故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时期徭役和兵役的严重性。
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原因。
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干“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反映的是开拓交通,“书同文字”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故ABC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焚书坑儒”,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
5.【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不符合题意;
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C项说法不正确,ABD符合大泽乡的内容和特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坑灰未冷山东乱 , 刘项原来不读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就是焚书坑儒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2)A、货币; 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秦王扫六合”,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王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述的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 道不通 , 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可以看出, 秦朝法律残暴 ;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暂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故答案为:(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A.货币;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和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清楚表格信息;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D符合题意;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分析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的刑具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从而导致了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内容与题干中的秦代的刑具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陈胜吴广起义。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3.【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今公等遇雨 , 皆以失期 ,失期,法当斩”,可以看出,遇到大雨耽误了日期,按照法律就要处以斩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秦朝法律的严苛,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秦朝内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遇雨当斩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不符合题意;
D.陈胜、 吴广想成为王侯将相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秦始皇动用一百万人修筑长城 ”“ 秦始皇投入了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 ”,这说明秦朝徭役繁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赋税沉重,不符合题意;
B.国力强盛,不符合题意;
C.实现统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 , 最后死于长城上 ”,可以看出,因为修筑长城而累死,这反映出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残酷的殉葬 ,不符合题意;
B. 严苛的刑罚 ,不符合题意;
C. 沉重的赋税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紧贴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这是因为公元前是大数在前,每个世纪先过大的数字,这样公元前207年就是公元前3世纪的最后一段时间,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公元前3世纪前期,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2世纪前期,不符合史实;
D.公元前2世纪后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公元前的时间。
17.【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所以可以排除④,其他选项都符合陈胜、吴广起义的特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准确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琴魔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D选项正确;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不是秦朝末年,A选项错误;
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选项错误;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项羽兵败自刎,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巨鹿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9.【答案】(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答任一点即可)
(2)②郡县制;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任一点即可)
(4)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答任一点即可)刑法严酷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的条件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地方建立郡县制;军事上,南伐越族修灵渠,北击匈奴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属于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秦朝的刑法严酷,它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因素;
故答案为:(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招募的人才,委以重任;人们渴望统一等。(答任一点即可)(2)②郡县制;④长城;⑤焚书坑儒
(3)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任一点即可)
(4)焚书坑儒;修灵渠筑长城;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答任一点即可)刑法严酷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还有严酷的刑法,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来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B.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D.刘邦,最先进入咸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秦始皇的功绩举世无双,这是因为他 确立皇帝制 、郡县制影响深远,统一货币、 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 统一文字传承中华文明 ,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属于思想控制,具有消极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