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9 23:30:4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一、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g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亚·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香草、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他叫什么名字?
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5.(2020·大同模拟)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6.下面是心理学家赫洛克所做的对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请简要概括该实验的结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说明】 被试人员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学习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学习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受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不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9.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第 段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①句中把树比作人,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比喻具有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外形上)③多种多样的树在数量上和兄弟姐妹在人数上多有相似点。(数量上)④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大家庭也有相似点。(整体上)
3.①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相比于改句,更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伟大”“无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问号表示特指问。B项,问号表示设问。C项,问号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故选D。
2.“比喻具有相似性”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解答时要注意找寻。“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像”是比喻词,把各种树比作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粗大”“美丽”“蓬勃潇洒”“远近高低”是树的外形,这与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相似;“粗大的……美丽的……树”是说树的种类多,“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说兄弟姐妹的数量多,这是喻体和本体在数量上的相似;各种各样的树聚在一起与大家庭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是相似的。解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相似性。
3.文中“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是感叹托尔斯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伟大”突出作品的意义,“无比”则是突出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改句把这两个词语删除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文中“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享受”三者之间存在逻辑顺序,应是先“激动”,然后“引发思考”,改句“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则不合逻辑顺序;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文中先说“给……作品”,接着说“作品”“让……”“引发……”“给我们……”,使用短句,而改句“他给了我们……的作品”使用的是长句,不如文中短句活泼有力。
4.【答案】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点评】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5.【答案】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改为“积极”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莅临”用于领导、上级或重要人物;“应……要求”不当;“鼎力相助”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都不是吝啬鬼”过分口语化;“务必”语气生硬。
故答案为: 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改为“积极”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基本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6.【答案】①给予评价比不给予评价的效果好;②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③适度的批评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进步。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横轴为天数,纵轴为平均成绩。对比组为四组,根据四组平均成绩随天数的变化以及对于四组加以的表扬、批评、忽视、无为(隔离参照组)的因素,可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①给予评价比不给予评价的效果好;②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③适度的批评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进步。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答案】7.D
8.C
9.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10.不矛盾。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应该是向内挖掘,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陈述理由。
7.D项,“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的说法无中生有。
8.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9.本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因此需要对文本内容梳理之后才能按时间顺序概括出答案。通过“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等语句可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但当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的时候,她想到要以死报复他,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等句可见她对他情感的转变。根据“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可见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
10.可结合语境分析玛丝洛娃的不同心理。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矛盾,从玛丝洛娃的经历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矛盾,从玛丝洛娃本身的善良角度考虑,虽然生活的打击让她灰心、失望,但人的内心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答题关键词“描写的不同”“作用”,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的关窗等,文章详细的描写涅赫留多夫塑造马斯洛娃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一、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g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亚·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香草、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他叫什么名字?
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D
2.①句中把树比作人,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比喻具有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外形上)③多种多样的树在数量上和兄弟姐妹在人数上多有相似点。(数量上)④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大家庭也有相似点。(整体上)
3.①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相比于改句,更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伟大”“无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问号表示特指问。B项,问号表示设问。C项,问号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故选D。
2.“比喻具有相似性”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解答时要注意找寻。“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像”是比喻词,把各种树比作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粗大”“美丽”“蓬勃潇洒”“远近高低”是树的外形,这与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相似;“粗大的……美丽的……树”是说树的种类多,“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说兄弟姐妹的数量多,这是喻体和本体在数量上的相似;各种各样的树聚在一起与大家庭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是相似的。解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相似性。
3.文中“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是感叹托尔斯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伟大”突出作品的意义,“无比”则是突出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改句把这两个词语删除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文中“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享受”三者之间存在逻辑顺序,应是先“激动”,然后“引发思考”,改句“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则不合逻辑顺序;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文中先说“给……作品”,接着说“作品”“让……”“引发……”“给我们……”,使用短句,而改句“他给了我们……的作品”使用的是长句,不如文中短句活泼有力。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案】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点评】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5.(2020·大同模拟)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答案】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改为“积极”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莅临”用于领导、上级或重要人物;“应……要求”不当;“鼎力相助”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都不是吝啬鬼”过分口语化;“务必”语气生硬。
故答案为: 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改为“积极”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基本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6.下面是心理学家赫洛克所做的对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请简要概括该实验的结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说明】 被试人员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学习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学习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受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答案】①给予评价比不给予评价的效果好;②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③适度的批评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进步。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横轴为天数,纵轴为平均成绩。对比组为四组,根据四组平均成绩随天数的变化以及对于四组加以的表扬、批评、忽视、无为(隔离参照组)的因素,可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①给予评价比不给予评价的效果好;②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③适度的批评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进步。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不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9.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第 段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D
8.C
9.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10.不矛盾。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应该是向内挖掘,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陈述理由。
7.D项,“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的说法无中生有。
8.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9.本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因此需要对文本内容梳理之后才能按时间顺序概括出答案。通过“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等语句可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但当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的时候,她想到要以死报复他,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等句可见她对他情感的转变。根据“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可见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
10.可结合语境分析玛丝洛娃的不同心理。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矛盾,从玛丝洛娃的经历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矛盾,从玛丝洛娃本身的善良角度考虑,虽然生活的打击让她灰心、失望,但人的内心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答题关键词“描写的不同”“作用”,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的关窗等,文章详细的描写涅赫留多夫塑造马斯洛娃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