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弭乱 巨擘 圆舞曲 春风骀荡
B.滥觞 荧屏 泊来品 精简机构
C.褶皱 切蹉 活性炭 锄强扶弱
D.船舷 轻佻 黑黢黢 入目三分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汉字字形的能力。B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C项,“切蹉”应为“切磋;D项,“入目三分”应为“入木三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援建的缅甸高铁隧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此时,国产盾构机的加入无异于为虎添翼,加快了工程进度,创造工程奇迹。
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创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
③在福建宁化,触摸纪念碑上牺牲烈士的数字,叩问滚烫的心灵,记者心生感慨:“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④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⑤移动支付已经全面覆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模式一改几年前在西部不瘟不火的情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⑥《强军》《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纪录片集中播放,并不是叠床架屋,而是从军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发展历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此处应是“如虎添翼”。
②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③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④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感彩误用。
⑤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用错对象。
⑥叠床架屋: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文章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工人农民看了不觉为深,专家教授读了不觉为浅。
B.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并有独到见解的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由观察历史而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C.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D.不但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指南针,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经济中实现安定团结和和谐发展的一架导航仪。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无误。
B项,成分残缺,缺“思考”的宾语,在句末加“的问题”。
C项,中途易辙,前一句主语“中国人民”还没说完,后一句的主语却变成了“中国的革命”。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应将“毛泽东思想”调到句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子大意后,运用语感分析是否有语病,再看有没有常见的语病类型,比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错误;然后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通读检查,看是否通顺合理。
4.下面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C.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D.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诀,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A.正确;
B.正确;
C.“这次政治协商会议,……舆论上的准备”理解有误,其中的“舆论”一词使用错误,“舆论”的意思是“众人的议论”,阅读文本可知,此文是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文句分析得知,“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故“舆论上的准备”理解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课文内容理解。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的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_________的用语和风趣幽默的表述,用最通俗、最_________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使各国人民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_________。通过和外国记者谈话,毛泽东将延安故事向世界讲述,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 ),一方面组织力量翻译《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并把它们向海外发行,让世界了解共产党_________的方针;另一方面在法国和美国创办发行《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直接向所在国人民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此外,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同凡响 简洁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B.平易近人 简洁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C.平易近人 精练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D.非同凡响 精练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也是中共的策略
B.除了外国记者的帮助,中共也主动进行宣传
C.除了外国记者外,中共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D.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中共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延安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B.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C.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呼声。
D.延安广播电台通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答案】5.B
6.D
7.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平易近人”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非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从后文语境中“最通俗”等字眼来看,文中指语言浅显,故选“平易近人”。据此排除A、D两项。再看第三空:“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结合前文“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可知,此空应选“不拘一格”。据此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语段的中心意思是:延安时期,中共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对外宣传工作。B项,只说“主动进行宣传”,没有强调“对外”,故排除。由括号后“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括号内句子应以“中共”为主语,据此排除A项。C项,不合逻辑,将“外国记者”归入“宣传工具”不恰当。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B项,“听到……决心”搭配不当;C项,“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D项,“通过……下”句式杂糅,且“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 故答案为:A。
8.请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一种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为时代背景下,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且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突出内容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选择一个主干句,然后将其他成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入,注意核实有效信息是否遗漏。如本题可选择“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做长句的主干,然后把“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都化作“政治、军事、发展理论”的定语即可。
故答案为:毛泽东思想是一种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为时代背景下,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且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突出内容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9.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10.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案】9.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10.(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①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最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与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做答压缩语段或是概括观点的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要求组织语言答题。
(2)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探究类试题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点,探究点通常有主题的探究、人物形象的探究、标题意蕴的探究、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探究等。本题选取对标题的探究,并且明确了三个探究的方向,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9.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能力。首先要通读语段,本段的核心内容是中文翻译比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 如把“英国”没有译作“阴国”,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而外文,属于表音文字,不能传递出这种美好的情感,所以该翻译家的观点就是: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10.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如把“英国”没有译作“阴国”,“美国”没有译作“霉国”,“德国”没有译作“歹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据此分析作答,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的东西,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14.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15.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答案】11.C
12.C
13.A
14.①材料四第1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15.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达“超越”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根据材料四可知,要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楂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B项中“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第4段“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四第1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其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得出第①点;由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得出第③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弭乱 巨擘 圆舞曲 春风骀荡
B.滥觞 荧屏 泊来品 精简机构
C.褶皱 切蹉 活性炭 锄强扶弱
D.船舷 轻佻 黑黢黢 入目三分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援建的缅甸高铁隧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此时,国产盾构机的加入无异于为虎添翼,加快了工程进度,创造工程奇迹。
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创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
③在福建宁化,触摸纪念碑上牺牲烈士的数字,叩问滚烫的心灵,记者心生感慨:“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④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⑤移动支付已经全面覆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模式一改几年前在西部不瘟不火的情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⑥《强军》《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纪录片集中播放,并不是叠床架屋,而是从军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发展历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文章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工人农民看了不觉为深,专家教授读了不觉为浅。
B.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并有独到见解的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由观察历史而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C.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D.不但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指南针,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经济中实现安定团结和和谐发展的一架导航仪。
4.下面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C.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D.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诀,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延安时期,毛泽东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_________的用语和风趣幽默的表述,用最通俗、最_________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使各国人民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其宣传形式灵活多样,_________。通过和外国记者谈话,毛泽东将延安故事向世界讲述,正如美国记者斯诺所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的机会”。( ),一方面组织力量翻译《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并把它们向海外发行,让世界了解共产党_________的方针;另一方面在法国和美国创办发行《救国时报》《纽约华侨日报》,直接向所在国人民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此外,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同凡响 简洁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B.平易近人 简洁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C.平易近人 精练 不胜枚举 一如既往
D.非同凡响 精练 不拘一格 一以贯之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主动扩大对外宣传也是中共的策略
B.除了外国记者的帮助,中共也主动进行宣传
C.除了外国记者外,中共也借用其他一些宣传工具对外宣传
D.除了借助外国记者,中共更是主动扩大对外宣传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延安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B.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广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决心。
C.延安广播电台经过毛泽东的指示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呼声。
D.延安广播电台通过毛泽东的指示下还开通了日语和英语,让世界直接听到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和抗争呐喊。
8.请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9.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10.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的东西,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14.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15.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汉字字形的能力。B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C项,“切蹉”应为“切磋;D项,“入目三分”应为“入木三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2.【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此处应是“如虎添翼”。
②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③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④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感彩误用。
⑤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用错对象。
⑥叠床架屋: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无误。
B项,成分残缺,缺“思考”的宾语,在句末加“的问题”。
C项,中途易辙,前一句主语“中国人民”还没说完,后一句的主语却变成了“中国的革命”。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应将“毛泽东思想”调到句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子大意后,运用语感分析是否有语病,再看有没有常见的语病类型,比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错误;然后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通读检查,看是否通顺合理。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A.正确;
B.正确;
C.“这次政治协商会议,……舆论上的准备”理解有误,其中的“舆论”一词使用错误,“舆论”的意思是“众人的议论”,阅读文本可知,此文是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文句分析得知,“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故“舆论上的准备”理解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课文内容理解。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的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
【答案】5.B
6.D
7.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平易近人”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非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从后文语境中“最通俗”等字眼来看,文中指语言浅显,故选“平易近人”。据此排除A、D两项。再看第三空:“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结合前文“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可知,此空应选“不拘一格”。据此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语段的中心意思是:延安时期,中共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对外宣传工作。B项,只说“主动进行宣传”,没有强调“对外”,故排除。由括号后“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括号内句子应以“中共”为主语,据此排除A项。C项,不合逻辑,将“外国记者”归入“宣传工具”不恰当。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B项,“听到……决心”搭配不当;C项,“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D项,“通过……下”句式杂糅,且“开通了日语和英语”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 故答案为:A。
8.【答案】毛泽东思想是一种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为时代背景下,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且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突出内容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选择一个主干句,然后将其他成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入,注意核实有效信息是否遗漏。如本题可选择“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做长句的主干,然后把“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都化作“政治、军事、发展理论”的定语即可。
故答案为:毛泽东思想是一种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为时代背景下,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且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突出内容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
【点评】考查句式变换。句式变换方法:长句变短句可以把长句中的几个修饰语变成几个句子,或者让几个并列的修饰语分别修饰中心语,构成一个排比句。短句变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同,以其中表中心的一个短句为主干,把其余的短句用作修饰语即可。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
【答案】9.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10.(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①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最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对外国人民的祝福;②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③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与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做答压缩语段或是概括观点的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要求组织语言答题。
(2)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探究类试题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点,探究点通常有主题的探究、人物形象的探究、标题意蕴的探究、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探究等。本题选取对标题的探究,并且明确了三个探究的方向,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条分缕析,有理有据。
9.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能力。首先要通读语段,本段的核心内容是中文翻译比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 如把“英国”没有译作“阴国”,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而外文,属于表音文字,不能传递出这种美好的情感,所以该翻译家的观点就是: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10.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如把“英国”没有译作“阴国”,“美国”没有译作“霉国”,“德国”没有译作“歹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据此分析作答,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11.C
12.C
13.A
14.①材料四第1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15.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达“超越”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根据材料四可知,要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楂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B项中“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第4段“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四第1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其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得出第①点;由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得出第③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