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12:01:1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长垣期中)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百家争鸣的局面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竞相改革的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2.下图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寓意理解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诠释的哲学观点出自的著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墨子》
3.《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  )
A.“仁爱”思想 B.“无为”思想
C.“兼爱”思想 D.“法治”思想
4.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和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A.墨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5.“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言论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6.“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地球北纬30度上下有几个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中国出现诸子百家的根源是(  )
A.社会的变革 B.私学的兴起 C.国家的统一 D.学术的繁荣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老子和孔子共同点的是(  )
A.老子和孔子都主张无为而治 B.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仁者爱人
C.老子和孔子都关注社会问题 D.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法治国
8.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道德经》——凡事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
B.孟子——《春秋》——“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C.孔子——《论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D.韩非——《商君书》——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9.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下列主张中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
A.“兼爱”“非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D.“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10.“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1.宇宙间的事物,都有天然的规则秩序,人在其间,也莫能自外;所以贵乎“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观点来源于(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人不愠(别人不了解你,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以改正自己)。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既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史称“百家争鸣”
(1)材料一中这是谁说的话?这些言行后来被他的子弟整理在什么书中?
(2)他在教育方面贡献是什么?(两个方面即可)
(3)材料二中“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有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孔子像》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源,如儒、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物孔子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3)与孔子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老子,创立了什么学派?
(4)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5)你还知道“百家争鸣”中的哪个学派?这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与“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要紧扣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塞翁失马”出自《道德经》,表达老子事物有其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观点,A项正确;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排除B项;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排除C项;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道家以及老子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儒家思想核心。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与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D符合题意,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孔子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故中国出现诸子百家的根源是社会的变革,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根源。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可见两人都关心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两人都关注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C 项正确;
"无为而治"属于老子的主张,"仁者爱人"属于孔子的主张,并不是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排除 AB 项;
"以法治国"属于法家的主张,而老子属于道家,孔子属于儒家,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老子——《道德经》——凡事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这组搭配是正确的。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与《道德经》。
9.【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即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故D项正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
“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 ABC 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是老子的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A项正确;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荀子主张“礼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重点掌握道家老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1)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主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3.【答案】(1)儒家:仁。
(2)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思相结合:温故知新。
(3)道家
(4)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2)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看出,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学思结合;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3)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4)由“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如儒、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可以看出,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百家争鸣”中的学派除儒家、道家外,还有法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故答案为:
(1)儒家学派;“仁”。
(2)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学思结合;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3)道家学派。
(4)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点评】本题以孔子、老子、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长垣期中)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百家争鸣的局面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竞相改革的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与“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要紧扣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下图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寓意理解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诠释的哲学观点出自的著作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墨子》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塞翁失马”出自《道德经》,表达老子事物有其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观点,A项正确;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排除B项;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排除C项;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道家以及老子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  )
A.“仁爱”思想 B.“无为”思想
C.“兼爱”思想 D.“法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名言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儒家思想核心。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和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A.墨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与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D符合题意,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言论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孔子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地球北纬30度上下有几个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中国出现诸子百家的根源是(  )
A.社会的变革 B.私学的兴起 C.国家的统一 D.学术的繁荣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故中国出现诸子百家的根源是社会的变革,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根源。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老子和孔子共同点的是(  )
A.老子和孔子都主张无为而治 B.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仁者爱人
C.老子和孔子都关注社会问题 D.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法治国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可见两人都关心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两人都关注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C 项正确;
"无为而治"属于老子的主张,"仁者爱人"属于孔子的主张,并不是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排除 AB 项;
"以法治国"属于法家的主张,而老子属于道家,孔子属于儒家,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道德经》——凡事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
B.孟子——《春秋》——“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C.孔子——《论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D.韩非——《商君书》——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老子——《道德经》——凡事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这组搭配是正确的。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与《道德经》。
9.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下列主张中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
A.“兼爱”“非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D.“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即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故D项正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
“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 ABC 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宇宙间的事物,都有天然的规则秩序,人在其间,也莫能自外;所以贵乎“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观点来源于(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是老子的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A项正确;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荀子主张“礼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重点掌握道家老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人不愠(别人不了解你,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以改正自己)。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既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史称“百家争鸣”
(1)材料一中这是谁说的话?这些言行后来被他的子弟整理在什么书中?
(2)他在教育方面贡献是什么?(两个方面即可)
(3)材料二中“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有什么影响?
【答案】(1)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主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孔子像》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源,如儒、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物孔子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3)与孔子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老子,创立了什么学派?
(4)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5)你还知道“百家争鸣”中的哪个学派?这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1)儒家:仁。
(2)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思相结合:温故知新。
(3)道家
(4)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2)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看出,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学思结合;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3)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4)由“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如儒、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可以看出,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百家争鸣”中的学派除儒家、道家外,还有法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故答案为:
(1)儒家学派;“仁”。
(2)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学思结合;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3)道家学派。
(4)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5)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点评】本题以孔子、老子、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